性别不安
性别不安
性别不安(Gender Dysphoria,GD)也被称为性别焦虑,是一个人因生理性别和性别认同不一致而感到的不适或压力。
定义
性别不安(gender dysphoria,GD)又被称为性别焦虑,是一种因被指派性别(及其相关性别角色或第一/二性征)与性别认同的不同引起的不适和痛苦的感受。其中,被指派性别是一个人出生时或者出生后短时间内被指派的某种性别,在医学和社会学文献中,被指派性别常被称为“生理性别”(biological sex)或者“原生性别”(natal sex)。
2013年之前,性别不安一般被认为是精神疾病,被称为“性别认同障碍(gender identity disorder)”。2013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发布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 the Revision, DSM-5)第五版将其修改为性别不安,这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有这种感受的儿童、青年和成年人的经历 ,此举也意在消除“性别认同障碍”一词给性别不安带来的负面印象 。
2019年5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通过第11版《国际疾病分类》(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11 the Revision, ICD-11),将“性别认同障碍”更名为“性别不一致”(gender incongruence),并将之从精神障碍的分类中移除 。
性别不安有可能出现在任何年龄段,但对于儿童、青年人和成年人需要采取的临床措施不尽相同 。
性别不安与性倾向并无关系,感到性别不安的人可能会认为自己是异性恋者、男同性恋者、女同性恋者或双性恋者。
有0.005%~0.014%被指派性别为男性的成年人会感到性别不安,而被指派性别为女性的成年人感到性别不安的比例为0.002%~0.003%。上述比例在一定程度上是被低估的,因为并非所有性别不安的成年人都会到专科门诊就诊。
依据2013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的第五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转介到专家门诊的性别不安者当中,不同年龄群体的性别比例不同。在儿童中,被指派性别为男性与女性的比例范围是2:1到4.5:1;在青少年中,性别比例是几乎相等的;在成年人中,被指派性别为男性的人较多,被指派性别为男性和女性的比例范围是1:1到6.1:1。
性别不安的成因
性别不安的确切成因尚未明确,性别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还有许多未知的因素。
判断标准
儿童
2013年,美国发布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指出,当儿童至少持续6个月感到自己的被指派性别和自身的性别体验/性别表达很不同,至少会有以下8种症状中的6种时,即可认定为性别不安:
一、有强烈的成为另一种性别的人的欲望或坚信自己是另一种性别的人(或其他和指派性别不同的性别)。指派性别为女的儿童可能声称自己是男孩,或声称自己将来会成为男性,指派性别为男的儿童则相反。
二、指派性别为男的儿童表现为对另一种性别的衣服或模仿女性的着装的强烈偏好;指派性别为女的儿童表现为对通常适合男性的衣服的强烈偏好,和对传统意义属于女性的衣服的抗拒。
三、在幻想游戏或者扮家家的游戏中对扮演其他性别的角色展现出强烈偏好。指派性别为男的儿童通常会对幻想中的女性人物展现出强烈的兴趣;指派性别为女的儿童通常会对幻想中的男性人物展现出强烈的兴趣。
四、对通常属于另一种性别的玩具、游戏或活动展现出强烈的偏好。指派性别为男的儿童通常会在玩耍时总是将传统的女性活动和娱乐,如“过家家”作为首选。指派性别为女的儿童通常会喜欢传统意义的男孩游戏,如混战游戏等。
五、对其他性别的玩伴展现出强烈偏好。
六、性别不安的指派性别为男的儿童现为对传统被认为男性化的玩具、游戏和活动的强烈抗拒;指派性别为女的儿童则表现为对传统意义上适合女孩的玩具、游戏或活动的强烈抗拒。
七、对自身的性生理特征很厌恶。一些指派性别为男的儿童可能会假装自己没有阴茎,坐着小便;指派性别为女的儿童可能会拒绝坐着小便,不希望乳房发育或者来月经。
八、渴望能拥有与自身性别体验相符的主要或者第二性征。指派性别为男的儿童可能会声称自己拥有或者希望拥有阴道;指派性别为女的儿童可能会声称自己有阴茎,或者未来会长出阴茎。
此外,“性别不安与临床意义的痛苦或社交、学校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有关”。
这种跨性别的表现可能在2~4岁之间出现,这个年龄段通常是儿童开始有性别行为和兴趣的时候。非典型的性别行为在年幼的儿童之间很常见,很可能是出现正常发育的过程中。此阶段满足性别不安诊断条件的儿童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在进入青春期和成人后继续感到性别不安。一些研究表明,有更多的症状、感到更多压力的孩子更可能持续他们的跨性别行为,也更可能在成年后宣布自己是一个跨性别者 。(注:跨性别者指的是出生时的指派性别与自我性别认同不同的人。跨性别者的性倾向可能是异性恋、同性恋或双性恋 。)
青少年和成年人
性别不安的青少年和成年人会至少持续6个月感到自己的被指派性别和自身的性别体验/性别表达很不同,至少会有以下2种症状:
一、感到自身的性别体验或性别表达与第一性征和/或第二性征有极大的不同。(或者,对年纪较小的青少年而言,与预估的第二性征不同。)感到性别不安的成年人可能会遵循其性别认同行事。
二、由于自己的第一性征和/或第二性征与性别体验或性别表达明显不一致(或者,年纪较小的青少年很想阻止预估的第二性征的发育),产生去除第一和/或第二性征的强烈愿望。当明显的青春期体征出现以后,被指派性别为男的青年人可能会为了使勃起不易被看见而绑住自己的阴茎;被指派性别为女的青年人可能会为了隐藏自己的乳房而勒住自己的胸部、走路弯腰驼背或者穿着宽松的衣服。
