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奥同盟
1879年10月7日德奥两国缔结的军事同盟
德奥同盟 Austro-GermanAlliance 或叫做 the Dual Alliance(德语:Zweibund,意指两国同盟;也称为奥德同盟)是1879年10月7日德国与奥匈帝国签署的条约。双方承诺在任何一方被俄罗斯帝国攻击时另一方会相助;如果攻击者是另一个欧洲国家,另一方则慷慨地保证中立——此欧洲国家在法俄同盟成立后尤其指法国。
内容
普法战争以后,德国宰相俾斯麦为孤立和打击法国,力图联合奥匈帝国,拉拢沙皇俄国,阻止法俄接近。
1878年柏林会议(1878)上,俾斯麦偏袒奥匈帝国和英国,使沙俄失去了战胜土耳其所获得的权益。会后,德国借口检疫禁止俄国牲畜入口,又提高了粮食进口税,使俄国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德俄关系急剧恶化。俾斯麦觉察到法俄接近的迹象,为应付东西两线可能的进攻,选择奥匈帝国为伙伴。奥、俄在巴尔干的利益冲突不可调和;俄国对君士坦丁堡所造成的威胁,也把奥匈帝国推向德国。
1879年秋,俾斯麦开始积极筹备反俄的德奥同盟条约。9月21日,俾斯麦前往维也纳同奥匈帝国首相G.安德拉希谈判。9月24日签订了关于筹备缔结盟约的初步秘密议定书,规定了结盟的一般原则。10月 7日德国驻奥匈帝国大使劳斯亲王和奥匈外交大臣在维也纳签署了这个同盟条约。
条约主要内容:
①缔约国一方遭到俄国的进攻,他方应以全部兵力援助,并不得单独媾和;
②一方遭到第三国(指法国)进攻,他方应采取善意的中立;如进攻的国家得到俄国支持,缔约双方应共同作战;
③条约的有效期暂定为 5年;
④缔约国双德奥同盟条约成为德国外交政策的基石,也成了当时欧洲国际关系的轴心。
后来的德奥意三国同盟(1882)是德奥同盟的扩大。然而,德奥同盟带来的严重后果则是法俄同盟的成立。德奥同盟条约实际上成了欧洲列强分裂为两大对峙的军事同盟体系的开端,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基本因素之一。
原因
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德国首相俾斯麦希望显示国家爱好和平、令欧洲维持现状的形象,以确保德国能和平扩张。然而,1878年俄土战争结束。俄罗斯帝国击败了奥斯曼帝国,并借着《圣斯特凡诺条约》企图在巴尔干建立大保加利亚,以期扩张。虽然奥匈帝国与俄罗斯帝国是三帝同盟的成员,但因为此事件而产生嫌隙。德国也是成员国,并因此想修补奥俄关系。俾斯麦召开柏林会议,邀请欧洲列强解决巴尔干问题。会后达成的柏林条约,令俄罗斯帝国失去大部分在圣斯特凡诺条约的所得,并让奥匈帝国管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
虽然俾斯麦在这次会议中扮演诚实的掮客之角色,但德俄关系仍然变差,基于俄国认为被德国出卖——俄国在俄土战争中损失甚巨,最后却得不偿失,还要眼巴巴看着竞争者奥匈帝国坐收渔人之利。因此,第一次三帝同盟瓦解。德国于是跟奥匈帝国秘密结盟,视俄国为假想敌。而另一方面,俾斯麦仍然希望与俄国交好。
1883年,德奥俄三国再度结盟(第二次三帝同盟),但同盟在1887年因保加利亚危机而崩溃。俾斯麦最后在同年企图以再保险条约靠拢俄国。
1890年,已经登基两年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正式主政,并令俾斯麦辞职。他认为俾斯麦同盟制度过于反复,故此废除了《再保险条约》,专注维持与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的1882年三国同盟。
德奥同盟从1879年开始,一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双方都战败投降为止。
背景介绍
