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克·贾曼(Derek Jarman,1942年1月31日—1994年2月19日) ,出生于英国伦敦,毕业于
伦敦大学学院斯莱德美术学院,英国男导演、编剧、作家、画家、摄影师、剪辑师、艺术指导、服装设计师、园丁、演员。
人物经历
1942年1月31日,德里克·贾曼在英国伦敦米德尔塞克斯诺斯伍德维多利亚疗养院(Royal Victoria Nursing Home)出生。1955年,在沃尔汉普顿学校(Walhampton School)完成小学教育后,他开始在
坎福德学校(Canford School)寄宿,接受中学教育。1960年,他从中学毕业,随后,进入
伦敦国王学院学习人文学。1963年,他开始在
伦敦大学学院斯莱德美术学院学习绘画与舞台设计。1967年,他获得了伦敦大学学院艺术文凭(Diploma in Fine Art)。
1968年1月,由编舞家弗雷德里克·阿什顿邀请担任艺术指导的芭蕾舞剧《Jazz Calendar》在
英国皇家大剧院首演,从而进入演艺圈,该剧由
英国皇家芭蕾舞团表演。1971年,为
肯·罗素执导的历史片《
卢丹的恶魔》担任艺术指导。1972年,出版诗集《A Finger in the Fishes Mouth》。
1976年8月,自编自导的个人首部长片《
塞巴斯蒂安》在瑞士
洛迦诺电影节上映,该片讲述了原本是罗马国王最为宠幸的男人塞巴斯蒂安被流放的故事;同年,执导的纪录短片《Sloane Square: A Room of One's Own》在英国上映,该片记录了他和朋友之间的生活点滴,随后入围了
第3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全景单元。
1978年2月,编导的剧情电影《
庆典》在英国上映,该片讲述了英国女王
伊丽莎白一世让宫廷魔术师带领自己参观1977年的英国的故事,随后该片了入围
第3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第17届国际影评人周单元、第23届巴利亚多利德国际电影节剧情长片单元金穗奖最佳影片。
1979年8月,自编自导的奇幻电影《
暴风雨》在英国
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上映,该片改编自英国剧作家
威廉·莎士比亚的同名作品,该片讲述了喜欢研究魔法的米兰公爵普洛斯彼罗在弟弟的迫害下流落荒岛,最终用魔法夺回了属于自己的一切的故事;11月,为英国歌手
玛丽安娜·菲斯福尔的专辑《Broken English》执导音乐宣传短片《Broken English: Three Songs by Marianne Faithfull》上映,该片随后入围了第3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全景单元。
1984年1月,出版个人日记《Dancing Ledge》;11月,执导的短片《想象中的十月》在英国
伦敦电影节上映,该片展现了
冷战后期对政治和艺术的反思,随后入围了
第3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全景单元。
1985年2月,执导的剧情电影《
天使的对话》在德国
柏林国际电影节上映,该片讲述了一个男人寻觅自己内心欲望的故事。
1986年2月,合作演员
尼吉尔·特瑞、
肖恩·宾、
蒂尔达·斯文顿,编导的传记电影《
卡拉瓦乔》入围
第3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熊奖最佳影片,该片讲述了意大利传奇画家
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的一生,最终获得了第3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银熊奖杰出技术贡献奖、国际电影文艺传播委员会奖;9月,出版了电影《卡拉瓦乔》的剧本《Derek Jarman's Caravaggio:The Complete Film Script and Commentaries》;12月22日,他被诊断为
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
1987年2月,执导的音乐题材短片《女王已死:一部贾曼电影》《梦之机器》《Pirate Tape》均入围了第3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全景单元;8月,自编自导的奇幻电影《
英格兰末日》在英国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上映,该片由
蒂尔达·斯文顿主演,讲述了英德间发生了核大战后的故事,随后入围了
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论坛单元,最终获得了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第2届泰迪熊奖泰迪读者奖、国际电影文艺传播委员会奖,此外,还获得了第14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实验/独立电影/视频奖;同年,他还出版了电影日志《以卵击石:贾曼电影日志》,该书记录了《英格兰末日》的拍摄过程以及自己的人生经历。
