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在焉
汉语成语
心不在焉(拼音:xīn bù zài yān)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戴圣礼记·大学》。
成语出处
西汉·戴圣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身。”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心不在焉”。
成语典故
《大学》本为《礼记》中的一篇,南宋朱熹将其列人《四书章句集注》,从而成为“四书”之一。《大学》认为,一个要向天下阐明光明美好之德行的君主,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首先应治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首先应修养自身。要修养自身,首先应获得一定的知识。要获得知识,就要探究事物的原理。事物的原理探究了,才能彻底深入地了解事物。彻底了解了事物,意念才能诚实。意念诚实了,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了,才能自我修养。自我修养好了,家庭才能得到治理。家庭治理好了,国家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天下才能太平。所以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以修养自身为根本。
修养自身的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心思。如何端正自己的心思呢?如果自己有所愤怒,心就不能得到端正;有所恐惧,也不能得到端正;有所喜好,也不能得到端正;有所担忧,也不能得到端正。心思如果不集中在如何提高自己上,就会看了也看不见,听了也听不见,吃东西也会不知道滋味。因此,修身的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心,不可心不在焉。
成语寓意
苏东坡曾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由此可见,集中所有的精神和力量,发挥坚强的意志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心不在焉、思想不集中,是学习、做事的大忌。总感觉自己对什么事都没兴趣,或者偶尔有点兴趣,却不肯下一番工夫认真去做,总是草草了事,这样的人难成大气候。成语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认准目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把事情做的圆满成功。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心不在焉”指心思不在这里,思想不集中。主谓式结构,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运用示例
作家·叶圣陶《校长》:“上课以前总不肯早来一刻,而上课时又总是一种心不在焉的神气。”
作家·柔石《二月》六:“讲话时做腔做势,而又带着~的样子,这似乎都是纨绔子弟的特征,普遍而一律的。”
同源成语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3 08:23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