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忆故居》是一首按照传统的“清平乐”词牌格律创作的词作。2008年词人
左河水年逢五十,已离开故乡达30载,回望人生风雨,陡然感慨万千,一股思乡忆故之情油然而生,便写下了这首作品。发表于《词刊》2008年第10期,并被收入建国60周年《中华诗词文库》。
作品原文
清平乐·忆故居
七间瓦屋,门对千棵竹。
庭北桃花飘满径,后院香樟吐绿。
十年一枕雕床,醒来窗下初阳。
慈母炊烟早起,父兄已去春忙。
作品注释
1、故居:是指某人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或者说曾经的居所,房子,主要指出生,童年时期或更长时间与父母等长辈一起生活的地方,即故乡所在地的住所。本词是指作者在童年、少年时期住过的房屋。居住过的地方,或者说曾经的居所,房子,主要指出生,童年时期或更长时间与父母等长辈一起生活的地方,即故乡所在地的住所。本词是指作者在童年、少年时期住过的房屋。
2、瓦屋:也称瓦房,是汉族传统的民居建筑,因用瓦盖顶而得名。放瓦的方法,一种是弧形瓦凹部向上,凸部向下,层层相压,在两瓦交界处,再以泥封实。传统的这种房屋为青砖青瓦。
3、香樟:别名:樟树、樟木、瑶人柴、栳樟、臭樟、乌樟;植物全体均有樟脑香气,常绿大乔木,树皮黄褐色,有不规则的纵裂。高可达30米。
4、吐绿:指樟木在春天换叶时发出的新润叶芽。
5、雕床:一种中国传统的木质雕刻花纹制作的床,可以挂设蚊帐。
6、初阳:指朝阳,是清早太阳刚洒下的阳光。
7、春忙:指春季农忙之时。宋·黄庭坚《
同孙不愚过昆阳》诗:“田园恰恰值春忙,驱马悠悠昆水阳。”
作品赏析
《清平乐·忆故居》是词人根据其少年时代在故居的真实生活情景,按照传统的“清平乐”词牌格律创作的。作词时,
左河水年逢五十,离开故乡工作达30载,一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特别回忆到少年读中学时与家人一起生活的情景。
作品的上片写了家乡故居的房屋建筑及周边的美丽环境;下片四句选取了一段当年家人生活的片段。虽然这个故事没有写明具体的年度,因为特别提到离乡前“十年一枕雕床”,那么,也许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他在读初中时的事,或者是70年代中期(15-19岁时)他在担任农业生产大队干部期间的事。故事选取的这个时点也很有艺术意义:一个春天的早晨,全家4个人物的工作性质、特点十分形象、明确,生活气息也十分浓厚。左河水创作过一批思乡怀旧、挂念父母的诗词,这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而且每一字一句都是记述真实的故居场景与家庭生活的片段。
上片
词的开头以“七间瓦屋,门对千棵竹。”两句,写回忆中故居的房屋建筑规模、特质、坐落环境等情况。词人20世纪70年代生活在星子县蓼南公社红旗大队的左辅村,其家青砖青瓦的两栋房屋建设在村子的北端,座西向东,庭前是父亲种植的一片翠竹,春来竿叶碧绿,雨后春笋勃发,生机盎然。
紧接着描写房屋的外部自然环境和美丽的春光景色:“庭北桃花飘满径,后院香樟吐绿。”词人家里20世纪60年代末建造的这栋房屋,前北角生长了一颗当地品种的桃树,虽然果实不大,但树高干粗,春来桃花艳丽,落红掩径。房屋背后的小院西面是一位堂弟家的住房,堂弟栽种的一株樟树枝繁叶茂,春来吐翠。
全片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幅自然而又绚丽的画面,创造出既富有文学色彩又符合故居生活真实的艺术景象。这种美好的回忆,更增添了词人对故土及少年时代的怀念之情。
下片
内容转入家庭生活的场景,首先写到自己离开家乡前的生活:“十年一枕雕床,醒来窗下初阳。”词人有小学及中学(初中)时代的6年及在大队工作的4年都在此新屋度过,1977年后中国恢复高考才离开故乡去读书和工作。由于东南朝向的房屋,穿过前面的翠竹便是一片低处的农田,视野开阔,每天清晨站在窗前便能观看东日喷薄而出。因此,左河水起床前经常见到太阳穿过窗口把光芒洒在了自己的卧室里。
词人有小学及中学(初中)时代的6年及在大队工作的4年都在此新屋度过,1977年后中国恢复高考才离开故乡去读书和工作。由于东南朝向的房屋,穿过前面的翠竹便是一片低处的农田,视野开阔,每天清晨站在窗前便能观看东日喷薄而出。因此,左河水起床前经常见到太阳穿过窗口把光芒洒在了自己的卧室里。
接下来回忆起家庭父母及兄长的情况:“慈母炊烟早起,父兄已去春忙。”那时,中国的农村经济还是
集体所有制,母亲年龄大负责做饭养猪等家务,父亲还是农村生产队的社员,兄长是国家教师,但还兼顾着家里自留地里农作物及蔬菜的种植与管理。几千年以来,我国农村的农民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春季的农忙期间农村无闲人,父亲与哥哥一早也就各自奔忙而去。
词人将这一个个生活的真实细节与画面,从日常生活中信手拈来,用得非常贴切、形象、生动;同时,语言真实流利,风格朴素无华。词人从在30年前的人生经历中截取出这样一个生活片段再现在人们的眼前,让人们宛若进入了一个历史的时空,重新体验了那个特殊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