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瓷烧制技艺
福建德化地方传统手工技艺
德化瓷烧制技艺是福建德化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德化陶瓷制作生产始于新石器时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发展于当代。德化瓷雕塑始于宋代至今从未间断,形成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一种是选用优质的高岭土直接塑造成型,一种是将泥塑翻制模具后再注浆或拓印成型,干后根据需要决定是否上釉,而后放入窑中在一千多度的高温烧制而成的。
历史渊源
德化瓷雕塑历史悠久,据德化考古发现的238处唐至清的窑址,结合县博物馆馆藏新石器时代的硬陶、印纹陶片、当地古墓出土的瓷器及大量的古窑址的标本分析推测,德化陶瓷制作生产始于新石器时代,兴于唐、宋、元,盛于明、清,发展于当代。
唐后期,德化陶瓷业已较发达,编纂了第一部陶瓷专著《陶业法》。宋代,制瓷工艺已采用轮制、模印和胎接成型技术,以龙窑大量烧制各式青瓷、青白瓷、白瓷及少量黑釉瓷。元代,德化开始建造“鸡笼窑”,陶瓷烧制由宋初的还原烧成技术发展为氧化烧成技术,产品质地莹润、如脂似玉。宋元时代,德化瓷大量外销,成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输出商品之一。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赞德化“瓷市甚多、制作精美”;现意大利博物馆珍藏他带回的德化瓷器,称为“马可·波罗瓷”。至明代,德化陶瓷制作工艺从造型到釉色都登上了新境界,1637年,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载:“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具瓷器”。明末清初,德化陶瓷业进入鼎盛时期,特别是“泰兴号”沉船发现的35万件的德化青花瓷器,进一步证明德化瓷的生产和外销在清代已达到全盛时期。
德化瓷雕塑始于宋代,是为适应宗教文化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陶瓷艺术品种。随着瓷塑技艺的日臻成熟和瓷土、釉料原方的不断改进以及烧成工艺的长期积累,到明代,何朝宗利用当地含质地纯良的高岭土为原料,制作出精美的德化瓷塑,登上了一个艺术高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以“瓷质温润细腻、晶莹剔透,瓷塑精致典雅、巧夺天工”等特点著称于世,被誉为“中国白”、“东方艺术珍宝”为中外人士所瞩目,享有世界艺术瑰宝的崇高地位。明末清初,德化瓷雕塑进入鼎盛时期,晚清以后,德化瓷业衰落,瓷雕艺术凋萎失色。但是少数民间艺人如苏学金、许友义在艰难岁月中乃坚持制瓷事业,继承传统,锐意创新,其作品“捏塑瓷梅花”、“木兰从军”、“关公”等作品先后在巴拿马、英国、日本等国际博览会上得金奖。新中国成立后,德化瓷业获得新生,德化瓷雕与建白瓷、高白瓷一道被誉为现代中国瓷坛的“三朵金花”,产品远销五大洲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德化全面推广窑炉改造和烧成技术革新,大力实施“科技兴瓷、艺术兴瓷”战略,建设多处陶瓷工业区,陶瓷成为德化的支柱产业,瓷雕发展日新月异,又有新飞跃,先后被命名为“中国陶瓷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瓷都”。在1993年,国务院总理李鹏亲笔题词:“德化名瓷 瓷国明珠”。清代至今,德化瓷雕基本继承何朝宗的艺术风格,但各时期亦有一定演变和发展。
工艺特征
德化有得天独厚的瓷土资源,自宋代形成以来,历代能工巧匠利用这种有温柔美感的独有瓷质,发挥他们的“迁想妙得”和技艺,达到材质、题材、技艺的完美结合,形成了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1、德化瓷雕塑是对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兼收并蓄,是民族文化的积淀。它的形象刻划吸收石窟艺术的养分,它的衣纹处理深得中国画以线造型的神韵,表情静谧安逸、端庄慈祥、气势纵横飘洒、静中取动、节奏抑扬顿挫、疏密有致。
2、娴熟的捏塑技艺,德化瓷雕塑的传统技艺有捏、塑、刻、搓、削、刮、接、擦、划等。其中捏塑法更是令人叫绝,人物的手、足、珠串、花饰、缨络都是随后捏成,其精巧纤秀,工细逼真。
3、德化瓷雕塑,冲破了官窑的种种繁琐羁绊,没有宫廷用瓷的富丽工臻意味,而充满着情趣盎然、生动活泼的民间生活气息。它取材广泛、构图简洁明快、流畅舒展,抒发着豁达乐观的胸襟。这样的艺术境界是官窑产品不能比拟的。
4、德化瓷在刻花、浮雕装饰上,工艺美与材质美融为一体,呈现出温文尔雅,高贵含蓄的名窑气质。尤其建白瓷的装饰或刻划并用,或浮印兼施,其积釉处浓淡分明,层次丰富。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与优雅温润的瓷质结合紧密,浑然天成、相得益彰。
