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
2005年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是2005年11月1日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谢林。本书主要介绍关于个体动机、行为(或微观动机)与其所带来的总体结果(或宏观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
编辑推荐
每个忙碌的清晨,高速公路都带着人们奔向城市的各个角落。突然之间,红灯亮了,汽车开始减速,车流慢了下来。出城的道路上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为什么城市之间的交通就因此发生了阻塞?司机们纷纷减速,只为了看一眼道路另一边的车祸现场。结果,为了能看上10秒钟,多数人在路上多花了10分钟。每个司机为了看一眼都花了10分钟。然而,其中只有10秒钟是为了自己能看一眼,另外的9分50秒都付给了前面司机的好奇心。这实在不是一桩好买卖。
本书研究了以上现象。无论这类现象很严重还是很古怪,所有这些现象都包括了一种行为系统,处在这个系统中的人在不断对自己周围的环境做出反应,试图适应,然而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或者不关心他们的行为与其他人的行为一道产生了他们并未预期的后果。本书举例深入浅出、生动、富于想像,并充满了哲理。
内容简介
《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是由 托马斯·C·谢林出版的经济学著作,主题是关于个体动机、行为(或微观动机)与其所带来的总体结果(或宏观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不仅探讨个体行为所导致的令人惊奇的宏观结果,也讨论宏观结果中所蕴涵的个体动机或行为,以及是否可能从观察到的宏观行为中推论出微观动机。
本书的主题是关于个体动机、行为(或微观动机)与其所带来的总体结果(或宏观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不仅探讨个体行为所导致的令人惊奇的宏观结果,也讨论宏观结果中所蕴涵的个体动机或行为,以及是否可能从观察到的宏观行为中推论出微观动机。谢林教授通过人们耳熟能详的、简单易懂的例子说明了当总体行为不仅仅是个体行为的简单累加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社会成员为何对他们的单独行动所产生的集体后果视而不见,以及为何从群体现象中推导个人意愿的尝试是一种投机取巧的行为。在书中他还建立了一些既不太艰深又并非显而易见的模型,以及一些基本的分析系统,并将这些模型和分析系统应用于解决类似于由种族、性别、年龄和收入所引起的社会分隔问题上。
作者简介
托马斯·C·谢林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卢修斯·N·李特尔(LuciusN.Littauer)政治经济学教授。获加州伯克利大学学士学位,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其著作有《国际经济学》,《冲突的策略》,以及《武器及其影响》。1977年他获得了政治经济学弗兰克·E·塞德曼(FrankE.Seidman)杰出贡献奖,获200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图书目录
第1章 微观动机和宏观行为
目的性行为
市场行为
均衡分析
交换和其他交易行为
人为市场和局部市场
互动行为
第2章 抢凳子游戏中必要的数学分析
概念的定义
两类群体的匹配
两类群体的分布率
成长的动态学
加速原理
在分配中的地位
排队等候和循环运输系统
漏损与衰退系统
模式和结构
第3章 自动调温器、次品以及其他类拟模型集合
社会科学中的模型
临界密度、倾余以及次品
临界质量图解
公地
自我实现及其他预期
自我约束的传统习俗
社会契约
第4章 分类与融合:种族与性别
个体激励和集体性的结果
一些数量限制
分离的机制
分类和争先恐后
一个自我形成的邻里模工
连锁反应
这是“分隔”状态吗?
有界邻里模式
关于“容忍度”分布的描述
“容忍度”数据的图形转换
位移的动力
另外一些容忍度的安排
另外一组数据
种族融人事论者的偏好
政策和工具
第5章 分类与融合:年龄与收入
……
第6章 选择孩子的基因
第7章 曲棍球头盔、夏令时以及其他二元选择
本书评论
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
书名有点让人皱眉,但其实这是本相当有趣的书,一点不会让人感觉枯燥
作者托马斯·C·谢林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经济学教授,200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本书是“当代世界学术名著·经济学系列”之一。得几年前,我看过这套丛书中的《策略思维》,从可读性来说,这两本书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该书通俗易懂,主题是讨论“起因合情合理,结果出人意料”例子,从中引发深刻的经济学思考,而这个起因当中很多就是我们所说的细节。例如,出城的路上发生了交通事故,司机们纷纷减速,只为看一眼道路另一边的车祸现场。结果,为了能看上10秒钟,造成了交通拥堵,每个司机在路上多花了10分钟。以前的观点,交通的拥堵并没有考虑过这样的细节,或者觉得这种细节不是问题的关键。事实可能完全相反,正是这些微观的动机在影响着宏观的行为,或者叫微观的行为影响着宏观的结果。又如,作者应邀去作报告,发现800名听众紧密地集中在从第13排到接近后墙的座位上,而这并不是主办方的安排。作者设想和讨论了6种可能的动机,结果发现,即使大家都愿意坐得比较靠前,但是只要他们微观上都受“不应该坐在第一排”的固定思维的影响,就会出现前面许多排都空荡荡的宏观结果。这本书着重要解答的问题就是:出于一个想法的个人行为,怎么会“突然”变成了宏观上显著行动?本书的写作风格很人性化,都是从一些生活中的日常现象入手,来对微观动机和宏观行为的某方面关系进行分析。
