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熙,东晋时期著名医家,是晋末南北朝时期著名徐氏医学世家的创始人。
人物生平
徐熙,生卒年不详,字仲融。东晋时期人,祖籍东莞(今沂水),寄籍丹阳。平素喜好黄老之术。早年隐居在秦望山(今江苏江阴市西南),精心研习《扁鹊镜经》,得其精要,遂名震海内。自徐熙开始,徐氏家族七代共出了徐熙、徐秋夫、徐道度、徐叔向、徐文伯、徐嗣伯、徐成伯、徐雄、徐践、徐之才、徐之范、徐敏斋十二位名医,均精通医术,尤其擅长针灸,南北朝时期的史书,记载了许多他们的医学传奇事迹。
后世影响
徐秋夫针刺疗鬼
徐熙生了个儿子叫徐秋夫,更加精通医术,官至射阳令。《南史.张融传》记载:有一天在夜里,他听见鬼魂的呻吟,声音非常凄凉悲伤。
徐秋夫问:“你需要帮忙吗?”
鬼魂回答:“我姓某,家住东阳,患腰痛至死。虽然死后为鬼,但仍疼痛至难以忍受,请您帮我治疗。”
徐秋夫问:“用什么方法治疗?”
鬼魂回答:“请您帮我做个草人,按著穴道的位置针灸。”
徐秋夫依照他的指示,为他灸了四处,又针了肩井三处,摆设祭祷而后掩埋。第二天,秋夫看见一个人来向他谢恩后,忽然不见了。当时的人都非常佩服他能通神灵。
徐秋夫生了徐道度、徐叔向,他们都能精通这个行业。徐道度患有脚病,不能行走。宋文帝让他乘坐小轿入殿,为其他皇子治病,无不灵验。官位至兰陵太守。宋文帝说:“天下有五绝,都出在钱塘。”这里的五绝是:著名琴师杜道鞠、诗文翘楚范悦、书法名家褚欣远、围棋高手褚胤,以及擅长治病的徐道度。徐道度著有《疗脚弱杂方》,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治疗脚气病的专著。
徐叔向以针灸、小儿科、本草学见长,著有《针灸要钞》一卷、《体疗杂病方》六卷、《解寒食散方》六卷、《疗少小百病杂方》三十七卷、《本草病源合药要钞》五卷,可惜均已佚失。
【徐秋夫为鬼魂治病的事迹,不相信有鬼神的人那是一定难以相信的。】
徐文伯泻三阴交下胎
徐道度生子文伯,徐叔向生子嗣伯、成伯。徐家医术到了文伯、嗣伯、成伯这一代,医名更为显赫,成就颇多,是徐氏家族医名的巅峰时期。
徐文伯,字德秀,撰有《徐文伯药方》三卷,及《徐文伯疗妇人瘕》一卷,均佚。据《南史.徐文伯传》记载,徐文伯继承了家传医术,医术高明,而且非常有学问。他性格卓异,洒脱不拘,不屈从于公卿高官,不以医疗为自己的职业。
张融对徐文伯、徐嗣伯说:“从前王微、嵇叔夜都有学问而不能操作,殷仲堪之徒不必谈论。得其微妙者是由于神明洞澈,然后才可以达到,所以不是我们这些人能做到的。而且褚澄侍中身份富贵,也能救治人们的疾病,你们现在这样就更不能发达了。”
徐文伯回答说:“只有发达者知道此事可以推崇,不发达者大多把它当成是个很大的累赘,既然鄙视它,怎能不以此为耻呢?”
