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心理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理学、教育学
学士学位。心理学专业最早可追随到1900年
北京大学开设的心理学本科教育。
发展历程
1900年,北京大学开始心理学本科教育,1917年,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校长倡导下,北京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1993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心理学(071501)由心理学(理科1401)和心理学教育(师范0005)合并而来。
2012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心理学专业代码由071501调整为071101。
2020年2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心理学专业隶属于理学、心理学类,专业代码:071101。
培养目标
心理学专业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备基本的心理学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基本研究方法﹔基本掌握一门外语,能在指导下阅读外文专业文献;具备基本的专业写作和交流能力;能在指导下开展研究和应用工作,能胜任有关心理学的初级培训、教学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培养规格
心理学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四年参考总学分为140~180学分,其中毕业论文(设计)4~6学分。
(1)系统地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认识心理学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3)掌握心理学研究和实验的基本方法、手段和技能,初步具备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心理学及相关问题的能力。
(4)掌握心理学的实证以及相关的统计、测量技术,掌握心理学实验研究设计、分析方法以及查阅、理解和写作专业文献的方法。
(5)具有与心理学相关的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以及数学、物理学、化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尤其是脑神经科学、神经生物学、基因组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6)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能够快速获取、加工和应用国际心理学领域及相关领域的最新信息。除此之外,还需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表达、交流和协调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初步具备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能够适应科学、经济和社会发展。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载体,课程体系构建是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也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基础。各高校可结合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依据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形成规律和学科的内在逻辑顺序,构建体现学科优势、方向特色或地域特色,能够满足学生未来多样化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心理学专业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50%左右,其中学科基础课程及专业类课程约占总学分的30%左右。课程的具体名称、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相应的学时、学分等教学安排,由各高校自主确定,同时设置体现学校、地域或者行业特色的相关选修课程。
实践类课程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不低于25%,心理学实验教学不少于80学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应构建心理学基础实验课程——心理学核心课程教学实验——应用心理学见习与实习等多层次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除完成实验教学基本内容外,应建设特色实验或者特色实践项目,满足特色人才培养的需要。各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完整的实习(实训)、创新训练体系,确定相关内容和要求,多途径、多形式完成相关教学内容。应用心理学专业应当提高实习(实训)的教学要求,加强实践训练的教学,师范类专业应加强教学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学生通过毕业论文(设计)或者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等,形成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毕业论文(设计)应安排在第四学年,原则上不少于一个学期。
理论课程
除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外,人文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体育、艺术等内容由各高校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
自然科学类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数学、生命科学等。数学主要包括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线性代数等。生命科学主要包括生理学和神经解剖学等。
各高校可根据自身人才培养定位提高数学、物理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哲学、逻辑学、社会学等的教学要求,以加强学生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
在讲授相应专业基本知识领域和专业学科知识时,必须讲授相关的专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一)核心知识领域
心理学的核心知识领域主要涉及心理学导论、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物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等专业知识内容。
心理学的核心理论包括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文化历史论、生态论、渐成论、还原论等。
核心知识基础包括心理学基本原理、心理学历史发展、身心交互作用、神经系统、个体心理发生发展基本规律、群体心理基本规律、心理病理基本表现与机理、心理行为测量与统计方法和技术等。
(二)专业教学基本内容
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行业和区域特色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可以强化或者增加某些专业方面的教学内容,示例如下。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学习策略、问题解决与创造性、行为规范与品德等;心理异常的理论模型、变态心理分类及诊断、心理障碍的基本症状、心身疾病、物质滥用与依赖等;个体心理与管理、激励理论与应用、群体心理与管理、组织结构与设计等;心理咨询的伦理、咨询关系的建立等。