通过《再保险条约》与先前的《德奥同盟条约》两相呼应,俾斯麦又重新确立了对俄奥的双向抑制。俾斯麦借此向俄奥表明,德国将始终与被进攻方站在一起,共同对抗侵略。谁破坏欧洲和平,谁就是德国的敌人。但是,俾斯麦还必须正视另一个危险,俄国如果挑动奥匈帝国率先发动进攻,德国将怎样应付?围绕《再保险条约》签订问题俄国内部的争斗,沙皇立场的动摇,条约签订后俄国在保加利亚问题上对德国无休止的索求,使得俾斯麦对条约的价值大打折扣。他对沙皇和德俄友谊的信心,从此不可挽回地动摇了。
1887年7月,在违背沙皇意愿的情况下科堡的斐迪南被推选为保加利亚大公,俄国诉诸武力的可能增强。俄国报界充斥了对德国的谩骂。8月,戴鲁莱德借出席卡托科夫葬礼之机,再次访问俄国。俾斯麦对时局深感忧虑。俄国既已靠不住,德国必须另谋出路,以防万一。5月,法俄共同迫使苏丹放弃了英国特使沃尔夫与土耳其达成的,有关英国从埃及撤军的方案。法俄合作之势,引起了英德的共同警觉。索尔兹伯里担心,如果奥匈帝国因得不到援助而被迫同俄国妥协,就可能回到三皇同盟时期对英国极为不利的孤立被动局面。
俾斯麦趁势将《德奥同盟条约》文本送交伦敦,并在11月22日致信索尔兹伯里。信中表示:“如果奥匈帝国之独立受到俄国侵略的威胁,或者英意遭到法国入侵的危险,德国始终有责任采取进入战线的政策。”在英国确认了德国对奥匈帝国支援的程度后,1887年12月12日,和16日,英、奥、意三国互换照会,达成《第二次地中海协定》,基本上排除了俄国占领保加利亚,或挟持苏丹,控制土耳其海峡的可能。俄国如果向奥匈帝国挑衅,将遭到英奥意围攻。在这一背景之下,俄国开始退却。
1888年1月俄国在德国的支持下要求土耳其政府宣布斐迪南当选为非法,遭到英奥意的联合抵制。4月土耳其满足了俄国的要求。俄国挽回了一部分面子,此后保加利亚问题也就不了了之。
《再保险条约》和《地中海协定》造成了英奥意与法俄在近东和地中海地的相互牵制之势,同时又阻遏了法俄结合,保证了德国在欧洲大陆的主导地位。然而俾斯麦的体系却包含着极大复杂性和矛盾性,其促成的对德国有利的均衡局面本质上是脆弱的。因而他的外交归根结底仍只是一种拖延问题的权宜之计。
作为现实政治的大师,俾斯麦将外交艺术发挥到了极至。现实政治促成了德国的统一和巩固,俾斯麦对现实政治的迷恋,却最终使统一后的德国自食其果。尽管随着德国的统一,俾斯麦由现状的破坏者转变成了现状的维护者,但形势已今非昔比。在民族主义浪潮的冲击下,他鼓吹的君主团结原则已失去了维系力。对强权赤裸裸的追求已成为各国维护自身安全与利益的基本手段,国际关系增添了新的不稳定因素。“卡托科夫的攻击”就是对俾斯麦富有讽刺意味的回敬。
结果
《德奥同盟条约》
《德奥同盟条约》规定:如果两国其中一国遭到俄国的进攻,另一国应以“全部军事力量”予以援助;如果其中一国遭到除俄国以外的另一国家进攻,双方应互守善意的中立;如果进攻的国家得到俄国的支持,缔约国则应共同作战,直到双方议和为止。
《德奥意同盟条约》规定:如果意大利遭到法国的进攻,德国和奥匈帝国应以全力援助;如果德国遭到法国的进攻,意大利也要担负同样的义务;如果缔约国的一国或两国遭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大国的进攻,缔约三国应协同作战。
条约建立的原因
1879年10月建立的德奥同盟是在德俄关系恶化的情况下,德国为了维护普法战争结束后对自己有利的欧洲格局而与奥匈帝国签订的双边条约。
1890年俾斯麦下台后,德皇威廉二世开始推行“世界政策”,这一条约的本质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因此,把1879年的德奥同盟说成是德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的外交工具是不确切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31 11:22
目录
概述
内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