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硬膜外血肿
疾病症状
发生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称为硬膜外血肿,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20-30%;在闭合性颅脑损伤中其发生率2.5-3.5%,仅次于硬膜下血肿。外伤性硬膜外血肿以特急性或急性多见,约占85%,亚急性血肿占11%,慢性者较少见,约占4%,一般为单发,多发者少见,但可合并其他类型的血肿合并对冲部位硬膜下血肿多见。
发病原因
典型的急性硬膜外血肿多见于青壮年男性线性骨折病人,以额颞部和顶颞部最多,这与颞部含有脑膜中动脉、静脉,又易为骨折所撕破,特别是发展急速的硬膜外血肿,其出血源多属于动脉损伤所致,血肿迅猛增大,可在数小时内引起脑疝,威胁病人生命。若出血源于静脉,硬脑膜静脉或板障静脉及静脉窦,则病情发展稍缓,呈亚急性或慢性病程。急性硬膜外血肿枕部较少。但有时骨折线穿越上矢状窦或横窦,可以引起骑跨于窦上的巨大硬膜外血肿,这类血肿不断扩张,多为硬脑膜与骨内板剥离后,因新的再出血所致,而非仅有静脉压造成的继续出血。血肿的大小与病情的轻重关系密切,愈大愈重。不过出血的速度更为突出。
发病机制
出血来源:创伤性硬膜外血肿的来源,主要见于以下血管的损伤,少数由于血液成分改变。1、脑膜中动脉,该血管损伤引起出血最多见。2、静脉窦损伤 头颅中线部位的骨折可引起上矢状窦损伤,而枕部着力引起的线性骨折可损伤横窦。3、板障静脉或导血管 4 脑膜前动脉和筛动脉 5 硬脑膜细小血管。
病理生理
典型的急性硬膜外血肿多见于青壮年男性线性骨折病人,以额颞部和顶颞部最多,这与颞部含有脑膜中动脉、静脉,又易为骨折所撕破,特别是发展急速的硬膜外血肿,其出血源多属于动脉损伤所致,血肿迅猛增大,可在数小时内引起脑疝,威胁病人生命。若出血源于静脉,硬脑膜静脉或板障静脉及静脉窦,则病情发展稍缓,呈亚急性或慢性病程。急性硬膜外血肿枕部较少。但有时骨折线穿越上矢状窦或横窦,可以引起骑跨于窦上的巨大硬膜外血肿,这类血肿不断扩张,多为硬脑膜与骨内板剥离后,因新的再出血所致,而非仅有静脉压造成的继续出血。血肿的大小与病情的轻重关系密切,愈大愈重。不过出血的速度更为突出。位于半球凸面的急性血肿,常向下向内推压脑组织,使颞叶内侧的海马及钩回突向小脑幕切迹以下,压迫大脑脚、动眼神经、大脑后动脉,并影响桥脑静脉及岩上窦的回流,称为小脑幕切迹疝。
临床表现
多发群体
硬膜外血肿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15-50岁的青壮年,婴幼儿时期该类血肿发生率较成人低。
疾病症状
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可因出血速度、血肿部位及年龄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从临床特征看,仍有一定规律及共性,即:昏迷-清醒-再昏迷。幕上急性硬膜外血肿表现:1、意识障碍 由于原发性脑损伤程度不一,病人意识变化可有3种情况:原发性脑损伤较轻,伤后无昏迷,至颅内血肿形成后,出现进行性颅内高压及意识障碍,易漏诊。原发伤略重,伤后一度昏迷,随后完全清醒或有意识好转,但不久再次陷入昏迷,即为典型病例,容易诊断。原发伤严重,伤后持续昏迷,且进行性加深表现。2、颅内压增高 随着颅内压增高病人常有头痛、呕吐加剧,躁动不安和四曲线典型表现。3、神经系统体征 单纯硬膜外血肿,早期较少出现神经受损体征,仅在血肿形成压迫脑功能区时,才有相应的阳性体征。当血肿不断增大引起颞叶钩回疝时,病人不仅有意识障碍加深,生命体征紊乱,同时相继出现患侧瞳孔散大,对侧肢体偏瘫等典型征象。偶尔,因为血肿发展迅速,造成早期脑干扭曲、移位而嵌压在对侧小脑幕切迹缘上,则可引起不典型体征,对侧瞳孔散大,对侧偏瘫;同侧瞳孔散大、同侧偏瘫;或对侧瞳孔散大,同侧偏瘫。