(三)心理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示例(括号内数字为建议学时数)
示例一
普通心理学(64)、心理统计及相关软件(64)、实验心理学及实验(128)、社会心理学(32)、心理测量(32)、发展心理学及实习(48)、生理心理学及实验(96)、认知心理学及实验(64)、组织管理心理学(32)、变态心理学及实习(48)。
示例二
神经科学导论及实验(54)、普通心理学及实验(144)、心理统计学(108)、实验心理学及实验(126)、社会心理学(54)、发展心理学及实验(54)、心理测量学及实验(54)、心理学史(54)、变态心理学及实验(54)、人格心理学及实验(54)、认知心理学及实验(54)、情绪心理学及实验(54)。
示例三
普通心理学及实验(108)、实验心理学及实验(108)、生理心理学及实验(72)、发展心理学及实验(54)、人格心理学及实验(72)、心理统计学及实验(108)、认知心理学及实验(54)、心理学研究方法及实验(54)、心理测量学及实验(54)、心理学史(54)、社会心理学及实验(54)、教育心理学及实验(54)、心理学教学法(54)、心理健康教育概论(54)、心理咨询与治疗及实习(54)。
实践教学
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专业类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科研训练和实践训练等。可采用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科技训练、综合论文训练等多种形式。
除实验心理学实验、生理心理学实验等专门的实验课程以外,普通心理学等基础课程和发展心理学等专业课程均应安排一定课时的实验。
在管理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等注重应用技能训练的课程中,应安排一定课时的见习和实习环节。
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训练和实践活动。对选题、内容、学生指导等提出明确要求,选题应符合该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结合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条件
教师队伍
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该专业教学需要,生师比应不高于18:1。
新开办专业至少应有12名专任教师,以及至少1名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在120名学生的基础上,每增加20名学生,须增加1名教师。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50%。
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30%。
所有专任教师必须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在编的主讲教师均应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硕士、博士学位。35岁以下实验技术人员应具有相关专业硕士及以上学位。
应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职业操守;具有较强的自我提高意识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能积极承担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类工作任务。
系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国际视野,清晰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具有提出前沿性学术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掌握现代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熟悉学生的特点和情况,具有熟练运用教育教学规律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的能力;具有把科研成果融进教学,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意识,以及较强的服务社会的能力。
具有良好的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和关心学生成长的责任感,以及对学生的生活、生涯发展提供必要指导的能力。
应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规章制度,开展青年教师职业规划指导,建立传帮带制度,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包括提供国内外访学、合作研究等机会,严格执行教师上岗资格制度、青年教师助教制度。
建立与学科专业一致的学术团队,提高专任教师的心理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探索科研和本科教学互相促进的机制。
健全基层教研组织,建立健全课程建设、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活动的长效机制,加强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培训,提高专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设备资源
心理学教学实验室在数量和功能上应满足实验教学计划需要,生均使用教学实验室面积不小于2.5平方米;保证学生以开展课外自主实验和创新项目实验等为目的的实验需求;实验室应保障照明、通风、室温和隔音(噪声一般应控制在55分贝以下)设施良好;水、电及网络走线等布局安全、合理,具有防水和阻燃性能;消防安全条件符合国家标准;实验室应建立各项完备的规章制度。实验技术人员能够熟练地管理、配置、维护和更新实验设备,保证实验环境的科学有效利用;实验室设备维护费(年)应保证在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的3%以上。
心理实验应保障拥有常用传统心理实验仪器设备、综合心理实验台和常用心理测量工具,以满足开设实验课种类和数量的需要。仪器设备完好率要保证在95%以上;心理学实验常用传统仪器设备和综合实验台类应达到每3人一套(台)(大型精密仪器等示范实验设备除外)的要求;心理学教学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不包括大型精密仪器)的固定资产总额应不低于100万元,且生均不低于5000元。
各高校须建有能够满足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践基地。各高校应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与科研院所、学校、医院和行政企事业单位等加强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每个专业至少建有3个专业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应提供专业见习与实习的条件,并有相关的专业人员参与完成专业见习与实习指导工作,每年提供不少于5周的专业实习时段。
通过手册或者网站等形式,提供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各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考核要求,毕业审核要求等基本教学信息。
推荐教材和必要的教学参考资料。专业基础课程应采用正式出版的权威机构规划或推荐教材,专业选修课程如无正式出版教材,应提供符合教学大纲的课程讲义。
提供必要的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图书资料,生均专业图书量不少于50册,生均年专业图书进书量不少于4册(含电子图书);凡是折合在校生数超过500人的,当年进书量应超过1000册;提供主要的数字化专业文献资源、数据库和检索这些信息资源的工具,并提供使用指导。鼓励建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课程网站,提供一定数量的网络教学资源和网络课堂。
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投入应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需要,专业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1200元,且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而稳步增长。
