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按病因可区分为
血栓形成性和栓塞性两大类。临床上将局部
脑缺血症状在24小时以内完全缓解者称
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s),症状持续24小时以上而经过一定时间消失者称可逆性
缺血性脑损害(reversible ischemic neurologic deficit,
RIND),缺血症状持续24小时不消失者称局限性
脑梗塞(focal cerebral infarction)或脑梗塞。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已经发现临床的这种分类并不一定反映不同的脑病理过程。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指脑部供血中断又无充分的侧支循环代偿供血而导致的脑组织缺血和缺氧性坏死,进而产生的神经系统症状群,不包括全脑性缺血缺氧性坏死,如室息、心跳和呼吸暂停引起的全脑病损。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属于中医学“中风”“暴顾”“薄顾”“偏枯”“卒中”“半身不遂”“缺血中风”等范畴。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可根据:①急性起病;②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③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溶栓可参照适应证选择患者);④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5脑CT或MRI示有梗死病灶。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病因分型有助于判断预后、指导治疗和选择二级预防措施。当前国际广泛使用TOAST病因分型,将缺血性脑卒中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以及其他明确病因型和不明原因型五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