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道
201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德道”是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由《童子问易》正式提出和全面发阐。如德道的普世性问题——“儒家的德道是超越古今、超越种族、超越意识形态的”,如德道与王道的区别问题——“由《易经》而来的‘德道’与宋儒所宣扬的‘王道’是有本质区别的”。“德道”是作为群经之首的《易经》的思想重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展示了社会价值观的核心内涵。
内容
dé dào ㄉㄜˊ ㄉㄠˋ
童子问易》指出:德道是一种厚生、博爱,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和平、合作之。德道是以性善论为基础,以立人极为旨归,以人道与天到地道会通、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整理论体系。
历史背景
童子问易》创立了“五圣同揆说”,指出《易经》有“揆”还有“宗”。五圣所“揆”为阴阳、三才观。易宗是:乾坤一元,阴阳相倚,终始兴替;三才印心,德道同形,数理比翼。“《易传》的特点除舍象立言,富于思辨,尚简,百虑之一外,还有”宗揆驱鬼“,”以形判道“等。
孔子开创了易学。孔子关于“《易》不见,乾坤‘息’的普遍联系思想”、“荷天衢,道屡迁的有机、合规思想”、“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继善成性的性善论、“‘立心’求‘圣’说”、“‘天人有分’的天地人‘合德’说”、“’法治‘思想”(立法环节强调“明罚敕法”,执法环节强调“明慎用刑”、“赦过宥罪”、“议狱缓死”,赞美“刑罚清而民服”)、“有关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一言九鼎‘的诚信思想”、“革故鼎新”改革思想和“’家国神圣‘思想”、自由、平等思想(“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裒多益寡,称物平施”、“神而化之,使民宜之”、“百姓日用”、“受命如响”、“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和平合作思想(“以同而异”、“文明嘉汇”、“万国咸宁”、“保和太和”)等极大地丰富了《周易》的思想资源,多层次、多角度地丰富了《易经》德道思想的内涵。
童子问易》作者指出:“德道”源于作为“重卦之人”的舜帝;是文王、周公“以德配天”思想的升华;孔子与史巫“同途殊归”,重点在于观《周易》之“德义”,孔门弟子的《易传》“三陈”诸卦之德,主张“与天地合德”弘扬的也是《易经》的德道。
马王堆出土帛书《老子》也为《老子德道经》。
德道还见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同而通理,动而相益,顺而相受,谓之德道。”此“德”与“得”皆为端钮职部字,德、得通假。“德道”指“得道”。
“德道”与“道德”有什么不同?也有学者认为是个本末位置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探讨究竟是“德”为先,还是“道”为先的问题。当然,从常理来阅读,“道”本身就是法则,是万法之源,当中即包括自然法则,也包括人文法则,循道而生可以演绎出不同的实战道法形态,例如商道,文道,人道等等,但是万道归一,“表”不同但“里”相近。这里我们就必须要关注到“里”究竟是什么?其实“里”就是“德”。“德”是“道”之本,也就是说“德”在先,“道”在后。有“德”的“道”才是正道,是好道,是符合自然法则之道。无“德”的道,自然偏离了“道”的本质,可能成为邪道或歪道。假如一个无德之人有道,那将给人与自然带来灾害。反之,一个有德之人有道,则滋润万物,造福苍生。因此,道法自然,其本质是德道。
主要影响
“德道”思想与“王道”思想有本质上的区别。德道思想为易学重新走向国际扫清了主要的理论障碍;提供了近代法制的人文原点;为执政党长期执政、服务人民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找到了理论依据。
发掘“德道”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我们倡导的社会核心价值观,绝不是从浩瀚的辞海中搜寻出诸多好听、好看的字眼让人们识记。社会核心价值观,正是来自于我国古老、厚重的传统文化,来自于《易经》的德道。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3 17:05
目录
概述
内容
历史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