平均每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设备总值的10%。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500万元的专业,平均每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万元。
新开办的心理学专业,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不低于300万元,且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00元。
教学及其相关的科研仪器设备的年均维护费不低于仪器设备总值的3%,或总额超过10万元。
质量保障
各高校应对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课、实验室课等)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使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处于有效监控状态;各主要教学环节应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应建立对课程体系设置和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定期评价机制,评价时应重视学生与校内外专家的意见。具体来说,有保障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机制,教授上课率高;有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教学要求,监督和保障到位;有专业基本状态数据监测评估体系,能够开展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有专业学情调查和分析评价机制,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综合发展进行有效测评;强化学生评估主体地位,评教制度完善,促进教学的效果好﹔具有完善的学习困难学生帮扶机制;有毕业生、用人单位、校外专家参与的研讨与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的机制,专业培养定位与规格适应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各高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作为质量改进的主要依据。
各高校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具体来说,应加强学校间的交流,共同研讨教学中的新问题;鼓励教师参加教学指导委员会举办的教师培训;定期举行学生评教和专家评教活动,及时了解和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定期开展专业评估,及时解决专业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并根据社会发展及其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内容及其标准;定期举行毕业生、用人单位意见征求活动,吸纳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教学指导工作,形成定期修订完善培养方案的有效机制。
培养模式
(一)遵循一个基本原则: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心理学专业人才为基本原则
高校各专业培养的人才都应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基本原则,心理学专业必须有清晰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首先,围绕地方基础教育的实际需要,特别是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要进行该专业的建设,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心理学工作者,突出师范性。其次,处理好师范性与非师范性、“博”与“专”、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的关系,使毕业生既能面对学校的第一线工作,也能基本适应地方其他行业对本科心理学专业人才的需要及进一步升学深造的需要。
(二)着力于二个优化:优化课程体系,优化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以“宽口径、厚基础、强技能、文理渗透”的培养模式。在课程结构上突出体现“理论+技术+实践”、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优化专业基础课结构,将理论知识与操作运用结合起来,增大选修课比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与职业选择的需要。
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拥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加大优秀硕士生、优秀博士生的留校和引进力度。提升师资队伍的职称水平,优化职称结构。积极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针对培养目标拓展、课程体系调整等改革,对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方向进行“优化重组”,建立合理的教学人才梯队。
(三)坚持“三个结合”:坚持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相结合,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坚持行动与制度相结合
坚持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相结合:以学科建设带动并引导专业建设。借助学科建设的“平台”与“资源”,提升心理学专业建设的师资队伍培养、人才引进、学术交流、课题研究、毕业生的升学深造、实验室建设等。
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支持专业教师申报课题、发表论文、出版著作等,在科研经费、学术研究梯队组建、评价机制等方面给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以大力扶持。引导教师将学术研究方向与任教的专业课程所涉及的领域尽可能统一起来,鼓励教师将自己有价值的研究及成果有机地融入到本科教学的内容中去,使本科教学也能紧跟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的前沿。
坚持行动与制度相结合:以教学为中心,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并落实执行各项常规的教学管理制度,通过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坚持听课制度、师生教学工作座谈会、教学反思月、动态修订心理学专业学生学习手册、满意教师评选、教学名师评选、教学技能大赛、青年教师成长规划、社会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等一系列制度以加强本科生的培养质量。
(四)体现四个突出:突出基础理论和基本功训练,突出实践技能训练,突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突出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
突出基础理论和基本功训练:将基础学科的教学作为教学的核心,不断帮助学生树立学好基础理论的意识,纠正大部分学生存在的轻视基础理论学习的观念。
突出实践技能训练:在专业建设中把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训练放在突出的位置,在课程方案中保证专业实践技能的教学时数,积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创造条件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到该专业建立的一批实践基地进行专业技能实践,“使学生的学习、科研、实践实现真正的一体化,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
