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距功能就是拍离镜头很近的物体。数码相机的这种功能可以使被拍的微小物体纤毫毕现地在照片上表现出来, 其细微的部分无一遗漏。
微距摄影
微距摄影是数码相机的特长之一,用微距拍摄可以把很普通的场景拍成戏剧性的场面,微距特别擅长表现花鸟鱼虫等细小的东西,对细节可以充分展示,而且也可以随心所欲地表现自己在选题、构图、用光方面的创意,不像拍摄风光、人物、民俗文化等题材,要受很多条件的制约。微距上手比较快,虽然多为小品,但其中也往往包含很多作者的良苦用心,也能称得上是精品。
微距摄影的目的是力求将主体的细节纤毫毕现的表现出来,把细微的部分巨细无遗的呈现在眼前。在微距摄影中,有一个名词是必须要认识的,它就是放大率(Magnificatlon)。因为微距摄影其实就即如放大摄影,故放大率直接影响著微距拍摄的效果。由于放大率是由菲林表面所得的影像和实物主体大小的比例来定义,故此放大率是以一个比例来表达。由于这缘故,放大率又称为「影像比例」。
功能衡量
因数码相机的
感光材料大小不一, 传统相机上相对于感光胶卷的原物大照相和直接扩大照相的概念在数码相机上已没有实际意义了。那么,如何来衡量数码相机的微距功能呢?现在流行的方式是以物距的长短来衡量微距功能的大小,物距越小,成像越大,否则相反。 故一些相机就以微距为 1 厘米、 甚至 0 厘米来表示这种数码相机微距功能的强大, 但这种表述是不科学的, 首先物距的长短不能说明放大率的具体大小。其次,物距过近后就会产生一些问题,第一是布光困难, 试想当微距为 1 厘米、 甚至 0 厘米时除了透射照相之外,是不可能对被拍物进行布光的;第二物距过近时,像差就比较严重,影像质量极差。因此,仅仅用超短的物距来说明微距功能的超强,是不科学的、也是片面的,甚至是一种误导。
在传统相机中使用的原物大照相、 直接扩大照相以及物像比例等概念不适用的情况下, 数码相机的微距功能的高低就最好用数码相机取景屏所能呈现清晰景物范围的大小来表示。这种方法比较科学,因为不管数码相机感光材料的大小如何, 只要拍照范围相同,其数码相机的微距放大性能就认为基本相同, 相机之间的微距放大率也就能够作横向比较, 这比用微距的长短来表示放大率的高低要合理、 科学得多。
使用方法
微距使用有三大特点; 第一,因物距与景深成正比,而微距的物距很短,故景深就很小。所以在调焦时要力求准确,并尽量使用小光圈,以增加景深长度(有意虚化除外);第二,由于使用小光圈,而且像距较长,故曝光时间就会相对较长, 所以最好使用三角架或翻拍架来固定好数码相机,为了防止相机的震动,可使用相机上的自拍功能;第三,在一般情况下不要使用闪光灯,因为物距太小,闪光灯的光线会不太均匀,如果被拍物体表面光滑还会产生反光而不好控制;第四,微距镜头给近距离拍摄较小物体提供了方便,但使用微距镜头进行微距拍摄时,景深很小,聚焦要十分仔细,离物体越近,对焦中允许的失误就越少,因此要尽可能将照相机架在三脚架或翻拍架上拍摄,而且也不要忘记使用同步线来释放快门。
微距镜头
日常经常听到镜头能拍到1:1、 1:2的微距效果,这些比例便是指镜头的放大率。左边的数值代表菲林平面上影像的大小,而右边的数值则代表实际主体的大小,当镜头能做到1:1的放大率时,即镜头可将实物的真实大小完全投射在菲林平面上。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135菲林的面积为24mmx36mm,若我们使用的镜头能把一个面积同样为24mmx36mm的主体完整地记录在135菲林上,这支镜头便有1:1的放大率,大家应记住左边的数字越大,放大的倍数便越高,2:1的放大率便比1:1高。若右边的数值较左边大,放大率便越小。
市场上的
消费级数码相机微距功能不等,有的为10cm—20cm,有的可以达到1cm—2cm的微距。
对于
单反数码相机来说,微距的拍摄能力由镜头所决定。实际上,差不多每一支镜头皆有微距功能,但它们所指的微距功能其实是指镜头的近摄能力。一般来说,镜头的放大率要达至1:2甚至1:1,才称得上是微距镜头。微距镜头是最易使用的微距拍摄器材,用家毋须外加任何配件便可立即使用。一般镜头的最高解像度和最高反差度是焦点在无限远时表现出来的,但微距镜头刚好相反,它的最高解像度和最高反差度是焦点在近距离时表现出来的,故要拍摄高质素的微距照片,必须选择微距镜头。
为配合不同的需要,市面上有不同焦距的
微距镜头可供选择,由20mm至135mm不等。较广角的
微距镜头多会连同伸缩腔一同使用。若使用20mm
微距广角镜连同伸缩接腔使用,它便能做出高达5:1-12:1的放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