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骝良(1878—1942),又名策、张策,号励身,
海宁硖石人。早年留学法国,攻铁道专业,毕业于塔贝尔工程大学和巴黎铁道大学,通晓英、法、德多国文字,精通
世界语。归国后创办铁路讲习所,培养专业人才。清宣统二年(1910),代表清政府参加万国铁道会议,并周游欧洲,考察10多个国家的铁道工作。历任
沪杭铁路、
陇海铁路、
浙赣铁路、
津浦铁路等处总工程师。从勘察、测量、设计到施工,无不亲临现场,认真从事,为开拓我国铁道事业作出贡献。与
詹天佑有“北詹南徐”之称。
个人经历
徐骝良于清末参加
同盟会,跟随
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
辛亥革命后,组织铁道大队,配合北伐军抢修铁路。1916年,袁世凯称帝,积极参加讨袁
护国运动,遭到通缉。关心家乡建设,修建沪杭铁路时,认股1万银元,并为争取铁路通过硖石尽力。1917年回硖石小住,出资改建花园桥,以方便行人。长期在铁路工作,家属从不免票乘车。
徐骝良先生长期投身于中国铁路建设事业,也是中国铁路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担任过
沪杭铁路、
陇海铁路、
浙赣铁路、
津浦铁路等处总工程师。在
抗日战争时期,举世闻名的
滇缅公路发挥了巨大的抗战大动脉的作用,而川滇公路就是连接其中的一个命脉线。徐骝良先生从1938年以后就参加了川滇公路工程,担任川滇公路督察工程司,为抗战也为公路建设作出很大贡献。
1935年,应聘参与设计修建南京城防地道工程,规模浩大,骝良每日忙碌,直到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那天下午,才仓促离开工地。抗战期间,任川滇公路督察工程师,奔波于西南地区。1941年夏,工地酷热,不幸中暑、中风,右手不能动弹。养病期间犹练习以左手写作,次年再度中风,逝世。
人物作品
徐骝良一生著作不少,大都在战乱中散失。1914年所写《全国铁路线意见书》,曾获交通部第二名奖。所著《子午历》,是多年研究历法的心得。
人物轶事
主张并实践男女平等
徐骝良认为男女应平等,要解放妇女。他认为男女都要受教育,所以他的子女一律进学校读书。1920年7月,他在家为父亲守孝期间,在硖石北关桥北堍天主堂内,办了一期暑期讲习会,取名“平社”,表示社会平等,男女一样看待。
按中国社会几千年的习俗,男人名字方可入家谱,女人名字不能入家谱,亦不必按字辈取名。徐有栋介绍说:“我祖父认为这是歧视女性,所以我的三位姑母同父亲一样,也是按‘善’字辈分别取名为:善宪(虚玶),善宸(虚琲),善宁(虚玹)。”
徐骝良还反对女性缠足,一次他回到家中,看到六妹正在缠足,马上替六妹取下缠足布,并关照以后不许再缠足,最后他的六妹没有缠成小脚。
徐骝良一生用了很多名字,其中一个叫做“徐张策”,张就是他母亲的姓。这除了反映出他的孝道外,也反映了他男女平等的思想。据他的大女儿徐善宪回忆,“我堂秭记得他(徐骝良)写过一篇关于姓氏的文章,认为人的姓名不能只有父姓,也应有母性。”
沪杭铁路的小弯是唯一的私心
沪杭铁路原计划自
上海南站起始,经过
枫泾、嘉兴、
崇德到杭州,这是一条较直的线路,不料遭遇很大阻力。如今浙江的桐乡市,是由原桐乡、崇德两县合并而成的。在勘测沪杭铁路期间,崇德县的士绅觉得线路一旦穿越农田、坟茔、宅院,火车的“轰隆”声会影响风水,便一致抵制其过境,坚决拒绝征购土地。于是,出现许多乡民与工程人员对峙的僵局,起了风波。
与此同时,海宁县的一些知名人士如
吴小鲁(做过嘉兴县知事)、
许行彬(浙江省参议员)、
徐申如(海宁县硖石镇商会会长,诗人
徐志摩之父)等却有先见之明,纷纷表示欢迎线路改道硖石。正在负责沪杭铁路勘测的徐骝良也期盼沪杭铁路连接自己的家乡。然而,沪杭铁路如经过硖石,就会形成一个约80度的大弯,加长线路必须增加投资,这样的设计图纸呈报给浙江全省铁路有限公司,肯定不会得到批准。
徐骝良从不谋私利,但此次勘测,他希望避免因纠纷拖延工期,也由于桑梓情深,决意促成沪杭铁路改道硖石。徐骝良反复斟酌,想出一个办法,把“浙路”线路图纸分两张绘制,一张是杭州至硖石,另一张是硖石至枫泾,两张图纸分开看时没太大弯度,几乎呈直线。公司总理汤寿潜审阅后,觉得线路南移方案可行,便予以批准。徐骝良为了让沪杭铁路早日建成,防备再节外生枝,在施工中分两段同时进行:一段从杭州向硖石修筑,另一段由枫泾往硖石建造,以加快工程速度。最终,沪杭铁路在嘉兴拐弯南下,经硖石、临平到杭州;在海宁县境内,设了硖石(1993年沪杭复线改造完成时改称海宁站)、斜桥、周王庙、长安、许村五个车站。
把沪杭铁路引入硖石,确实对地区的发展十分有利,后来这里取代
盐官镇成为海宁县城。无怪乎,有人曾这样叹息:“湖州的
诸老大粽子也挺好吃,最终却是
五芳斋粽子驰誉全国,这同沪杭铁路通过嘉兴密切相关!”
