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柳
唐代白居易诗作
《忆江柳》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忆诗人所植江柳,通过描绘杨柳的青青之姿,深情地回忆了诗人在江州的时光,表达了对江南的深切怀念与对离别的无尽感伤。诗中通过折柳送别的传统意象,将个人情感升华至对世事沧桑、人间离合的深刻感慨,隐喻了朝政黑暗下正直之士的飘零之苦与忧愤之情。全诗质朴无华,意境深远,情感丰富而细腻,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邃的情感世界。
作品原文
忆江柳
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⑴。
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⑵。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两度春:两个春天,指两年。
⑵攀折:指攀着树折枝。
白话译文
曾经在江南水岸边种下柳树,一别江南已经两个春秋。
回忆那遥远的江南水岸,临别时不知折枝送我的是哪位朋友。
创作背景
元和十四年(819),白居易由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司马改授忠州(今四川忠县)刺史。这首诗大约是他由江州调到忠州的第二年春天写的。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诗人由眼前的依依杨柳,联想起当年在江州时“种树当前轩,树高枝叶繁”(《栽树》)的栽植杨柳的情景。他热爱江州,“若远行客过故乡”,建有草堂,准备秩满后“终老于斯”(《草堂记》)。无奈身不由己,但身虽离开,心却一直系念着那种下深情厚谊的“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一别”,“两度”,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掐着指头计数别离的时日,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这两句中“江南”重复两次,可见在诗人的心中,“江南”是多么亲切的名字,一呼再呼,格外显示出他对“江南”爱之深,念之切。
离别江州已经“两度春”了,那里的山,那里的水,尤其是那里的人有何变化,这是诗人最为关切的。下二句即体现出这一片深情。“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青青,状柳色,与上句杨柳相呼应。诗人遥想:当年栽植在江岸畔的杨柳,又经两度春风,一定长得更高更大、一片青青了吧。下句“攀折”是指折柳,古代有折柳送别的风俗。诗人由“青青”柳枝,进一步遥想:当年我在江州时,曾在青青江岸,折柳送别友人;后来,江州的好友,又在那青青江岸,折柳为我送别;如今,那青青的江岸,是谁在攀折柳枝又为谁送别呢?可见诗人写柳是为了写人。由青青杨柳联想到折柳送别,把怀l旧伤别的感情波涛推向高峰,而且含蓄地抒发了对时事的无限感慨:杨柳年年立于江岸,但青青的杨柳,年年为多少愁苦的离人送别,真是人间多变,世事沧桑。当时,由于朝政黑暗,许多像诗人这样正派的人受贬,弄得四处飘零,饱尝离别之苦。联系这一背景,可看出“不知攀折是何人”一语,隐喻着诗人深广的忧愤。
这首诗以“忆江柳”为题,诗人把一片情怀和无限忧思,寄寓于青青的江柳。“青青”,是这首诗中唯一的形容词,也是关键的一笔。一经点染,那江柳的色调和情韵顿时显现出来,诗人由“青青”而“遥忆”江南岸;而江南岸的人见此“青青”,也就会怀念当年栽柳的“江州司马”。“青青”江柳,唤起两处相思;而两处相思,又都呈现于这“青青”柳色之中。诗人又通过“遥忆”,把内心复杂的感情,曲折地表现出来。诗的字面质朴无华,而想像奇特,意境深邃,格调清新,使人越读越有味。
名家点评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敕编《唐宋诗醇》:一气直下,节促而意长。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4 08:09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创作背景
作品鉴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