1988年2月,主演的剧情短片《奥斯提亚》入围了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全景单元,他在片中饰演意大利导演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1989年2月,携手演员
蒂尔达·斯文顿、
内森奈尔·帕克、
劳伦斯·奥利弗编导的战争电影《
战争安魂曲》入围了第3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非竞赛展映,该片展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士兵的故事,展现了战争的残酷;12月,出版了电影《战争安魂曲》的剧本《War Requiem: The Film》。
1990年9月,自编自导的剧情电影《
花园》在加拿大多伦多电影节上映,该片讲述了一座光怪陆离的花园里发生的各种故事,随后获得了
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电影论坛单元国际天主教视听组织奖荣誉提及,并入围了
第17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圣乔治金奖最佳影片。
1991年8月,出版个人日记《
现代自然》,该书汇集了他于1989年1月1日至1990年9月3日之间所写的日记;9月,合作演员
史蒂芬·威丁顿、
蒂尔达·斯文顿,编导的历史电影《
爱德华二世》入围了
第4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狮奖最佳影片,该片讲述了英格兰国王
爱德华二世传奇的一生,随后获得了
第4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电影论坛单元费比西奖、第6届泰迪熊奖泰迪评审团奖。
1992年1月,出版回忆录《At Your Own Risk: A Saint's Testament》;2月,出版电影《爱德华二世》的剧本《Queer Edward II》;3月,在
第45届英国电影学院奖颁奖典礼上,被授予英国电影杰出贡献奖。
1993年1月,出版了纪录片剧本《蓝》;2月,自编自导的传记电影《
维特根斯坦》入围了
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全景单元,该片讲述了哲学家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传奇人生,并最终获得了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第7届泰迪熊奖最佳剧情片;9月,出版了电影《维特根斯坦》的剧本《Wittgenstein: The Terry Eagleton Script : The Derek Jarman Film》,书中还收录了评论家对该片的影评;10月,自编自导的传记题材纪录长片《
蓝》在美国纽约电影节上映,该片记录下了他罹患艾滋病后的最后岁月,随后获得了第47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最佳英国新片、第5届斯德哥尔摩国际电影节荣誉提及。
1994年1月,出版艺术随笔集《色:彩书一种——1993年6月》,该书由1篇引言与19篇散文构成;2月19日,由于
艾滋病去世,享年52岁,他被埋葬在英国肯特郡老罗姆尼圣克莱门特教堂;3月,执导的传记题材纪录长片《格利特布》在英国上映,该片记录了下了他患艾滋病之前的生活,随后入围了
第4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全景单元;9月 ,出版了画集《Evil Queen: The Last Paintings》。
1995年6月,出版园艺日志《
贾曼的花园》,该书是其生前写下的最后一本书,记录了从1986年至1994年去世前,他的花园的发展历程,并与摄影师霍华德·苏雷(Howard Sooley)合作,捕捉了花园各个阶段与一年中不同季节的瞬间。
1996年6月,出版剧本集《Up in the Air: Collected Film Scripts》,该书汇集了他撰写的包括《庆典》《Akenaten》《Bob-Up-A-Down》《B Movie: Little England/ A Time of Hope》《Neutron》《Sod 'Em》在内的6部剧本。
2000年1月,出版日记《
慢慢微笑》,该书汇集了他于1991年5月至1994年2月之间所写的日记。
2006年2月,
第5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举行
泰迪奖20周年致敬活动,由其自编自导的传记电影《维特根斯坦》入围。
2014年2月,由其编导的传记电影《塞巴斯蒂安》《卡拉瓦乔》分别入围了
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回顾单元、柏林经典单元。
2015年11月,第13届立陶宛欧洲电影论坛向其致敬,为其举办了作品回顾展,共展映了由其执导的7部影片。