突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高校教师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在各自课程教学中大力开展教学改革特别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例如,有的教师采用“系统讲授法”、“案例讨论法”和“多媒体直观教学法”相结合,要求学生收集有关课程内容的案例,组织小组讨论,再在大班组织讨论;有的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式和辩论式等形式。
突出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建立一批富有特色的教育实习基地,采取分组(队)集中实习的方式,把每一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2~3个小组由1~2名专业教师随队指导。实习内容分成若干“模块”,每一“模块”的内容与操作都是大多数毕业生是否胜任未来工作岗位的“翻版”或预演,有很强的针对性。
(五)注重五个强化:强化新生入学教育,强化专业精神教育,强化“导师制”,强化实验室建设,强化“专业支持网络”建设
强化新生入学教育:新生入学第一周,由专业负责人、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对新生进行强化教育与辅导,以增强新生对大学生活、学习的适应性。
强化专业精神教育:重视对学生专业精神的培养,在新生入学及相关课程的教育教学中,重视渗透这方面的教育,不断强化学生具有运用心理学为人类谋福利的专业精神,并具有强烈的献身于心理学的教学、科研、管理以及其他相关工作的专业责任感。
强化“导师制”:专业培养采取“导师制”。从入学的第一年起,针对培养目标及该学科的特点,由每2~3位教师带10位左右的学生。在学期间,导师对所带学生的学习、生活、课外研究、择业等给予全方位的关心与指导。
强化实验室建设:有力的实验室建设为学生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使学生的学习、科研真正地实现一体化,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心理学研究的能力和素养。
强化“专业支持网络”建设:利用自身的品牌优势和专业教师在地方指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其他专业实践的优势,构建强有力的“专业支持网络”。
(一)主、辅修制模式
辅修专业是指某一学科专业的学生,以该专业为主修专业,在修业年限内,根据个人志趣和条件,修读另一专业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的同时,在第四或第五学期开始辅修另一学科专业,获得该专业的辅修证书。
(二)双学位制模式
双学位制是指某一学科(专业)的学生,在主修某一学位的基础上,同时辅修第二专业学位的学习方式。具备授予学位条件的,可以同时授予第二专业学位(简称“双学位”)。
(三)跨院、跨专业选修课制模式
选修课制是一种最灵活、最广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有较强的普及性。理想的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与外系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应为45%、35%和20%,即扩大专业选修课和外系选修课的比例,使学生有更为扎实与广泛的基础科学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
(一)制定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并重的“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高校尽可能与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核的内容标准相衔接,并重新规划了学校公共课、基础理论课、专业必修课和实践、实训课程的学时比例。在授课方式上,高校以心理咨询师职业标准为导向,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了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教学要求,尽量使专业课程的教学安排适应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把学生的创新实践训练与职业技能要求体现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课堂教学内容与未来职业需求的接轨。同时,在专业技能实践环节上,专门设置了一个实践技能教学训练模块,通过提高实践教学在全部教学时数中的比例,来加强实践教学课程的份量。同时,高校也非常注重将近期一些行业领域内较为成熟的技术方法、前沿知识纳入到课程教学计划之中,通过开设系列专家讲座的方式突出课程内容的前沿性与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高校强调以教学模式改革为突破口,全面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为实践而学、在实践中用,从知识灌输向技能训练转型,以此来推动“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二)打造和建设一支能够胜任“双证书”人才教学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首先,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强化教师本身的专业技能提升与培训,筹措专项培训经费支持年轻教师参加国内外名校业务进修与学术访问活动。鼓励教师开展业务经验交流和参加专项技能培训,提升教师自身的职业水准。其次,尽量利用一些为企业培训和讲座的机会,选派年轻的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和学校进行挂职锻炼,使教师有机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以弥补高校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同时,也要求教师在给学生授课时,结合实践中的典型问题案例强化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价值。第三,为了弥补技术型教师数量的不足,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将一些具有丰富心理学临床实践经验的校外专业技术人员聘为高校的兼职教师,由教师给本科生开展定期的授课或专题讲座。
(三)建设一批能够满足“双证书”人才培养实践教学要求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学校加强实习、实训设施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增加资金投入,更新仪器设备,并引进与专业发展要求相符合的行业管理模式。高校一方面积极申请学校各项实验室建设经费,购置了大量心理咨询与辅导训练的影视资料和一些新型心理学实验训练仪器设备。另一方面,高校也非常重视拓宽和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与相关行业机构、中小学校、企业相关部门的合作,扩大校外心理实习、实践培训基地的规模与数量,并逐渐摸索出一套通过开展校企产学研合作联合开展毕业生实习、实训的工作管理模式。除此之外,高校也非常重视加强引导学生对“双证书”人才重要性的认识,利用专业特色教育和职业生涯指导的机会向该专业学生宣传“双证书”心理学毕业生的就业优势。
发展前景
考研方向
心理学专业可在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和、理健康教育及相关专业继续考研深造。
就业方向
心理学专业可在学校、医院、司法、军队和行政企事业单位从事专业心理测评、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EAP员工帮助、用户体验、用户习惯分析、用户调研与开发、人机交互、产品运营与设计、心理咨询与治疗等工作。
开设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