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汉字
忠,汉语常用字(一级字),读作zhōng,此字最早见于战国,形声,从心,中声,本义为尽心竭力,引申为忠厚。依照“声中有义”、“因声求义”学说,“忠”字可以认为是“中心不二”、“心”意集“中”,心无旁骛。
字源演变
形声字。从声。把心放在中间,不偏不倚就是忠,本义为尽心竭力。《书·仲虺之诰》:“佐贤辅德,显忠遂良。”(帮助贤能之人,辅佐仁德之人,表彰忠诚之人,起用善良之人)中山王壶:“余智(知)其忠信也。”在封建社会里特指为君主尽心尽责。引申为忠厚。战国文字上部为古形“中”旁,下为“心”旁;小篆以后从“心”、“中”声相沿至今。自汉代以迄晚清,文字、音韵、训诂学家特别讲究汉字形音义的融会贯通,主张“声中有义”、“因声求义”。依此学说,可以认为“忠”字是“中心不二”、“心”意集“中”,心无旁骛。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心部】陟弓切
敬也。从心,中声。
说文解字注
敬也。
敬者,肃也。未有尽心而不敬者。此与愼训谨同义。
尽心曰忠。
各本无此四字,今依孝经疏补。孝经疏,唐元行冲所为。唐本有此。
从心中声。
陟弓切。九部。
康熙字典
《唐韵》陟弓切。《集韵》《韵会》《正韵》陟隆切。𠀤音中。《说文》:敬也。《玉篇》:直也。《增韵》:内尽其心而不欺也。《周礼·大司徒》: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疏:中心曰忠。中下从心,谓言出于心,皆有忠实也。
又《六书精蕴》:竭诚也。《书·伊训》:为下克忠。传:事上竭诚也。
又不贰也。《诗·邶风·北风》笺:诗人事君无二志,勤身以事君,忠也。
又《广韵》:无私也。《左传·成九年》:无私,忠也。《后汉·任延传》:延曰:私臣不忠,忠臣不私。
又厚也。《周语》:忠非亲礼。注:厚也。
又《諡法》:危身奉上,险不辞难,曰忠。
又州名。古巴东郡,唐置忠州。
又渊名。《山海经》:忠极之渊。
又叶陟良切,音张。《汉溧阳长潘乾𥓓》:彬文烈武,扶弱抑强。龕刈骾雄,流恶显忠。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方言集汇
◎ 赣语:drung1 driung1
◎ 客家话:[陆丰腔] zhung1 [客语拼音字汇] zung1 [宝安腔] zung1 [客英字典] zhung1 [东莞腔] zung1 [梅县腔] zhung1 [台湾四县腔] zung1 [海陆腔] zhung1
◎ 粤语:zung1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7 14:29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