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那”者,此云“思惟修”,故称禅思比丘,是贵思也。经又言:“有思惟心,终不能入如来大涅槃海。”又言:“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及。”是病思也。所以者何?盖思有二:一正
思惟,一邪思惟。无思之思,是正思惟也;有思之思,是邪思惟也。
又思有二:一从外而思内, 背尘合觉者也;一从内而思外,背觉合尘者也。从内思外者,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无尽而真弥远也;从外思内者,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尽而还源也。由思而入无思,即念佛者由念而入无念也。
梵语禅那,华言译为思惟修,所以有称修禅的人为禅思比丘,这是表示修禅的工夫着重在“思”。可是《圆觉经》中又言:“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而且《法华经》也说:“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这是指出“思”的弊病。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思有二种:一种是正思惟,一种是邪思惟。没有思量分别的思,是正思惟;有思量分别的思,是邪思惟。思又分有二种:一是把攀缘外境的思念转来观照内心,这是背尘合觉;一是把观照内心的意念移去攀缘外境,这是背觉合尘。由观照内心转而思量外境,不断地向外攀缘,思念越多,便离真心越远;把思量外境的意念转来观照内心,不断思惟,思惟达到了极处,便能转迷为觉、明心见性了。这种从有思而入无思的修养工夫,便是念佛的人由有念而入无念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