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义宁州志·卷六·田赋》:“迨康熙三十年后,国家生齿日繁,闽广诸省之人散处各方。分宁地广人稀,因而诸省之人扶老挈幼而至。缘旷土之租甚轻,久荒之产极沃,而无产之人得土耕种其力倍勤,故不数年家给人足,买田置产,歌适乐郊矣。”
又据修水《全善局志》载,修水三都一图、四都二图丁粮老册共55户,239人,分别由福建上杭、武平,广东长乐、和平、程乡、平远、连平、龙川等地迁来。迁得最早的时间是康熙三十年(1691),最迟是康熙五十五年(1716)。此后,闽广二省又有数万人迁来开山垦地,大量
客家人迁入。
清雍正三年(1725),准江西宁州知州刘世豪奏,将耕山的客家人编入保甲,另立一个“怀远都”(怀远,寓招携之义)。从此,这些客家人就被称为修水的“怀远人”,怀远是
义宁州客家人的特殊称谓,他们所说的方言也就被称为“怀远话”。这些移民大都来自粤东、闽西,“怀远话”与粤东、闽西的客家方言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