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
孝文帝太和年间(公元485年前后),北魏文成
文明皇后冯氏在
三燕龙城宫殿(
和龙宫)旧址上,为其祖父
北燕王
冯弘祈寿冥福和弘扬佛法而修建“思燕佛图”。思燕佛图为木构楼阁式塔,后毁于火灾。
隋文帝仁寿年间诏命在思燕佛图台基上重建成密檐式砖塔,称为梵幢寺塔。唐天宝年间曾修饰一新。辽初和辽
重熙十三年两度维修,更名为延昌寺塔。
因历代重修,形成了现今以三燕宫殿夯土台基为地基,“思燕佛图”的台基为塔基,隋唐砖塔为内核,辽塔为外表的
朝阳北塔。
思燕佛图塔基遗址位于今
朝阳北塔塔基内。据《
朝阳北塔:考古发掘与维修工程报告》的记录,该次考古工作中,发现了三燕时期
和龙宫宫殿基址,北魏思燕佛图塔基夯土,并出土了柱础石、瓦当等建筑构件以及北魏佛头等文物。
据文献记载,文成文明太皇太后冯氏在
平城修建思远寺之后,又在其故国
北燕的旧都
龙城(今辽宁
朝阳市)修建了思燕寺佛图。根据1986年以来对朝阳市北塔整修工程的考古勘察,确认了以往学者们结合文献记载的推测,即这座辽代佛塔基址下,还修建有唐代、隋代和更早的北魏时期塔基,而这些塔基均是在十六国
三燕都城龙城的宫殿基址上营建而成。
由于朝阳辽代北塔的建筑遗址较为复杂,多个时代的相互叠压和重修改建,使包括北魏时期佛塔基址的早期遗迹被破坏较为严重,相关遗迹辨别较为困难。尽管如此,从残存遗迹仍能观察到,思燕佛塔也是一座中间筑有夯土实体和柱网、周边为绕塔心殿堂、外侧副阶周匝的土木混构楼阁式佛塔,与方山思远寺和洛阳
永宁寺塔基的平面形制和建筑结构有诸多相似之处。
据考察资料,北魏思燕佛塔修建在三燕宫殿的基址上,基础坚固,中心部位夯土厚达7米。现主要残存有塔心夯土实体、柱网础石、周围两层回廊式殿堂以及前檐和后壁廊柱等遗迹。可以结合其他塔基资料,重新对该塔基进行一些复原研究。
在残存较高的早期夯土台基之上,保存有4圈柱网,但未见塔心刹柱础石。第一圈4块础石;第二圈12块础石;第三圈20块础石;第四圈28块础石,第四圈础石外缘约18.9米见方。第一至第三圈础石,均叠压在塔基中部约16.8米见方的夯土实体下,横、纵向柱心间距均为2.75米;第三至第四圈础石的纵向柱心间距为2.55米,之间为土坯砌筑,以便于在塔心实体周边垒砌佛龛塑造佛像。该塔基上层台基的规模约30.8米见方,参照同时期木构佛塔的建筑结构,该塔基应存在塔心刹柱和第五圈柱网。塔基上虽未发现塔心刹柱础石,但结合这个时期木构佛塔顶部均设置有承露盘或宝瓶等塔刹设施,塔心刹柱础石应当肯定存在,只是放置位置高于现存塔心夯土实体而已。经复原,第五圈柱础应该和塔心实体内的4圈柱网相互对应,以便于搭建高大的木构佛塔和周边礼佛的回廊式殿堂。如此第五圈柱网应该有柱础44个,除四面各设置10个以构成每面9间殿堂外,四角均还增设1个柱础;每间殿堂面阔2.55-2.75米,进深3.8米。这种在塔基四角设置增柱的做法,在这个时期木构佛塔建筑中较为常见。此塔基的布局形制与柱网分布,几乎与洛阳
永宁寺塔基完全一致,如回廊殿堂内侧即第四圈柱础内侧,塔心夯土实体外围的东、西、南三面壁面上,当也可能各设置5个佛龛,以便于安放塔基出土的大量泥塑佛像。北面回廊内侧,也可能是设置登塔阶梯所在。上层台基四面殿堂中间1间的外侧,各设1处阶级踏道,宽4.3米,残长3.4米,复原长约7米,踏道中间为夯土筑成,边壁与上层台基周壁一样砌筑土坯。
围绕着上层台基及四面踏道的外侧,还有一周外圈回廊。其地面低于上层回廊台面2.4米,保存有前檐廊柱的础坑、后壁廊柱的础石、被火烧过的地面和外侧的条状夯土基址等遗迹。该回廊柱网与上层台基的柱网明显不相对应,即间距不同,除四角的4间柱心间距约为4.8米,其余柱础间距面阔与进深均为3.9米。此外,考古报告将外围的条状夯土基址认定为外檐墙,内侧的2圈柱网分别为金柱和后壁柱,即进深2间、面阔11间,显然存在一定问题。首先,该条状夯土基址宽达2米,且基础较浅,作为墙基不太合适;其次,此夯土基址内没有发现与内侧廊柱相对应的任何柱础痕迹,作为檐墙和檐柱均没有确切依据,无法搭建;第三,参照这个时期同类佛寺建筑和东汉魏晋
灵台遗址发掘的类似遗迹,回廊外侧均有宽约2米河卵石或砖铺散水,其散水即铺砌在经过夯筑的较浅夯基之上,此种遗迹更符合散水地基的处理方法。如确定其是散水的夯基,塔基外侧回廊的建筑形制也当重新考虑复原。由于该回廊可以确认有前檐和后壁两圈廊柱,它们构成了该塔基周围的下层回廊建筑,即副阶周匝,台基每面通阔40.5米,进深4.8米;面阔9间,中间7间面阔开间3.9米(础心距),两侧拐角开间4.8米;廊道宽约3米,檐柱外侧台基宽1.8米;台基外周则是宽约2米的散水。这和东汉魏晋洛阳灵台四面殿堂围绕中心高台、外圈副阶周匝的建筑形制几乎相同,显示了这座早期木构佛塔仿建中国传统的台阁“重楼”和“堂阁周回”的建筑特点。
关于塔基的地宫问题,发掘时曾在辽代地宫内深探,在北魏塔心础石面以下9.1米处发现有大型石板,极有可能就是北魏建造佛塔时埋藏舍利石函的石构件,符合这个时期木构佛塔使用石函瘗埋舍利的惯常做法和建筑结构。
思燕佛图是
朝阳北塔的前身,因历代重修,形成其独特的“塔上塔”、“塔包塔”的构筑形式,以及“五世同堂”的悠久历史,十分罕见,使北塔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第一塔。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