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汉月
词牌名
忆汉月,词牌名,又称“望汉月”,原唐教坊曲名。《词谱》以欧阳修《忆汉月·红艳几枝轻袅》为正体,双调五十字,前段四句三仄韵,后段四句两仄韵。另有双调五十字,前段四句三仄韵,后段四句两仄韵等三种变体。代表作品有柳永《望汉月·明月明月明月》等。
词牌沿革
《词谱》卷八:“唐教坊曲名,柳永词名《望汉月》,《乐章集》注正平调。”《唐声诗》下编:“唐教坊曲,玄宗开天间人作。《杂考》自来对于‘汉月’有两种意向,一乃咏昭君和戎之途中情绪,以汉月对胡尘兴感。如粱筒文帝《明君词》:‘秋檐照汉月,愁帐入胡风’,骆宾王《王昭君》:‘金钿明汉月,玉筋染胡尘’等,皆是。一乃关山行役,去国日远之情,亦与胡尘对兴。如徐陵《出自蓟北门行》云:‘汉月带胡秋’,瘐信怨歌行》云:‘胡尘几日应尽?汉月何时更圆’等皆是。本调始义……乃盛唐边人久戍不归,思乡怀土之叹,‘忆汉月’正与‘怨胡天’对兴,与上述第二种之意向为近。沈俭期诗曰:‘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迥环激切,义盖深远。李绅去开、天渐久,此词巳不咏本意,料盛唐始辞必有不然。赵宋长短句另有《忆汉月》,《望汉月》诸名。”兹将唐声诗及宋词俱采列于后,以明其渊源。汉月:借指祖国或故乡。调名本意即咏成边之人、贬谪之人或罪逃之人的思乡怀土之叹。
格律说明
正体:双调五十字,前段四句三仄韵,后段四句两仄韵,以欧阳修《忆汉月·红艳几枝轻袅》为代表。此调祇有两体,前后段结句或六字、或七字。柳词虽注宫调,然句读参差,非正体也。 此词两结句六字,无宋元词可校。
变体一:双调五十字,前段四句三仄韵,后段四句两仄韵,以柳永《望汉月·明月明月明月》为代表。此亦欧词体,惟后段第二句减一字作六字句,结句添一字作七字句异。亦无宋元人别词可校。 按前段起句叠用三“明月”,本系游戏笔墨,无关体例。至第四字“月”字仄声,乃以入替平之法,若用上去,便不协律矣。
变体二:双调五十二字,前后段各四句、三仄韵,以杜安世《忆汉月·红杏一枝遥见》为代表。此词两结句各七字,后段第三句又押韵,晏殊“千缕万条”词正与之同。 晏词前段第三、四句“谢娘春晚先多愁”,“先”字平声;“更撩乱飞絮如雪”,“乱”字仄声。后段第二句“长忆得醉中攀折”,“长”字平声。第三句“年年岁岁好时节”,上“年”字平声,上“岁”字仄声。谱内可平可仄据此,馀参李词。
变体三:双调五十二字,前后段各四句、三仄韵,以李遵勖《忆汉月·黄菊一丛临砌》为代表。此与杜词同,惟后段起句押韵,第三句不押韵异。
格律对照
正体
格律对照词:《忆汉月·红艳几枝轻袅》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红艳几枝轻袅,早被东风开了。倚烟啼露为谁娇,故惹蝶怜蜂恼。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多情游赏处,留恋向、绿丛千绕。酒阑欢罢不成归,肠断月斜人老。
变体一
格律对照词:《望汉月·明月明月明月》
平仄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
明月明月明月,何事乍圆还缺。恰如少年洞房人,欢会依前离别。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
小楼凭槛处,正是去年时节。千里清光又依旧,奈夜永、厌厌人绝。
变体二
格律对照词:《忆汉月·红杏一枝遥见》
平仄仄平平仄,中仄仄平平仄。中平中仄中平平,仄平中、仄平平仄。
红杏一枝遥见,凝露粉愁香怨。吹开吹谢任春风,恨浪莺、不能拘管。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仄平平仄。中中中中仄平仄,仄中中、仄平平仄。
曲池连夜雨,绿水上、碎红千片。直拟移来向深苑,任凋零、不孤双眼。
变体三
格律对照词:《忆汉月·黄菊一丛临砌》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
黄菊一丛临砌,颗颗露珠装缀。独教冷落向秋天,恨东风、不曾留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读仄平平仄。
雕阑新雨霁,绿藓上、乱铺金蕊。此花开后更无花,愿爱惜、莫同桃李。
(说明:词牌格律与对照例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例词使用斜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平,表示填平声字;仄,表示填仄声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句末加粗为韵脚。)
典范作品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3-31 19:34
目录
概述
词牌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