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彩(忠信花灯),广东省
连平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忠信花灯是随着客家先民的迁入而兴起的,宋元时期,忠信花灯在与连平当地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一方面增加了剪纸图案和绘画图案,另一方面增加了灯盖,其形似宫廷灯,开始形成忠信花灯的雏形。
忠信花灯兴盛于明清时期,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编纂的《连平州志》载:“上元喜簇花灯,作龙狮各种戏舞,唱采茶歌。”从史料的记载中可见,早在清代,忠信花灯已经在连平县非常盛行。上寮村赖明甫师傅家里珍藏的祖传的花灯纹样印板,经鉴定为明清时期的产物。
明末清初,忠信花灯融入了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花灯特点及内涵,花灯的整体结构从上到下已有了灯盖、灯身和灯裙,这种形态和组成经过历代忠信手工艺人的实践创造,已成为较固定的灯型和工艺不断传承。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氛围中,忠信花灯得以沿袭传承。
忠信花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备受摧残,一度荒搁十几年。
改革开放以来,忠信花灯得到了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文化特征
主要分类
忠信花灯种类多样,风格各异,按型态分,有宝莲灯、磨灯、宫廷灯和龙凤灯等;按工艺分,有缭丝灯和参灯等;按寓意分,有五福灯、状元灯和秀才灯等;按使用范围分,有廊灯、伯公灯和紫灯等。由于历史原因,有些品种已失传或正在整理中,如骑龙灯、鼓灯、娘娘灯等。
造型特征
忠信花灯的造型设计层层掩映,呈现下圆上方的特点。
忠信花灯造型还有上中下的三层设计:上部灯盖,有单层、双层两种,边上挂有灯联、灯带;中部灯身,从里到外分四层,装饰镂空通透;内核为走马、灯盖,灯身横切面多为六角形和八角形;下部灯裙,灯裙有两层,内为白色灯衣、外为红色灯裙,灯裙横切面近似圆形。
图案特征
忠信花灯的图案装饰大面积地动用了绘画、剪纸两门艺术,在绘画方面,忠信花灯置入了宫廷画风,整体显示出一种高雅清丽的格调。忠信花灯传统装饰图案以剪纸为基础,在剪纸图案上绘制线条色块,其传统装饰图案纹样按色调分单色与多色两种,按粘贴位置分为柱墩花、花盘花、花角花、彩门花、钳口花、青龙头花、大花七类。
忠信花灯灯身图案题材比较广泛,有民间故事类、民间信仰类、吉祥喜庆类、民俗活动类,有人物、动物的图案,也有花卉植物的图形。
忠信花灯的花纹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容,不同纹样有不同的含义,如卷草纹象征生机勃勃、蓬勃发展;龙凤纹象征龙凤呈祥、龙马精神;花蝶纹代表花开富贵、花样年华;喜字纹象征双喜临门、喜气洋洋;莲鱼纹象征连年有余、丰衣足食。
色彩特征
忠信花灯色彩艳丽,金碧辉煌,营造出热烈、喜庆、和谐、高贵的气氛。忠信花灯以喜庆的大红色为主色调,同时搭配有黄、绿、紫色、深蓝、粉绿、浅红等颜色,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寓意,如红色象征热烈喜庆,黄色象征华丽富贵,绿色象征和谐安宁,紫色象征高贵富有。忠信花灯的色彩搭配既有对比又和谐协调,部分花灯以金色作为点缀,整体美艳夺目。
制作工序
制作材料
忠信花灯的主要材料是竹和纸。竹子一般是用连平当地的竻竹和苗竹。纸是以大红纸、白纸和绿色纸为主,再用部分光亮色纸(金纸)、花纹纸作点缀。此外,花灯还需要大量的绘画颜料来画图上色。绘画颜料大多数是以各种色粉(黄色、桃红色、蓝色、白色 等)与胶料调制而成,也有用国画颜料。
制作流程
忠信花灯的制作一般包含四道工序,即扎架、剪纸、描画、裱糊。
扎架分为裁竹、破篾、钻孔、对柱、钳架五个环节。裁竹,即挑选好竹料,按各种灯式大小裁成各种规格。破篾,即把竹子破削成篾条、竹柱。钻孔,即在竹柱的接口穿插位置钻出榫眼。对柱,即竹柱互相穿插好。钳架,即把穿插好的柱架互相连接,形成花灯架。
剪纸分裁纸、拓印、钉花钟、剪凿花纹四个环节。裁纸,即把各种色纸按需要裁剪成不同规格,如三角形、矩形、带状等。拓印,即在印板上用大刷子糊上一层浓墨,然后把纸覆盖在上面轻按,拓印出纹样。没有拓印板纹样的,就采用毛笔描形或摹写。钉花种,即把拓印或摹写好的一张纹样放在几张纸上钉在一起,用于刻剪多张同样的花纹。剪凿花纹,即用刻刀或剪刀在钉好的层纸上照纹样刻剪出多张花样。
描画分着底色、解花两个环节。着底色,即用毛笔或扁刷子在需要着色的纹样上铺上一层底色,通常有白色、蓝色、桃红、绿红、黄色几种。解花,即在着有底色的花纹上用颜色再细致地描画出各种花、草、鸟、鱼、人物等图案。
裱糊就是把各种描画好的花纹、彩带,在灯架上由里到外、由上到下粘贴上去,形成花灯的完整形状。各种花灯纹样所粘贴的位置不同,如:“青龙头”花纹贴在灯身上、下部矩形位置;“大花”贴在灯身内层似窗格的位置;“彩门花”贴在灯身上每格似门楣位置;“花角花”粘贴在“大花”四个边角位置;“钳口花”粘贴在柱墩与栏圈的交接处;“花盘花”贴在灯身下部形似花盘的位置;“柱墩花”贴在柱墩位置。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忠信花灯既包涵了源远流长的客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客家民俗民风等诸多文化因子,又融合了书法、编织、剪纸、绘画等多种民间艺术的精髓,充分体现了花灯文化的传统性与创造性、单一性与多元性的自然融合。忠信花灯是客家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客家居民孝宗敬祖和繁衍生息的标志,更是客家精神凝结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忠信花灯特殊的制作技巧、自成一体的表现形式、复杂独特的纹样设计和拟人化的装饰风格,是其他地方的花灯所没有的。这种别具一格的艺术造型,赋予忠信花灯更加形象而丰富的含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传承状况
由于历史原因,忠信花灯制作曾经一度中断,之后虽然得以恢复,但能够精工制作的技师越来越少,制作也趋于简单化,花灯类型逐渐减少,亟待加以扶持和保护。
保护措施
2006年,连平县在忠信镇文化站建立了忠信花灯收藏展览馆,收藏了13种类型的各式花灯进行陈列展览。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连平县文化馆(连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灯彩(忠信花灯)”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灯彩(忠信花灯)项目保护单位连平县文化馆(连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1999年正月初九,连平县委、县政府以“文化搭桥,经贸唱戏”的形式在忠信镇新开发区举办了首届“广东连平·忠信花灯节”。
2002年正月初九,连平县委、县政府与广东卫视联合在新广场举办了名为“九连山下闹花灯”的第四届忠信花灯节。
2007年1月,河源市政府、连平县政府在河源文化广场举办了“连平忠信花灯展系列文化活动”。
2010年正月初九,广东省文明办与连平县在忠信镇人民广场举办了以地方传统文化为主导的第八届“连平·忠信花节”。
2012年2月4日至2月6日,广东省首届花灯文化节暨2012第三届洪梅花灯节在东莞市洪梅镇举办,忠信花灯在活动中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