三、展现出对拥有另一种性别的第一性征和/或第二性征的强烈愿望。
四、展现出成为另一种性别的强烈愿望。(或者不同于被指派性别的某种性别。)
五、展现出被当成另一种性别的人来对待的强烈愿望。(或者被当作某种不同于被指派性别的某种性别的人来对待。)
六、确信自己有通常属于另一种性别的人的典型感觉和反应。
同时,这些青少年和成年人还会在社交、学校生活或者其他重要领域中感受到极大的压力。
医疗干预
概述
医疗干预能帮助感到性别不安者探索自身的性别认同,寻找适合自身的性别角色,缓解压力。具体的医疗干预方法因人而异。常见的医疗干预选项包括:
一、改变性别表达和/或性别角色;
二、心理疏导。
三、通过跨性别激素治疗使自己的身体特征趋向男性化或女性化。
四、通过性别重置手术改变自身的主要和/或次要性征。
此外,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的性别不安的治疗措施有一定差异,且感到性别不安的儿童和青少年,特别是前青春期的儿童常在生理、心理和性方面经历剧烈的变化,发展结果的流动性和变异性很大。因此,有必要专门提出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治疗方案。
应对方法
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的目的是帮助性别不安者探索性别认同、性别角色和性别表达,减少因性别不安和社会污名对其心理健康造成的负面影响,减轻其自身的跨性别恐惧症。
跨性别激素治疗
跨性别激素治疗是通过外源性内分泌制剂的投药,促成女性化或男性化改变的医学手段。跨性别激素治疗只是性别不安者可选的一种医学干预措施,而非必须进行的治疗。
女性化激素的治疗方案(Male to Female,MtF):使用雌激素、降低雄性激素的药物(“抗雄性激素”)和孕激素。
男性化激素的治疗方案(Female to Male,FtM):使用睾固酮以及孕激素(如甲羟孕酮)。
目前,医学界关于跨性别激素治疗的药物种类和剂量并没有公认的、统一的标准,且接受治疗者的具体情况也有所不同,并不存在适用于所有人的统一治疗方案。因此,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咨询专业医生。
跨性别激素治疗有一定的风险,接受治疗者应在治疗前了解有关风险并进行风险评估和药物过敏等相关测试。
性别重置手术
性别重置手术(sex reassignment surgery, SRS)指的是将原有的外生殖器官改变成异性的结构并切除性腺的手术。
男性转变为女性的手术包括喉结整形术、隆乳术、睾丸切除、尿道口成形、阴唇成形、阴道再造等。条件允许的话,手术可以分组同时进行,可以一次完成。
女性转变为男性的性别重置手术相对较为复杂,需要多次手术才能完成,且疗程也长。手术主要包括乳腺切除、乳头整形、内生殖器官的切除(涉及到卵巢、输卵管、子宫和阴道的切除)、尿道延长、阴茎再造(包括尿道形成、支撑组织植入、茎体成型三部分)。
并非所有感到性别不安的人都会接受性别重置手术。有些性别不安者在接受心理疏导或跨性别激素治疗之后,已经能够接受自己的身体特征,精神状况也得到改善,不再需要接受性别重置手术。
青少年和儿童的应对方案
儿童早期的社会转换
有些儿童表示想在青春期之前转变自己的社会性别角色,这可能是他们的性别认同的表现,也可能有其他的原因。家长需要咨询专业人士,以适当的方式满足儿童的需求,如使用正确的人称代词等。同时,家长需要让儿童知道,这种转换是可逆的。
青少年的生理介入治疗
青少年的生理介入治疗分为三个阶段/类别:
一、完全可逆的介入治疗。完全可逆的介入治疗涉及通过促进性腺素释放激素,延缓雌激素或睾固酮的分泌,进而延缓青春期的生理变化。替代治疗的选择有:使用孕激素或其他药物,减少睾丸的雄激素分泌和连续使用口服避孕药抑制月经等。
二、部分可逆的介入治疗:部分可逆的介入治疗包括男性化或女性化的跨性别激素治疗。
三、不可逆的介入治疗:即性别重置手术。
相关的法律和政府文件
目前,我国社会公众对于性别不安和性别重置手术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和偏见。我国法律未明确提及性别不安的概念,但有关性别平等和性别重置手术的国际承诺、法律和政府文件都有助于保障性别不安者的权益。
国际社会
《世界人权宣言》
《世界人权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表明,人人生而自由,且享有平等的尊严和权利;每个人不分性别,均享有《宣言》所载的一切权利和自由;每个人在法律之前平等而不受歧视,均享受法律的平等保护;人人均有权进行公正、公开的审讯;不同性别在婚姻方面均有平等的权利;每个人都有平等参加本国公务的权利;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日惹原则》
国际法学家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f Jurists,ICJ)和国际人权服务社(International Service for Human Rights,ISHR)联合国际人权专家组制订的关于将国际人权法应用于性倾向和性别认同相关事务的《日惹原则》(The Yogyakarta Principles)从人权和反歧视的角度强调了跨性别者和性别不安者有权获得可能达到的最高的身体和精神健康水平,而不受基于性别认同的歧视,具体内容如下:
原则1:普遍享有人权的权利
所有人生而自由,平等享有尊严和权利。所有性倾向或性别认同的人都有权充分享受所有人权。
原则17:获得可能达到的最高健康水平的权利
每个人都有权获得可能达到的最高的身体和精神健康水平,不受基于性倾向和性别认同的歧视。性健康和生殖健康是这一权利的基本方面。各国应该:
中国
对于性别不安群体的权益保护
