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聪明好学,尤其喜爱书画,师法
郑板桥,擅兰竹。是继郑板桥、
李鱓之后兴化著名书画家。少年时代的徐退就出类拨萃、才华横溢。入县学后被录取为庠生。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文正书院在原北宋兴化知县
范仲淹衙署中创建,徐退以八股文中冷僻怪题难倒了时任书院山长的一代名儒——河北大兴人查成勤(字芙波)。此后,徐退去北京谋求功名,遭到冷遇后,遁入西山为道士。其间,他在寓居的“鹤来轩”内潜心研究篆书和隶书。后返回兴化。
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他再赴北京,寄居于南城“莲花寺”内。因会试后名落孙山,一气之下,将自己的监照贴在国子监祭酒署墙壁上。从此他流寓北京,并与扬州府官员刘熙载、厉恩官等人结交为文友。同时他放弃学文,专攻书画。当时他的作品就被满清权贵、蒙古亲王僧格林沁等人欣赏而“挟金求书”。
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困顿北京的徐退在刘熙载的资助下回到兴化。当年他在自家祖宅第二进大庭院西南侧建成一处竹园,并自号“种竹道士”。从此,他隐居园中写字作画,并与后来成为国学大师的李审言和顾硕等人交往。晚年的徐退鹤发童颜,颇有仙风道骨之气派,直到90岁才无疾而终。
徐退的字清秀飘逸、挥洒自如,集百家之长,并自成一体。他师板桥而不死仿板桥。他所画的梅、兰、菊、竹章法自然、结构严谨、疏中有密、密中有疏,而成为“
扬州画派”传人中的“四君子画系”(梅、兰、菊、竹)的佼佼者。
因巷内有书画家徐退故居中一茂密竹园而命名的徐家竹园巷,位于儒学街东侧。南北方向的古巷长约150米,它南接儒学街、北与东西向的御史巷相连,向东可进出牌楼南路,向西拐弯北行为柏家大场巷,由此巷可出入牌楼西路。
徐家竹园巷东侧,原为一片古民居。民国初年,因建天主教堂而被征用。该教堂部分建筑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改为新民小学,五十年代又分别划归昭阳镇政府和新生小学。目前,全部归新生中心小学所有。其哥特式钟楼和礼拜教堂、附属设施分别于十年浩劫期间及以后被拆除或改建它用。
徐家竹园巷9号徐退故居,为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的三进三院及东西厢屋组成的一组具有典型清代建筑风格的民居。其第二进的占地100多平方的庭院南侧小园内(约60多平方米)长满了高出屋檐的翠竹;几座用太湖石堆砌的小巧玲珑的假山点缀其间,成为兴化城七、八处私人竹园中的一个精品(兴化城清代私人花园中的小竹园有:大南门城内陈六房内竹园;郑家花园巷拥绿园内的小竹园;郑板桥故居内外的小竹园;
李鱓故居浮沤馆的小竹园以及东城外家舒巷内赵海仙洋楼花园中小竹园等等)。令人遗憾的是历经100多年的徐家竹园不幸毁于“文革”初期,而徐退故居前后三进十多间清代建筑也被其后裔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以2000银洋出售给王传昭所有。从此,徐家竹园巷成为历史而徒有虚名。
兴化城上千条古巷道中,以私人的姓氏、官职、花园而命名的并不多见,只有名人、名士才有资格获此“殊荣”。而徐退是一位名声很高的书画家,再加上他有一处不同寻常的竹园,以他的姓氏和竹园命名为徐家竹园巷也就理所当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