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心如焚
汉语成语
忧心如焚(拼音:yōu xīn rú fén)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诗经·小雅·节南山》。
成语出处
《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忧心如焚,不敢戏谈。”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忧心如焚”。
成语故事
周幽王是西周的最后一位国王,公元前781至公元前771年在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有名的昏君。在位期间,任用尹氏(师尹)等人执政,政治混乱,势甚危殆。再加上当时严重的地震和旱灾,人民大众流离失所,国家日趋衰败。
周幽王宠爱美人褒姒,因为褒姒喜欢听裂帛的声音,他就将大匹大匹的丝绸撕成条。为了博取褒姒一笑,他点燃烽火台,各路救援诸侯昼夜不停地赶来护驾,才发现上当了。他对百姓重重剥削,使得天灾人祸不断,人民痛苦不堪,人心离散。
面对这种情况,家父(亦作嘉甫或嘉父,周大夫)十分忧虑,便写了《节南山》一诗刺幽王。诗中,家父用讽刺的笔法揭露了尹氏的罪行,希望周幽王明察,以延续周室的统治。诗中写道:“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忧心如愤。”大致意思是:“煊赫显贵的太师尹氏,人民都瞪着眼睛瞧着你,忧愁的心里像烈火在燃烧……”周幽王对大臣们的劝谏根本听不进去,照样重用这些人,加重对人民的剥削。而且,周幽主宠爱褒姒,废掉申后和太子宜臼。后来,申侯联合犬戎等攻周,周幽王被杀于骊山下,西周遂告灭亡。
成语寓意
忧国忧民的忠臣家父看到周幽王沉迷美色,又是奸人当道,不免忧心忡忡,写诗以劝阻,可周幽王已是“病入膏育”之人,对家父的好意视而不见。家父的愁眉苦脸不能换回周幽王的觉悟,只能说忧心在昏庸面前起不了什么作用。而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也容易出现忧心如焚的情况,面对忧心如焚的心理状态,应及时的平衡心态,稳定情绪,冷静的分析问题,从而解决困难。一味的忧心如焚并对问题并不会起到任何帮助。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忧心如焚”指心里愁得像火烧一样,形容非常忧虑焦急。
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运用示例
三国·魏·曹植《释愁文》:“予以愁惨,行吟路边,形容枯悴,忧心如焚。”
唐·陆贽《蝗虫避正殿降免囚徒德音制》:“忧心如焚,深自刻责。”
后晋·刘昫《旧唐书·德宗纪上》:“忧心如焚,深自刻责。”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回:“孔明答曰:‘忧心如焚,命不久矣。’”
近代·赵尔巽《清史稿·文宗纪》:“大沽两岸危急,谅汝忧心如焚。”
现代·魏巍《东方》第四部第二十章:“尤其是他一口饭不吃,使老妈妈忧心如焚。”
成语辨析
忧心如焚—忧心忡忡
“忧心如焚”与“忧心忡忡”意义相近,两者皆有十分忧愁不安的意思;区别在于“忧心如焚”侧重于焦急,表示忧虑焦虑到了极点;“忧心忡忡”则是侧重于忧愁。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22 19:31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