在2020年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4届会议上,在与防止基于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暴力和歧视问题独立专家互动对话时,我国代表团发言道:“中方反对一切形式的歧视和暴力,包括基于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歧视、暴力和不容忍现象。”我国法律中有多个条款禁止性别歧视,虽然并无“性别不安”一词,亦无“性别认同”与“性别表达”。但学术界基于法理推论,禁止性别歧视条款适用于性别不安者,因为“性别”一词理论上应当涵盖性倾向、性别认同、性别表达的少数群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8修正)在序言部分,确立了宪法是我国根本法的地位,指出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并要求“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因此,宪法关于公民(包括性别不安者)享有平等权益的规定也应当在各地方、各领域贯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8修正)第13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第3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15修正)第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第37条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学校和有关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女子在入学、升学、就业、授予学位、派出留学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18修正)第4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正) 第3条规定:国家保障未成年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受教育权、参与权等权利。未成年人依法平等地享有各项权利,不因本人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民族、种族、性别、户籍、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家庭状况、身心健康等状况等受到歧视;第16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为未成年人提供生活、健康、安全等方面的保障,并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健康状况和情感需求;第17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禁止虐待、遗弃、非法送养未成年人,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第29条规定:学校应当关心、爱护未成年学生,不得因家庭、身体、心理、学习能力等情况歧视学生;第83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并采取措施保障留守未成年人、困境未成年人、残疾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对尚未完成义务教育的辍学未成年学生,教育行政部门应当责令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将其送入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4)第12条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第13条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2015修订)第3条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其中的“性别”应当涵盖女跨男、男跨女和性别酷儿及其“性别认同”与“性别表达”。同时,“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应该合理解释为一个开放性语汇。因此理论上可以将性别表达纳入这一条款所列的禁止歧视的理由。第27条规定: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用人单位招用人员,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用人单位录用女职工,不得在劳动合同中规定限制女职工结婚、生育的内容。第62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实施就业歧视的,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2007]第28号)第58条规定,禁止职业中介机构发布包含歧视性内容的就业信息。对于违反此项规定的职业中介机构,根据第74条之规定,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没有违法所得的,可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可处以不超过违法所得三倍的罚款,但最高不得超过三万元;情节严重的,提请工商部门依法吊销营业执照;对当事人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如果招聘广告歧视跨性别者,受害人有权据此向当地劳动保障监察大队投诉,使违法者受到行政处罚。还可以依据《就业促进法》第62条之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此外,我国法律支持已完成性别重置手术的性别不安者修改身份证性别。
