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马
汉语成语
塞翁失马,是一则汉语成语,出自西汉·刘安等《淮南子·人间训》。
成语出处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西汉·刘安等《淮南子·人间训》)
后人由此典故提炼出成语“塞翁失马”。
成语典故
在边界一带地势险要的地方,住着一个善于用占ト之法推测人事吉凶的人。有一次,他家的马竟然无缘无故越过边界,跑到胡人那里去了。遇到这样的不幸,人们都前来安慰他。这个善于占ト的老头却说:“这怎么就不能算是一件好事呢?”
过了几个月之后,他家的马带着胡人的一匹骏马跑了回来,于是人们都前来祝贺他们一家。可是这个老头却说:“这为什么就不能算是一件坏事呢?”
由于家里添了好马,老头的儿子又喜欢骑马,骑着骑着,结果从马上摔了下来,跌断了大腿。人们又都前来安慰他们一家。这个老头却又说:“这为什么就不能算是一件好事呢?”
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境一带,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去参加战斗。靠近边境一带的人,十有八九都在战斗中战死了。这个老头的儿子由于是个跛子,没有被召参军,免于征战,最终父子双双得以保全生命。
成语寓意
塞翁失马典故是一个循环往复极富戏剧性故事,表明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如果单从哲学角度去看,这则成语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原理,启发人们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去看问题:身处逆境不消沉,树立“柳暗花明”的乐观信念;身处顺境不迷醉,保持“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这里面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这里面的道理也是深不可测的。
“塞翁失马”这则成语充分反映了联系的多样性的客观特征。联系具有普遍性,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同样,福和祸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客观的联系。在这个成语中,人们可以从中清晰地认识到,无论遇到福还是祸,都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去观察问题,要考虑到事物有可能出现的极端变化。这样,无论福事变祸事,还是祸事变福事,都能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去面对这一变化。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塞翁失马”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这则成语在单句中可作宾语,在复句中可作分句,感情色彩为中性,口语、书面语通用,常与“安知非福”连用。
运用示例
宋·陆游《贺蒋尚书出知婺州启》:“塞翁失马未必非福,抑倚伏之何常。”
宋·陆游《剑南诗稿·长安道》:“士师分鹿真是梦,塞翁失马犹为福。君不见野老八十无完衣,岁晚北风吹破屋。”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回:“萧云仙呼天抢地,尽哀尽礼,治办丧事,十分尽心。却自己叹息道:‘人说塞翁失马,未知是福是祸。’”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回:“处士有志未遂,甚为可惜,然‘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22 16:21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