“用克劳去掮工资”的人却没钱花
按当时的物价来看,徐骝良算是一个有钱人。当时,他的月薪很高,每月都在300~800银元。母亲张子筠在世时,谈到这点,常说笑话:”每次发薪水时都要用克劳(一种用藤条编制,边框用竹片编成的容器)去掮。“
徐骝良虽然每月挣这么多钱,但对自己及家人都很是克俭。他不置田产、房产,每月仅寄很少的钱到硖石家中。当这点钱不够家中开支时,张子筠只得在油灯下帮人缲袜头,挣点小钱补贴家用。家境最窘迫时,张子筠差点把小女儿送了人,是婆婆将其拦下。他的钱大都接济了别人,看谁家经济困难,就会主动掏腰包资助他们。在他临终的前两年,他还给以前的同事一次性汇去200银元。家中保存的一封他未寄出的挂号信中谈及此事,他说不求回报,只要人家收到汇款后写一封信就可以了。他认为家里任何人的生活都不能奢侈,只有节俭,才能培养自强精神。
在建造沪杭铁路集资过程中,徐骝良个人一次就捐资10000银元。后来,沪杭线收归国有,政府归还这10000捐资银元,但是徐骝良分文未取,全部捐给孙中山先生,支持民主革命。当时,还有不少同盟会员生活清贫,徐骝良从家里整理出六大箱衣物送给他们。国难当头,政府发行“救国公债”,徐骝良认购了很多。
抗日战争时期,物价飞涨。徐骝良对家人要求很严,从来不允许家人去抢购物资,不允许囤积生活用品,家中的口粮也只允许有半个月的储量。他说:”国家物资供应困难,有钱人都去抢购,那困难户怎么办?“他还责令只许用一根灯草点油灯,必要时才用两根灯草。两个姐妹长期在昏暗的灯光下读书,以致眼睛都成了深度近视。尽管条件困难,徐骝良看到别人生活困难,还经常借钱或送钱接济他们。
修城防,大骂汤恩伯
徐骝良为人耿直,但脾气很倔强,被称为“徐铁头”。1935年抗战前夕,他在南京修建城防工程时,有一次,他正在楼上书房里为工程方面的事烦心,正巧当时的南京城防司令
汤恩伯求见,说有要事相商,要管家上楼通报。他在楼上听见了,知道是为工程的事,所以不想见汤恩伯。当管家上楼通报时,他火气一下子上来了,说:“不见!不想见这混账王八蛋!”管家提醒他,汤恩伯就在楼下。他说:“怕什么?听见就听见,就是不见这混账王八蛋!”管家只得下楼回复说:“先生不在,改天再谈!”汤恩伯在楼下听得真切,听管家这么一说,就顺水推舟地走了。以后,汤恩伯倒也没有因此事而报复,从此“徐铁头”这一外号更响了。
徐骝良看问题很有远见,日军攻打上海前夕,他就洞悉了日本人的意图,知道南京危在旦夕。他常预言,某处快要失守了,某处怎么样,结果大多数情况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1941年,在四川毕节养病期间,他的房内墙上挂满地图。一旦有战事,他总要查看地图,当听说某处失守,他分析后认为不该失守时,总要大发脾气。
1937年11月下旬,在南京沦陷前夕,徐骝良还经常去富贵山城防工地察看。当时形势已相当吃紧,有人催他赶快离开,他这才准备。当日军已从一边城门攻进南京时,他从另一边城门逃出南京,也来不及到家中取物,呕心沥血的著作手稿就这样毁于战火。
自创45度斜体字
徐骝良天资聪慧,大处有大智慧,生活细节处也不乏小智慧。旧时中文是竖排的,他认为,一篇文稿两人同时看,这样的写法很不方便。所以,他借鉴西文45度横写的方法,将汉字也按45度斜体竖写,这样两人就可以同时坐在一起看文稿。他还曾一度想推广他首创的45度的斜体字呢。此外,他还研究出一种可以将西历与农历结合起来看的历法——《子午历》,共48卷,现仅存第21卷。
社会评价
海宁市文联副主席任少云说,“这么一个重要的人物,在《
辞海》里却找不到。詹天佑先生的事迹因为进了教材而广为人知,但是徐骝良在铁路事业上的成就也确实是了不起的。他和詹天佑一样有着浓烈的爱国情怀,有着坚定的民族精神。徐骝良先生爱国爱家乡的精神,他的坚持真理和创新的精神,在我们这个‘动车组’的时代,仍是十分需要的。”
在纪念会上,特地从上海赶来的
上海铁路博物馆馆长卞扣明也对记者强调:“徐骝良先生那种为我国早期铁路事业呕心沥血奋斗的事迹、精神都很值得我们去纪念。无论是他从事的浙赣线还是陇海铁路,都是国家的大动脉。从我们博物馆的角度出发,我们也迫切需要相关档案史料去截取他在铁路事业上的丰功伟绩,这次活动也给我们和家属的联系提供了机会。我们也有责任去宣传发扬和光大徐老的这种成就和精神。”
卞扣明介绍,位于上海老北站的上海铁路博物馆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两家综合性铁路博物馆之一。馆内对有重大贡献的专家都辟有专门的展区,像詹天佑、
茅以升等,下一步就准备收集徐骝良先生的生平史料,也准备开辟一个专门的展区。
海宁名人研究中心章景曙认为徐骝良先生出身海宁徐氏大家族,他的正直、无私、热诚和不断创新的精神都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海宁人纪念他,不仅是从文化意义上而且还带着感恩的心情,因为沪杭铁路取道海宁,从此给海宁带去无限发展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