根据公安部《关于公民变性后变更户口登记性别项目有关问题的批复》(公治〔2008〕478号)及《公安部关于公民实施变性手术后变更户口登记性别项目有关问题的批复》(公治〔2002〕13l号)的规定,性别不安者手术后进行性别标记变更需要向公安局提交的材料有:
1.申请人的书面报告;
2.《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可能需要向申请人的原住地或原生家庭获取);
3.国内三级医院(即最高级的医院)出具的性别鉴定证明和公证部门出具的公证书,或司法鉴定部门出具的证明;
4. 属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等单位的,要有所在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准予变更的证明。
这些规定进一步表明如果性别不安者在国外或国内县级(含外省)以下医院实施性别重置手术的,要有经县市公安机关审核后的经各省辖市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院出具性别认定证明;性别不安者身份证性别项目变更后,应重新编制公民身份号码,并在《常表》背面的登记事项变更和更正记载栏中注明变更情况。其中已领取居民身份证的,公安机关应当予以缴销,并为其重新办理居民身份证。公安部提供的指导如下:
1.户口所在地公安机关从受理申请到批准,在50个工作日内办结。
2.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接到上级公安机关户政部门审批决定后,应在2个工作日内通知申请人。
3.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凭上级公安机关户政部门的批件当场办理变更手续。
对于性别重置手术的部委规章
早在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就发布了《变性手术技术管理规范(试行)》,规范了性别重置手术的技术审核和临床应用管理,初步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性别重置技术管理规范(2017年版)》和《性别重置技术临床应用质量控制指标(2017年版)》,将“变性手术”这一说法调整为“性别重置技术”,进一步规范了性别重置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详见百度百科词条性别重置手术)
各部委相关教育类文件
我国各部委相关教育类文件中未明确提及性别不安的概念,但有关性别平等的政策和教育可以减轻性别不安者自身的困扰,也可以减少他人对性别不安者的误解和偏见。
对性别平等教育的要求,《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体现得最为明确,提出“性别平等原则和理念在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标准及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但是这一要求并没有充分体现在教育部门的相关政策规定中。同时,现行政策对性别平等教育的理解基本还是基于男女平等,没有明确性别多元的概念。由此可见,我国与性别平等有关的教育政策还有改进的空间。
现阶段,我国各部委相关教育类文件与性别平等有关的内容,主要是从疾病预防、心理健康、性与生殖健康、公共卫生事故预防等方面予以体现的。
《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
小学4~6年级
模块二: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
《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
初中年级
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青春期心理发育的特点和变化规律,正确对待青春期心理变化;痤疮发生的原因、预防方法;月经期间的卫生保健常识,痛经的症状及处理;选择和佩戴适宜的胸罩的知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初中年级
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积极与老师及父母进行沟通,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表达,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
高中年级
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正确对待和异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谊和爱情的界限。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心理健康
十分重视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增强积极的自我价值感,提高调控情绪和预防心理疾病的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也有助于心理健康,因此,应要求高中学生学会将体育活动中形成的良好心理品质迁移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从而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在教学中要注意防止过分重视专项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心理健康目标达成的现象。
