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模式,主要的
传播过程模式之一,1954年由[美]威尔伯·L·
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该模式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弥补了此前直线模式的缺陷。
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在C.E.
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新模式,称为“循环模式”。该模式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弥补了此前直线模式的缺陷。
循环模式强调了
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并把传播双方看作是传播行为的主体,这是正确的,但也有缺陷。它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有不符之处;它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
大众传播的过程中。施拉姆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于是在同一篇文章中又另外提出了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香农——
韦弗模式,主要的
传播过程模式之一,1949年由美国的两位信息学者C.香农和W.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首次提出,又称为“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其内容主要描述电子通信过程,为
传播过程研究更进一步提供了重要的启发。此模式即为本词条中提到的直线模式。
大众传播模式,1954由[美]威尔伯·L·
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该模式即本词条介绍的循环模式的作者提出的另一传播过程模式。
施拉姆的
大众传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相互联结性和交织性,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