走入公众视野的托马斯·谢林
早在上世纪50年代的冷战时期,谢林就开始运用战略决策分析方法“博弈论”来研究全球安全问题。他运用博弈论,解释为何在二战之后,美苏聚集了许多核武器却不使用。谢林的理论使得当时的许多军事专家和地缘政治家多了一种“战略武器”。因此,有专家评论谢林的贡献时说,“他让大家知道反制的能力比对抗攻击的能力有用,不确定的反制比确定的有效。”实践证明,谢林的这些理论对解决冲突、避免战争有相当大的贡献。谢林还相信,人具有某种特质,即他们内在比外表反映出来的更愿意合作。由于谢林的理论推广,如今在社会科学、文化等各方面几乎都会用到博弈论。
现年84岁的谢林于1951年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后曾在美国哈佛大学的肯尼迪政治学院教学长达20年之久,担任政治经济学教授,并获得退休名誉教授的称号。之后他还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和经济系担任教授,并获得退休名誉教授称号。他教授的课程除包括经济学理论外,还涉及外交、国家安全、核战略以及军控等多方面。
谢林的重要著作《冲突的战略》是相关领域中最具有开创性的理论著作之一。他的理论和思想不仅运用在经济学分析中,在外交、军事领域也颇有影响。他的《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和《冲突的战略》在国外出版数年之后,在国内先后出版,后者在推出仅仅一个月后,就登上了学术书的销售排行榜。在这位出色的经济学家的理论框架中,博弈论到底获得了一些什么样的新发展?就让我们追随谢林的脚步,走近这些本来似乎与普通读者拉开了距离的博弈论看一看。
“抢凳子游戏”与“公地悲剧”
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美国著名经济学家、200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马斯·C·谢林教授的《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一书,就是一把这样的钥匙。
在人类的行为中,我们常常观察到一些特异的集体性行为,如一个民族聚集为一个国家,或聚集在一个国家的局部地区,如世界各国的唐人街,德国人、意大利人、黑人或拉丁人邻里等的存在。更为常见的日常行为包括男生和男生在一起,女生和女生在一起,社会上关于吃、喝、住、行、用等方面的规范,以及关于人们交往的各种风俗习惯、社会地位与等级的形成。
产生这些结果的原因并不相同,甚至是出于完全相反的原因。比如,流行趋势的形成可能是出于从众心理,即为了不使自己看起来和其他人不同。在存在商品短缺时,人们常常看到排队就自动排在后边,而不管销售的是什么商品。在发生金融危机时,人们都去银行挤兑存款,从而造成大量银行破产。有时是因为法不责众,比如大家都违规驾驶或停车时,自己也这样做;或者大家都考试作弊时,自己也作弊
这类问题中的一个特殊例子被作者称为“抢凳子游戏”。如果一个房间中的凳子数少于要坐凳子的人,那么不管这些人如何行为,最后总有一些人没有凳子可坐。这种在物理学上一般被称为“宇称守恒”现象的问题,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扑克游戏、麻将游戏、以及公地问题等。扑克游戏和麻将游戏都是零和游戏,赢家赢的数量和输家输的数量总是相等。在经济学中著名的“公地悲剧”问题说明,一个不能排除其他人使用的公共资源,如公地、公共水源、海洋等,由于其资源总量是有限的,一部分人或全体人的滥用将导致其他人或全体人的使用受到损失。
谢林教授利用多种不同的理论在《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中对这些问题予以解释,除了上面提到的“抢凳子游戏”外,还包括“自我证实的均衡”,“临界质量”,“次品”,“加速原理”等。自我证实的均衡模型说明,只要人们能够预期一种结果的实现,那么这种结果就会实现。就象原子的质量集聚到一定的质量(即临界质量)后,就会发生核子爆炸,雨水集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洪水,货币集聚到一定程度也可能会发生金融危机。经济学中著名的次品理论说明,如果一个集合中存在次品和非次品,那么这两类产品会自动形成各自的分隔的市场,如旧车和新车市场的分隔。加速原理说明,在人们的分离和融合的过程中,一开始也许分离的速度较慢,但是这一过程会逐渐自我加快,以实现分离的结果。比如说,如果在一个混合居住的居民区中有白人开始搬离,一开始也许搬离的白人较少,甚至不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随着白人在该居民的减少,更多的白人也许决定快速搬离,从而加速该社区的分离速度。
利用以上原理,谢林教授用几章的篇幅分析了各种类型的相关问题,包括人们在衣食住行等行为活动中如何受离散变量如种族、肤色、性别或语言的影响,如何受连续变量如年龄、收入、技艺水平等的影响,以及如何受在将来可能出现的变量如性别选择的影响。
为了解释这些广泛的现象,谢林教授对常见的“囚徒困境”模型进行了扩充,得出了一个称为多人“囚徒困境模型”(MPD)。囚徒困境的重要特征是,如果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最优策略选择,最后的结果将是非合作性的占劣均衡,即劣于每个人都选择非最优策略时的合作结果。但是后者并不是一个稳定均衡,而前者的占劣均衡却是一个稳定均衡。所以为了维持囚徒困境博弈中的非稳定均衡,常常需要一定的强制性协议、外部力量的存在,或通过重复博弈以生成有利于合作均衡的形成。
这本书值得推荐的理由是各种举例深入浅出、生动而富于想象,充满哲理意味,它能够启迪我们对很多社会问题的广泛思考,特别当每个个人将自己放在集体或社会环境下来考虑的时候。这种考虑对于邻里社区的形成,社会风气的产生和维护,以及众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促进不可或缺。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02 17:15
目录
概述
编辑推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