2019年2月,由其自编自导的剧情电影《花园》入围
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论坛单元。
2022年11月,出版小说《Through the Billboard Promised Land Without Ever Stopping》,这是他唯一的小说作品,讲述了一位年轻盲人国王和他的男仆伪装成乞丐进行旅行的过程。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德里克·贾曼的父亲是Lancelot Elworthy Jarman,是
英国皇家空军的军官;母亲是Elizabeth Evelyn。
感情经历
1987年10月,德里克·贾曼出席泰恩赛德电影节举行的电影《塞巴斯蒂安》放映活动时,结识了程序员基斯·柯林斯(Keith Collins),两人随后同居,维持着柏拉图式的关系,直到贾曼去世。1994年,德里克·贾曼将自己的住所前景小屋和屋内的物品均留给了基斯·柯林斯。
晚年住处
1986年,德里克·贾曼买下位于英国
肯特郡邓杰内斯角的维多利亚时期建筑前景小屋(Prospect Cottage),亲手完成翻新和装修,并在屋外空地上打造出了一片小型花园,随后便住在此处长达7年。
主要作品
导演作品
编剧作品
摄影作品
剪辑作品
艺术指导作品
出版作品
服装设计作品
参演短片
参演电影
参演电视剧
制片作品
获奖记录
人物评价
德里克·贾曼以一种天才般的明晰投身于他的人生和生活细节之中。(蒂尔达·斯文顿)有别于传统的导演,相比情节与故事,他对电影的形式和传达的抽象思想更感兴趣。他的影片始终执著于先锋实验倾向,在艺术上吸收了来自于绘画与舞台艺术的精髓,同时又将故事发生的实际场景与现实作了许多糅合。在他的作品中,一方面遍布对经典和传统的解构,另一方面他没有站在先锋的位置支持新的社会运动,甚至反对主张自我。他用新的视角看待莎士比亚、卡拉瓦乔、皇家仪式这些传统,又通过新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的镜头语言是丰富的,但是这种丰富又不是杂乱无序的。他对光的运用、画面布置、演员调度极为敏感并且富有个性,在作品中常用经典的神话、戏剧等仪式文本,又对它们进行简化、变形,讲述新的故事,用独特的镜头、声音和文本,建构了一个充满忧愤的梦境。总而言之,他的作品是独特的,他在思潮激荡争鸣中,剪切传统的和朋克的元素,将其变形,用以表达自我,又给观众留出一片空地来想象。
在电影《英格兰末日》中,他在纯视听情境中加入了家庭影像元素,多次跳接到自己的私人家庭影像,比如外祖父镜头下年幼的母亲、父亲镜头下儿时的贾曼等,他将它们剪切重组,穿插在末日影像之中,用来自过去的家庭影像展开英格兰未来末日预言的时间维度,通过对私人家庭影像的非时序性跳接,来对抗家国一体的国族认同,拆解父权异性恋家庭关系。他在电影《花园》中打破了常规的时空结构,把录像资料、超8毫米短片与常规条件下制作的影像片段并置使用,同时配以画外音朗诵的庄严诗句;这些手法斌予了该片一种激情跃动的诗意。在电影《爱德华二世》中,他尽量地省略了背景和道具,使电影看上去更像是舞台剧,甚至比舞台剧还要简陋,他不想再现历史,他关注的是人物的思想和命运;同时,他还有意在影片中加入一些现代性的道具,增强了影片的现实感。他在电影《蓝》运用蓝色幕布代替了传统电影的画面与场景,将独白、诗歌朗读、自然噪音、音乐等不同的声音作为艺术实验的元素,进行声音蒙太奇的探索,细腻地传达了他感性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层面,引发观众进入冥想的状态。
他在园艺和文学上也留下了丰富遗产。他的文字简洁干净,又华丽多彩,如同他的电影,具备古典与先锋,粗糙又精美等看似矛盾的特质。他的书写非常视觉化,读他的文字,眼前便能浮现出画面。他对自由和平的想往,对专制保守的反抗,都在这些文字里,以不动声色的英式优雅与幽默,娓娓道来。
他书写的《以卵击石:贾曼电影日志》与电影《英格兰末日》的拍摄几乎同步进行,但银幕上的癫狂极致,在笔下却几乎荡然无存,文章读来颇有一番“闲话把桑麻”之意味;在书中,他用敏感的眼睛捕捉着大自然的细微变化,在行将尾声的“春天”这一小章节里,他以画笔般的笔触,描摹了自然的非凡之美。他在日记《现代自然》中的文风激进,有着锋利的思想,而他的色彩美学也渗透其中,用具有电影镜头美感的诗性笔触,描绘了他眼中的四时之美。由其撰写的随笔集《色:彩书一种——1993年6月》是他毕生智慧的温柔袒露,是他在彻底失明之前,在病痛与死亡的阴影之下,回望世间的缤纷之色,抖落语言与思辨的万花筒挥别人世的深情告白;他书写的文章字句与意境充满诗意与想象力,就如单色光汇入棱镜散射出的七色光,又将每种颜色的相关知识与个人记忆串联起来,赋予色彩以深浅厚薄的意义,编织成了丰富而迷人的色彩图谱,独特又具有魅力。
他也是一名专业园丁,对植物有着广泛的了解,不仅熟知各类植物的特性,能够选择适宜的品种,按季节规划花园的景致,还能随时旁引这些植物的神话故事、历史象征和草药药性。他精于植物的品种,但更在意自然特性,所有植物都要适合当地的季节环境。他的花园渗透着他对于生命的态度,同时亦是他的独特美学的集中展现;那些色彩饱和度偏高的花、贫瘠的石滩,共同构成了一种突兀、不和谐的美;而他的文字一如他的花园,色彩强烈,纷繁华丽,又充满了孩童般的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