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修辞与政治哲学》一书是汉语学界第一本原汁原味引进的政治哲学视野的亚里士多德的研究,这个视野将对亚里士多德的探索更好地拉近到希腊古人的德性追求的世界,在那里没有如今严格窒碍的学科研究的界限,而是一以贯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固然天下小为希腊之城邦世界,然亚历山大的帝国已经隐然于亚氏的身后,接着还会有罗马那寰宇下的帝国。
内容简介
晚近以来,西方学界对亚里士多德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兴趣复兴引人瞩目。尤为引人瞩目的是,这种复兴并未局限于单一的思想流派,而是同时出现在许多不同的学科领域,在这些学科领域中又有许多不同视角。且不论这些著述中的大多数质量如何,事实上此类著述没有完全摆脱对学科的非亚里士多德式割裂,这种割裂正是现代学术的特征。
对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研究,固然时有过人之论,但特点是缺乏对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说由以提出的政治维度的深入评价。相反,研究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说的上乘之作,几乎无一例外地聚焦于《政治学》(Politics),以至于忽视了他的伦理学论著。尽管这种专门化有其合理需要,但仍需要一种研究以发皇亚里士多德将其思想的两个方面结合为一体的独特方式。
在亚氏三部伦理学作品中,《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问题至关重要,它一开始就主张,伦理学研究只是更大的政治科学研究的一个部分。本书作者打算通过表明《尼各马可伦理学》——如亚里士多德本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致力于评价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严密无间之特质。本书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专注于研究指导《尼各马可伦理学》实践目的政治关切与潜在的哲学视角之间的相互影响,这一视角只对最有心的读者才表露出来。
汉语学界对亚里士多德的研究,以《形而上学》为显学,《政治学》与诸《伦理学》全然以《形而上学》视角为统摄,或基于卷七,或基于卷十二,即所谓哲学的视野和神学的视野,固然此不失自新柏拉图主义以来的家法统绪,但自施特劳斯于国内开派以来,政治哲学的视野在亚里士多德的研究上还是付之阙如。
本书的出版,当是汉语学界第一本原汁原味引进的政治哲学视野的亚里士多德的研究,这个视野将对亚里士多德的探索更好地拉近到希腊古人的德性追求的世界,在那里没有如今严格窒碍的学科研究的界限,而是一以贯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固然天下小为希腊之城邦世界,然亚历山大的帝国已经隐然于亚氏的身后,接着还会有罗马那寰宇下的帝国。
目录
致谢
文献缩略表
导言
第一章《伦理学》的听众(卷一)
第二章德性(卷二-六)
第三章新的开端:不自制和快乐(卷七)
第四章德性、友谊和哲学(卷八-九)
第五章使城邦成为哲学的安全之所(卷十)
结论
书评摘录
特西托勒的论证前后一致又言之有据,他认为《尼各马可伦理学》所针对的听众是双重的,他们是参与政治生活公民和哲人,而亚里士多德修辞目的的复杂性,又是理解他的传言之精妙的关键所在。这是一部重要的著作,它开启了解读《尼各马可伦理学》的新思路,为解决亚里士多德研究中最棘手的问题发出了一道亮光。
——潘戈(Thomas L.Pangle)
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of Toronto)
特西托勒的解读专注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听众之分野,专注于促动亚里士多德论证的不同目的,为当今讨论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的美好生活、尤其是关于德性和理论活动的关系的教诲,作出了与众不同的有用贡献。
——伯格(Ronna Burger)
图兰大学(Tulane University)
这本书不仅有犀利的洞察力和重要的澄清,又为亚里士多德的读者提出了有趣的新问题。文笔从头至尾清晰可读,又不过分简单,学术水准高,资料覆盖了相关的德语、法语和英语文献。解释论证娓娓道来,又具有说服力。
——萨尔克弗(Stephen Salkever)
布林马尔学院(Bryn Mawr College)
特西托勒陈述的引人之处在于,他试图解决困扰着历代学者的基本难题——但他的做法却另辟蹊径,他并不想做什么不可能之事,他不是要证明亚里士多德在任何地方都不自相矛盾,他只是将漫步学派的文本中的紧张追溯到了文本作者所面临的修辞问题。特西托勒提出了一项有说服力的实情:在这本书和他的《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向两类不同的听众讲话,他们或许彼此不和,但亚里士多德却着眼于让双方协调一致。依我看,特西托勒的做法值得称道,我觉得读这本书颇富激发性。
——拉赫(Paul A. Rahe),
《古代和现代的共和国》(Republics Ancient and Modern)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