疾病危害
对于出血凶猛,出血量大者,若不能及时解除颅内高压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诊断鉴别
检查诊断
辅助检查:1、超声检查:超声波探查,血肿多位于大脑半球的一侧,可见脑中线波向对侧明显偏移。2、颅骨X线片,硬膜外血肿伴有颅骨骨折者占95%,且绝大多数发生在着力部位,无骨折者少见,当骨折线过脑膜中动脉沟或静脉窦沟时,多可考虑硬膜外血肿的可能。3、脑血管造影 通过数字减影像的正位和侧位进行观察。典型的硬脑膜外血肿可显示为双凸镜形无血管区及周边血管受压征。矢状窦(或横窦)旁或跨窦的硬膜外血肿,在静脉期可见上静脉窦及注入静脉显影,并见血管受压移位。于伤后数小时造影者,有时可见造影剂外渗。4、CT扫描 头颅CT扫描最重要的是能清晰地显示血肿的部位、大小及合并脑损伤的程度等。且可连续、动态地观察血肿的变化。CT扫描片上,于颅骨内板下方,急性血肿为梭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影,CT值40-100Hu,密度均匀,边界清楚,亚急性血肿为双凸面镜高密度影,系混杂密度。均有同侧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骨窗像上,能显示颅骨骨折。5、MRI扫描 在MR图像上血肿形态与CT扫描表现上基本相似,能分辨出低信号的硬膜,不同时期的血肿在T1、T2像上表现不同。
疾病鉴别
根据患者头部外伤史、着力部位及受伤性质,伤后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表现,对硬膜外血肿常可作出明确的诊断。本病需与以下疾病想鉴别:1、硬膜下血肿及脑内血肿 与硬膜外血肿比较,受伤时的暴力作用较重,以顶枕及颞后部着力的对冲性脑损伤多见,患者的意识障碍多呈进行性加重,中间清醒期不明显。CT扫描显示硬膜下级脑内有不规则形态的高密度影。2、局限性脑水肿与弥漫性脑肿胀 与各类血肿比较,受伤暴力较重,多见于对冲性损伤,常以原发性脑损伤或脑干损伤较重,伤后昏迷时间长,部分患者可有中间清醒期,脑水肿及脑肿胀以一侧为主者,临床表现与血肿基本相似。CT扫描件病变区脑组织呈低密度影及散在性的点、片状高密度出血灶,脑室、脑池变小,患者一般对脱水、激素等药物治疗有效,但少数重症患者可在24-48小时内病情明显恶化,经药物治疗机手术干预效果均不理想,预后较差。
疾病治疗
手术治疗
原则上在确诊后即尽快实施手术治疗。做到早期诊断、及时处理,才能有效地降低死亡率。骨瓣或骨窗开颅硬膜外血肿清除术,通过本术式可取得足够的显露,便于彻底清除血肿和止血。钻孔穿刺清除硬膜外血肿:适用于特急性硬膜外血肿的紧急抢救,为暂时缓解颅内高压,赢得时间先行锥孔或钻孔排出部分血肿 ,这种适用于院前急救或脑内血肿的引流。最近,有学者用于急性硬膜外学者的治疗,做到快速引流血肿抢救病人,其适应证为病情相对稳定,出血量约30-50ml,经CT检查明确定位,中线移位达0.5cm以上,无继续出血者。方法在安CT显示最厚处,行锥孔或钻孔,然后插入吸引管或放入带绞丝的碎吸针管,排出部分血液后再注入尿激酶溶解血凝块,反复数次,留引流管3-6天至复查CT血肿已排尽。
其它疗法
非手术治疗,对于神志清楚,病情平稳,血肿量小于15ml的幕上急性硬膜外血肿可采用保守治疗。但必须动态观察病人神志、临床症状和动态CT扫描,一旦发现血肿增大,立即改用手术治疗。
疾病预后
一般若无其他严重并发症且脑原发损伤较轻者,预后良好,死亡率介于5-25%之间,不同地区或单位悬殊较大,死亡的主要原因并非血肿本身,而是因脑疝形成后所引起的脑干继发性损害所致。因此必须做到早期诊断、及时处理,才能有效地降低死亡率。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29 06:38
目录
概述
发病原因
发病机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