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尔塔32突变基因
先天具有抵御艾滋病病毒的能力的基因
德尔塔32突变基因是一种先天具有抵御艾滋病病毒的能力的,自双亲遗传的突变基因,它能够阻碍艾滋病病毒对人体健康细胞的侵袭。据悉,欧美人从双亲身上遗传这种“德尔塔32”突变基因的概率约为千分之一。德尔塔32突变基因源于14世纪的欧洲第一次大瘟疫时,得了黑死病却存活下来的人,并在此后的大瘟疫来袭时,保护了这些人的后代。
简介
大多数的HIV都是通过与CCR5结合来感染宿主细胞。少数的CCR5基因携带被称为CCR5-Δ32的突变体,这种由突变基因编码的CCR5突变体可以不被HIV毒株侵染。CCR5△32是指CCR5基因的32个碱基缺失的突变,即在CCR5等位基因编码区域第185位氨基酸密码子以后发生了32个碱基缺失,导致读码框架错位,缺失了与G蛋白信号通路相关的胞外第三环结构,从而使CCR5蛋白无法正常穿膜表达于细胞膜上,进而使HIV-1 gp120不能与CCR5△32有效结合,使HIV-1病毒不能进入宿主细胞。人群调查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CCR5△32缺失的个体拥有正常的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并且对HIV-1的感染表现出显著的抵御能力,因此,作用于CCR5的抑制剂将有效阻断HIV-1感染。
但是带有CCR5突变基因的人群极少,例如,只有10%的欧洲人群中带有CCR5变异基因,加上造血干细胞移植还要进行配型,因而,一般人希望依靠该基因突变来彻底治愈癌症还尚待时日。
突变原因猜想
鼠疫来源
大约10%的欧洲人携带CCR5的突变体,由于该CCR5突变被认为是在700年前出现的,远在艾滋病出现之前,因此生物学家设想CCR5突变亦抵抗另一种鼠疫杆菌病原体,因为鼠疫杆菌曾在14世纪造成了高达40%的欧洲人死亡。该种突变在人群中遗传下来,因为在后来的鼠疫爆发期间,携带有该突变的欧洲人得以幸免于难。
天花来源
另有研究者通过计算认为,鼠疫杆菌并非CCR5突变的缘由。尽管腺鼠疫在很短时间内造成的欧洲死亡人数比任何其它疾病都多,但数学模型表明,鼠疫爆发的次数终究太少,使之不可能引起常规的CCR5突变。而感染欧洲人达2千多年的天花,所造成的欧洲总死亡人数,则远比鼠疫要多得多。天花却具有易于突变的劣性。迦尔瓦尼和斯拉特金还认为,天花病毒也具有易于感染免疫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因为在这方面,它与艾滋病毒的行为方式极为相似。
详细介绍
后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患者所遭遇严重的病理呈现,主要源自于人类免疫缺乏病毒的感染。此病毒属于一种反转录病毒,主要针对人类免疫系统重要的组成进行感染并改变其运作模式,包括辅助型T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等,其中又以直接破坏细胞膜上具有CD4辨识蛋白特征的T细胞(简写作CD4T细胞)的结果最为严重,因为CD4 T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辨识外来物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一旦CD4T细胞受到感染而不表现CD4辨识蛋白,或甚至造成此种细胞死亡,导致每微升血液中CD4T细胞数量低于200时,细胞免疫(cellular immunity)就几乎完全失去功能,进而导致平时不易感染健康人类的微生物得以大肆入侵,由于受HIV感染个体无法有效分辨敌我,最后导致严重的各种感染症,总称后天免疫缺乏症候群。
根据流行病学统计,在未使用抗反转录病毒药物治疗的情况下,自感染病毒至出现症状的潜伏过程的中位数约为9至10年,自正式出现后天免疫缺乏症候群起算,存活时间的中位数亦仅有9.2个月然而,临床观察到的疾病进程速度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在个体之间有很大的变异,短则两周、长可达20年。这些因素甚至也包含了爱滋病毒所攻击的免疫系统总体状况,因此从感染开始到发病,甚至其变化程度,都一直受到感染者免疫力和病毒活动之间的互动所影响。举例而言,一般年长者免疫力较差,因此相对于年轻患者而言,病程发展迅速的风险较高;医疗的品质和同时存在的感染症(如结核)也会使得HIV感染者处于较为不利的状态。
此外,遗传也左右了感染过程和感染后的状况,有些人因带有编号为CCR5-Δ32的突变基因,对特定的HIV病毒具有抵抗力。更有研究指出,罗马帝国子民后代更易感染HIV:在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腊这些长期处于罗马帝国核心的地方,他们的CCR5-delta32基因出现率为0%-6%。而在罗马帝国边疆地区、比如英格兰和德国,这种基因出现率则是8%-11%。那些从来没有被罗马占领过的国家,CCR5-delta32基因出现率更高。该基因变异的频繁度,正与古罗马版图的变迁吻合 。此外,由于HIV病毒本身在演化过程中亦会产生变异,不同品系也可引起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
相关研究
在近期一项相关研究中,美国研究人员 说,他们借助一种改造免疫 T 细胞的基因疗法,成功让一名暂停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者体内的艾滋病病毒消失。他们表示,尽管这与该感染者先天具有一种有利的突变基因有关,但有关结果表明基因疗法将来有望促进“功能性治愈”某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这项 I 期研究由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和加州 Sangamo BioSciences 生物医学公司的科学家们合作完成。Sangamo BioSciences 开发了临床实验中所采用的锌指核酸酶(ZFN)技术和 T 细胞疗法。
人体免疫 T 细胞的细胞膜表面有一种名为 CCR5 的蛋白质受体,这种受体就像艾滋病病毒入侵免疫细胞的通道,该病毒通常要与这种受体结合,才能进入免疫细胞。科研人员早先发现,少数欧洲人体内的 CCR5 基因存在变异,导致其编码合成的 CCR5 蛋白质受体表达异常,这相当于将艾滋病病毒进入 T 细胞的大门关闭,使这些人对艾滋病病毒天生具有抵御能力。
研究人员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报告说,他们从 12 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体内提取未被感染的 T 细胞,并对该细胞的 CCR5 基因进行改造,让艾滋病病毒无法通过其合成的 CCR5 蛋白质受体进入这些细胞内。
研究人员把改造后的 T 细胞注回感染者体内,每人一次性注入 100 亿个 T 细胞。这 12 名感染者被分为两组,每组 6 人,其中一组 4 周后开始停止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 12 周。在停药的 6 名感染者中,有 4 人体内的艾滋病病毒数量变少,还有 1 人病毒检测结果呈阴性。研究人员后来发现,这名感染者体内本来就有 CCR5 突变基因。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3 14:57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