5、瓷胎细密,透光度极其良好,为其它地区白瓷所不及。德化白瓷则用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瓷土制成,瓷土内氧化钾含量高达6%,烧成后玻璃相较多,因而它的瓷胎致密,透光度好。
6、德化釉为纯白色,从外观上看,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猪油白”、“象牙白”之称。流传欧洲后,法国人又称为“鹅绒白”、“中国白”等。
7、能于各种雕像中见性格,如达摩的庄严,观音的温柔,寿星、罗汉之类的诙谐。
8、能充分运用对比的手法,装饰性很强,如雕像的衣服多取迎风飘举之势,一举一动,对比强烈;面部刻划细腻,衣纹则深而洗练,主次分明。
9、德化瓷质地优异,它的佛像大都追求单纯的雕塑美和原材料的质地美,摒弃彩饰。其中尤以明代何朝宗所作的瓷观音最为著名。
德化瓷雕塑题材丰富。宋至明时期,有如来、观音、达摩,弥勒、罗汉、祖师和王母、帝君、八仙、麻姑、寿星等等。明清以来,取材范围更为广泛,如神话故事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天女散花、吹箫引凤,哪吒闹海,历史人物屈原、苏武、班超、关羽、岳飞、郑成功、李白、杜甫、卓文君、蔡文姬、穆桂英、梁红玉、西施、昭君、貂蝉等,戏剧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黛玉葬花、红叶题诗等。此外,还有虎、豹、狮、象、龙、凤、鹤、鹿、牛、马、麒麟等动物和盆梅、花鸟,都成为瓷雕题材。其中观音就有72种姿态造型、大小规格200多种。瓷观音自明代以来,已成为德化瓷雕的传统产品的代表。
工艺流程
德化瓷塑作品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瓷塑人物上。作品的制作成型工艺,以模制为主,兼有少量捏制。这里以瓷雕人物为例说明。
(一)先参考有关人物蓝本或画稿,进行样品的构思设计,并以泥土做成一定规格的实心型主体样品。修整完备后,再根据坯体脱模的需要分解为部件,一般分为头部、身部与底座三部分,各部分又被分别切割作前、后片块;然后以纯净粘土制作成模范,模范与样品部件开脱后清除模中余泥杂质,经再次修整后,入窑烧成工具陶模,俗称土模。
(二)把瓷泥投入洁净的土模中,推挤压迫均匀,剔除多余的坯泥,候稍干离模脱出。
(三)整修粘合。对脱模后的各种部件进行修整,通过粘合复原为主体,再修整,最后上手、足及附加装饰,形成完整的形象。修整工艺包括有雕刻、擦水、推光等。
各部件拼合前的修整工艺,主要是剔除部件上的多余泥料,特别是注重头部五官、毛发的修整,力求精细。
擦水,是用软湿布擦坯,使之利于部件粘合和雕刻,擦水贯穿于整修工艺全过程。
各部件拼合时,拼合胎面擦水后再用泥浆粘接,一般先分别拼合头、身、座的前后片块,再将三部分连接成整体,俗称合模。
雕刻和推光皆采用金属或竹制刀具进行,雕刻主要对各部位连接部、脸部五官、头发及衣服皱折进行刻划,使之比例协调,连接自然得体。推光的工具俗称“利子”,对坯体表面所有线条及光面,进行精工推压刮削,要求用刀均匀,深浅适宜,流利自然,表面不留痕迹。
手、足及附加装饰如花饰、珠串或飘带用手工捏塑,珠子大小要一致,颗粒匀圆,花朵要细而薄,形态逼真,手足及指关节与整体比例要适当,灵活如生,手臂上端做成实心圆柱状,插入袖口。
修整完成晾干后,浸入釉水匀透,底部接触面无釉露胎,即可入窑装烧。
模制制作的雕塑品内里是空心的,人物的雕塑,身体带座的是分开模制而后粘合的,座的底面常呈椭圆形。座与身体下部粘合时,有两种情形:一是接合处略小于底径,一种是在接合处做成小孔,以利透气焙烧。也有身体直接到底而不带座的,内里透空,底面边缘较宽厚。而捏塑成型的作品内里是实心的,表面雕刻修整工艺与模制品相同,底座可向上内里挖空,也有底座不挖空的,通体都是实心。捏塑成型的作品,一般适用于小件,形体较矮小,高10厘米以下。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艺术价值
德化瓷塑是民窑瓷塑的杰出代表,其创作不受官窑繁琐拘谨的羁绊,取材广泛,造型优美、线条流畅、胎釉坚固致密,其产品器型丰富,集实用、装饰、观赏于一体,具有民间陶瓷艺术的芬芳。在明代,何朝宗利用当地优质的高岭土制作出精美的德化瓷塑,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中国白”、“东方艺术珍宝”,享有世界艺术瑰宝的崇高地位。德化瓷业获得新生,瓷雕塑新秀辈出,他们继承前人的优秀技法和何派的风格,并不断创新发展,使德化瓷雕塑艺术世代相传,绵延兴盛。
自宋代以来,德化瓷雕塑一直是中国对外的重要输出品,与丝、茶并誉于世界,在国际贸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的外销,对制瓷技术在国外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有益的贡献,推动了各个历史时期窑业技术的科技进步。
文化价值