具体包括:
二、正确对待性心理变化。达到该水平的目标时,学生能够:
《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性与生殖健康
目标:树立自我保健意识,掌握维护性与生殖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维护性与生殖健康的能力。
核心内容:性与生殖健康的基本知识;友谊、爱情、婚恋、家庭与伦理道德;优生优育与适宜有效的避孕方法;非意愿怀孕和应对措施;常见生殖健康问题与自我保健方法;无保护性行为对生殖健康的影响;常见性传播疾病和预防;艾滋病的传播、流行与控制,易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和预防措施,艾滋病咨询检测和服务,不歧视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预防性侵害的方法和技能。
《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
掌握正确的生殖与性健康知识,避免过早发生性行为,预防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具体内容包括:
一、接受和参与全面性教育,可提升青少年对性与生殖健康的认知水平,提升保护自身、尊重他人身心健康的责任意识。
二、了解同性和异性生殖器官的构造、特点和相关功能。
三、了解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发育,女性月经的发生、特点,男性的勃起和遗精等知识。
四、青少年性生理发育带来心理变化,对异性产生爱慕感,需要理智客观地认识自我和他人。
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例如:保持外阴卫生,提倡每天清洗外阴;避免穿着紧身裤,应选择柔软舒适、透气性好、易于吸汗的棉质内裤等。
六、明白过早性行为、早孕或人工流产,会对青少年身心造成极大伤害。不安全性行为可带来艾滋病、梅毒、淋病等性传播疾病的感染。青少年要避免过早发生性行为,拒绝性骚扰、性诱惑和性暴力。
全面性教育相关教学内容
学习目标
性别不安是一种因被指派性别(及其相关性别角色或第一/二性征)与性别认同的不同引起的不适和痛苦的感受。缓解性别不安者的痛苦感需要全面性教育,尤其是关于生理性别、社会性别的学习,帮助儿童青少年充分了解性别不安,学会尊重和理解性别不安者,减少性别不安者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和伤害。在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中,相关的学习目标主要出现在核心概念3“理解社会性别”下的3个主题“社会性别及其规范的社会建构”、“社会性别平等、刻板印象与偏见”以及“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概念1“关系”下的第3个主题“宽容、包容及尊重”、核心概念2“价值观、权利、文化与性”下的第2个主题“人权与性”,核心概念8“性与生殖健康”下的第1个主题“怀孕与避孕”中。内容贯穿5~8岁、9~12岁、12~15岁、15~18岁以上四个年龄段。具体内容如下:
核心概念3:理解社会性别
主题1:社会性别及其规范的社会建构
学习目标(5~8岁)
了解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差异,并通过家庭、个人、同伴和社区切身感受这种差异7。
学习目标(9~12岁)
明白每个人看待自己的社会性别或向别人描述自己的社会性别的方式都是独特的,应该受到尊重7。
学习目标(12~15岁)
明白社会性别角色和社会性别规范会影响人们的生活7。
学习目标(15~18岁以上)
敢于挑战自己和他人的社会性别偏见,明白恐同和恐跨会对具有不同性倾向和社会性别身份的人造成伤害。
主题2:社会性别平等、刻板印象与偏见
学习目标(5~8岁)
明白不论属于何种社会性别,每个人都有价值。
学习目标(9~12岁)
明白社会性别刻板印象会导致偏见和不平等。
明白在家庭、朋友、恋爱关系、社区和社会中存在着社会性别不平等和权力差异。
学习目标(12~15岁)
明白男性、女性以及不同性倾向和社会性别身份的人被对待的方式及他们所能做出的选择会被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和偏见影响;而社会性别平等则对性行为和与人生规划有关的平等决策有促进作用。
学习目标(15~18岁)
明白社会性别不平等、社会规范和权力差异会影响性行为,并可能增加性胁迫、性虐待和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的风险。
主题3: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
学习目标(5~8岁)
了解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和寻求帮助的途径7。
学习目标(9~12岁)
明白所有形式的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都是错误的,是对人权的侵犯。
明白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可能是暴力和歧视的根源7。
学习目标(12~15岁)
明白任何形式的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都是对人权的 侵犯,无论施暴者是成年人、青少年还是权威人士。
学习目标(15~18岁)
明白每个人都有责任倡导社会性别平等,并公开反对侵犯人权的行为,包括性虐待、有害行径和其他形式的基于 社会性别的暴力。
核心概念1:关系
主题3:宽容、包容及尊重
学习目标(9~12岁)
明白污名和歧视是有害的。
明白由于社会地位、经济和健康状况、民族、种族、出身、性倾向、社会性别身份或其他差异而对他人 进行骚扰和欺凌是无礼且伤人的。
学习目标(12~15岁)
明白基于差异(例如经济状况、民族、种族、出身、性别、性倾向、社会性别认同或其他差异)的污名和歧视是缺乏尊重的表现,会危害他人的福祉,并且是对其人权的侵犯。
学习目标(15~18岁)
能够挑战污名和歧视,提倡包容、非歧视和多元。
核心概念2:价值观、权利、文化与性
主题2:人权与性
学习目标(5~8岁)
明白每个人都享有人权。
学习目标(15~18岁)
能够分析有关间性儿童的非自愿手术、强制绝育、性同意年 龄、社会性别平等、性倾向、社会性别身份、性虐待、性贩卖等的地方或国家法律和政策。
核心概念8:性与生殖健康
主题1:怀孕与避孕
学习目标(12~15岁)
明白无论能力、婚姻状况、社会性别、社会性别认同或性倾向如何,进入性活跃期且有避孕需求的年轻人都应该能够顺利获取避孕工具。
与性别不安相关的常见疑问
常见疑问1:性别不安是精神疾病吗?
答:性别不安并非精神疾病。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发布的第五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已经将“性别认同障碍”的名称改为“性别不安”,这是将性别不安去病化的重要一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也已将“性别认同障碍”更名为“性别不一致”(gender incongruence),并将其从精神障碍的分类中移除。
常见疑问2:性别不安需要治疗吗?
答:性别不安并非精神疾病,而是一种因一个人生理特征和性别认同无法协调而导致的痛苦感,可能对性别不安者的福祉和健康有负面影响。为了缓解这种痛苦感,性别不安者可以视自身情况选择是否接受医疗干预。但每个人具体情况不同,有的人需要跨性别激素治疗和性别重置手术,有的人只需要其中一项,甚至有人这两项都不需要。换言之,性别不安的治疗方案因人而异,是否需要治疗也因人而异。
常见疑问3:性别不安等于跨性别或性别不驯吗?
答:跨性别指的是一个人的性别认同不同于其被指派性别,性别不驯(也称性别多元,gender-nonconforming or gender variant)意为一个人的性别表达或性别认同与社会期待或刻板印象不同。并非所有跨性别者都会感到性别不安,一部分跨性别者和性别不驯者会在人生的某些阶段感到性别不安,感到性别不安的人需要的也可能只是部分的身体改造。
常见疑问4:家里的男孩/女孩喜欢洋娃娃/变形金刚一类的玩具,身为家长,我应该如何看待?
答:男孩喜欢变形金刚一类的玩具,女孩喜欢洋娃娃一类的玩具是一种性别刻板印象,是社会对男女两性的性别角色以及行为的相对固定的观点,而非绝对的事实,单凭这一点不能判定孩子是否是性别不安者。
全面性教育中如何进行相关教育
虽然《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没有明确指出性别不安的概念,但与之相关的性别平等/性倾向平等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幼儿园性教育中的相关内容
根据《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给出的学习目标,幼儿阶段关于性别平等的性教育主要集中在接纳差异、尊重他人和消除歧视上。北京师范大学刘文利教授主编的《珍爱生命——幼儿性健康教育绘本》(全9册)中,《奇妙的感觉》《多彩的幸福》《欢乐的六一》三册中都涉及性别平等相关的教育内容。
《奇妙的感觉》一册主要教会幼儿识别不同的感觉,区分舒服的感觉和不舒服的感觉,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身体有不同的感觉是正常的,要珍视不同的感觉。
《多彩的幸福》一册通过讲述四个不同家庭的生活,让幼儿理解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人都能拥有幸福的人生且都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而引导幼儿认识差异,学会尊重人与人的不同。
《欢乐的六一》一册主要帮助幼儿意识到不同性别都有追求自己喜欢的事物的权利,比如女孩也可以喜欢飞机,男孩也可以穿粉色的衣服等。本书旨在培养幼儿打破性别刻板印象、接纳自己感受的意识。
小学性教育中的相关内容
小学的性教育不再单纯局限于广义上的尊重差异,而是进一步认识讲解有关性别的内容。儿童能够认识到自己对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看法受到了许多不同信息来源的影响,能够反思自己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之间的感受,并学会理解、尊重他人的社会性别身份。
初中性教育中的相关内容
初中阶段的性教育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社会性别平等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在了解社会性别具体含义的基础上,初中生将认识到对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和偏见影响了不同社会性别身份的人被对待的方式,也影响了他们所能做出的选择。同时,初中学生也会学习社会性别平等可以促进与性行为和人生规划有关的平等决策。在掌握这些知识、态度和技能之后,初中生将有能力欣赏自己的社会性别身份,尊重他人的社会性别,并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如何影响自身观念和偏见。
相关影片
丹麦女孩(2015)
影片信息
导演:汤姆·霍伯
编剧:露辛达·考克森 / 大卫·艾伯豪夫
主演: 埃迪·雷德梅恩 / 艾丽西亚·维坎德 / 本·卫肖 / 塞巴斯蒂安·科赫 / 艾梅柏·希尔德 / 更多...