瓷雕塑是我国古代发明之一,历代以来,瓷雕塑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与交流的重要输出品,与丝、茶并誉于世界,在国际贸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一)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德化瓷雕塑始于宋代,至今从未间断,形成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为各个历史时期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服务,推动各个历史时期窑业技术的科技进步;德化雕塑瓷的外销,对制瓷技术在国外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德化瓷雕塑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价值。
德化窑是中国民窑的代表,民间传统工艺个性显著,个体生产方式突出,民间个体经济成份含量高,产品种类多、数量大、品质高。德化瓷雕在对外贸易和中外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德化窑白瓷是中国白瓷的代表,十七世纪传入欧洲,被欧洲誉为“中国白”。当时欧洲的陶瓷厂商为了仿制生产“中国白”投入巨资攻关,推动了当时欧美陶瓷业的发展。德化窑炉是“串窑的始祖”,对中外窑炉改革和窑业技术进步起过推动的作用。德化窑对国内外陶瓷发展曾经发挥过重要的影响,在中外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学术价值。德化瓷塑在故宫博物院、南京、上海、广州博物馆,英国、法国、日本、美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各大博物馆都有珍藏,且为镇馆之宝。它对于了解、研究和弘扬中国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及友好往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传承人物
苏清河,号莹玉,男,汉族,1941年6月生,2012年2月卒,福建省德化县城关宝美人。2007年6月,苏清河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组织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德化县申报。
邱双炯,男,汉族,泉州市德化县人,1932年2月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化瓷烧制技艺第四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陈明良 男,汉族,1963年7月出生,德化县高阳村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化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德化瓷雕技艺独树一帜、享誉天下,但也面临着大师工艺瓷市场渠道不广、销售体系单一、价格偏低等问题。
对此,《德化县陶瓷产业跨越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提出,要通过培育壮大人才队伍,借鉴现代艺术流派的创作方式,在作品的创意、选材、线条、颜色、款式造型上大胆创新,融入文化元素,倡导“工匠精神”,打造“大师”品牌,推动传统瓷雕的继承创新,力争五年内新增省级以上大师100位,大师工艺瓷雕占全国市场份额80%,产值突破100亿元。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德化县文化馆获得“德化瓷烧制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德化瓷烧制技艺项目保护单位德化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展览
2018年5月26日,“瓷彩·中国白”德化陶瓷艺术精品展在四川博物院正式开幕。展览展出了四川博物院所藏德化陶瓷藏品及当代德化县非遗大师的德化陶瓷雕塑作品共计100余件。
2017年8月20日~9月1日,106位德化陶瓷艺术家的181件作品在国家博物馆两个展厅展出,此次展览的两个展厅分别以“云端高淼”和“人间万象”为主题。展出的白瓷作品既有传统佛造像、人物塑像等效古之作,也有日用陈设摆饰等新品,代表了当前德化白瓷制作最高水平。
参考资料
德化白瓷的古韵新风.新浪财经.20140107
“世界陶瓷之都”名归福建德化.中国质量新闻网.2015-06-29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6 14:16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