类型: 剧情 / 爱情 / 同性 / 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美国 / 比利时 / 丹麦 / 德国
语言: 英语 / 法语 / 德语
上映日期:2015-09-05(威尼斯电影节) /2016-01-01(英国)
片长: 119分钟
剧情简介
风景画家艾纳和擅长人物画的格尔达于1926年在哥本哈根结为夫妻。因为人物画的模特失约,格尔达为了完成画作不得不说服艾纳穿上女装做她的模特。此后,艾纳身上似乎多出一个女性人格“莉莉”,莉莉成为了格尔达的缪斯,使她的画家生涯焕发出新的光彩。
然而,艾纳逐渐开始厌恶自己的男性身体,他发现莉莉才是自己真正渴望成为的样子。艾纳和格尔达为此感到震惊和痛苦,也遭受了来自他人的冷眼和非议,她们的感情也遭遇了重大危机。最终格尔达决定鼓励艾纳做真实的自己,接受性别重置手术。
教育意义
《丹麦女孩》改编自真人实事,讲述了有记载的世界上第一位跨性别者的故事,使观者得以管窥这一群体的心路历程和当他们经历性别不安时的感受。
同时,《丹麦女孩》还提醒观者,性别的问题必须放进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考量,社会固有的性别认知等与理解性别问题息息相关,因其能展现出性别问题的真实性、复杂性。
只是查理(2017)
影片信息
导演: 丽贝卡·福琼
编剧: 彼得·马钦
主演: 斯科特·威廉斯 / 哈利·基尔比 / 帕特里莎·波特 / 凯伦·布莱森 / 杰西·科莱特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同性 / 家庭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7-03-11(瓜达拉哈拉国际电影节)
片长: 97分钟
又名: 我是女生(台)
剧情简介
男孩查理非常擅长踢足球,有一家顶尖的俱乐部看中了他的能力,想与他签约,他的父亲也期望查理能签约成功。然而,查理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女孩。他一方面想要达成父亲的夙愿,一方面却渴望成为真正的自己。
查理虽然小心翼翼地隐藏自己的秘密,但最终还是被父亲发现了。父亲震怒非常,勒令查理做个“正常”的男孩,查理试图顺服父亲,最终却不堪痛苦,选择了自杀。
幸运的是,查理活了下来。他的母亲决定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希望查理能够快乐健康;他的姐姐则选择接受查理,带他买好看的女孩的衣服。然而他的父亲仍然难以接受,甚至选择了离家出走。最终,父亲发现自己仍爱着查理,选择回家,真正接受查理。
教育意义
影片关注了跨性别者在青少年时期感到性别不安的状态和逐渐自我接纳的过程,探索了跨性别者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能够激发观者认真思考社会性别的价值。
相关节日
国际不再恐同恐跨日
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分类大会决议于1990年5月17日决定不再将同性恋列入疾病列表。“国际不再恐同恐跨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Transphobia,and Biphobi,IDAHO)设立的目标是呼吁大众关注对同性恋的恐惧以及基于性倾向、性别认同的暴力和歧视。
参考资料
Gender dysphoria.National Health Service.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09 14:02
目录
概述
定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