徐文伯治病的疗效和徐嗣伯相近。宋孝武路太后生了病,众医官都看不透。徐文伯诊断说:“这不过就是小肠结石。”于是给她煮了水剂消石汤,病情马上就痊瘉。任命他担任鄱阳王常侍,赠给千金,十天后恩意更加隆重。
宋明帝的宫人患腰痛牵心,每当发作时,便痛得几乎要断气,众医官认为是肉症。徐文伯说:“这是发症。”便用油来灌她,随即吐出了一种像头发的东西。稍为拉长来看,长三尺,头已经成蛇形,能摆动,挂在门上,水滴尽后,只是一绺头发而已,病即除去。
宋后废帝出去游乐,在苑门遇到一个怀孕的妇人,废帝也善于诊病,便说:“腹中是女胎。”问徐文伯,徐文伯说:“腹中有两胎,一男一女。男在左边,青黑色,形体小于女。”废帝性急,便想让人将她剖开来看。徐文伯悲悯地说:“若使用刀斧,恐怕会有变异,请让我给她扎针,胎儿立刻就能落下。”于是用针刺手法,泻足太阴,补手阳明,胎儿便应针而落。两个婴儿相继生出,果然和他说的一样。
徐文伯的儿子徐雄也传承了他的家业,尤其善于诊察。位居奉朝请(即给予闲散大官的优惠待遇)。能清谈,多为贵官所交好。侍奉母亲十分孝敬,母亲去世,哀伤得自己差点死去。不久兄长亡故,他扶著灵杖哭丧,抚著胸口一声恸哭,悲哀而死。
【古代遇到孕妇难产时,常危及生命。古人治疗难产,除了开立方药外,针灸治疗亦相当有效。徐文伯所使用的针刺手法:泻足太阴、补手阳明,即是一种治疗难产的方法,效如桴鼓,立竿见影。但是这个没说是难产,只为了验看,忒不人道】
徐嗣伯冬天用冷水激发阳气
徐嗣伯,字叔绍,为徐叔向之子。精通医道,擅长辨证。撰有《徐嗣伯落年方》三卷、《药方》五卷、《杂病论》一卷,但均已佚失。
《南史.张邵传》记载,徐嗣伯有孝行,善于清言,官位正员郎,诸府佐,常为临川王映所看重。当时直合将军房伯玉服用五石散十多剂,对身体没有帮助,反而更怕冷,夏天常穿著厚衣服。徐嗣伯为他诊疗,说:“你这是热气潜伏在体内,应该用冷水来使它透发,要等到冬天才能治疗。”到十一月时,冰雪大盛,命令二人夹捉住伯玉,解开他的衣服,坐在石头上,拿冷水从头往下淋,共淋了二十斛。伯玉
牙关紧闭,昏厥过去,他的家人啼哭请求停止。徐嗣伯派人手持棍棒围起来,若还有人想阻止者,便要鞭打之。于是又继续淋水一百斛,伯玉的身体便开始能动弹,背部还出现蒸蒸的热气,没多久便坐起来,说:“我身体热的无法忍受,想要喝冷饮。”徐嗣伯拿水给他喝,一次喝掉一升,病情便完全治瘉。从此之后,房伯玉身体常会发热,连冬天都只穿单衣,身体更加肥壮。
徐嗣伯有一次春月时到南篱门游玩,听到一间用粗竹席铺盖的房屋中有呻吟声。徐嗣伯说:“这个人病情甚为严重,再二天没治疗,必死。”于是前往探视,见一老姥说她身体疼痛,身上到处有黑色暗块。徐嗣伯回去煮了一斗多的汤药,让她服用。服后疼痛更加严重,痛到在床上滚跳。过没多久,身上黑块的地方都长出像钉子一样的东西,长约一寸。用药膏涂抹疮口,过了三天,病情痊瘉。徐嗣伯说:“这是钉疽病”。
【1】五石散,是用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等五味含矿石药合成的一种中药散剂,这些药物药性偏热,服用后身体燥热,需要吃冷食、洗冷浴、饮温酒及步行来发散药性,故又名“寒食散”。魏晋时期服用五石散蔚为风尚,其风气亦延续至唐代,在古代有许多人把它当成房中药来服用,但错误随意服用药物的结果,许多人出现毒性反应,甚至危及生命。“是药三分毒”,药物皆有温热凉寒的偏性,必须适合个人的体质及病情才可服用,更何况是像五石散这种刚猛燥热的药物。
【2】《后汉书》亦记载一华佗医案与徐嗣伯相似。《后汉书》:“有妇人病经年,世谓寒热注病。十一月,华佗令坐石槽中,平旦用冷水灌,云当至百。始灌七十,冷颤欲死,灌者惧欲止,佗不许。灌至八十,热气乃蒸出,嚣嚣然高二、三尺。满百灌,乃使燃火温床,厚覆而卧,良久冷汗出,以粉扑之而愈。”
以上两个医案,李时珍认为二人所病,是伏火之症。《素问》说:“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治法火郁则发之。于冬月平旦浇以冷水,是因为冬至后阳气内生,冬至一阳生。平旦亦阳气方盛时,折之以寒,使热气郁遏至极,激发而汗解,就是物极必反,发之之意。《素问》:“逆者正治,从者反治,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通道路,令气调和者也。春月则阳气已泄,夏秋则阴气在内,故必于十一月至后,乃可行之。二子之医,可谓神矣。(《本草纲目.水部第五卷.新汲水》)
华佗及徐嗣伯利用“天人合一”之理来治病,利用人体自身阴阳能量随著节气变化的特点:“春天阳气外泄,夏秋阴气在内,冬天阳气在内”,于冬至平旦大地能量由阴转阳,人体能量阳气始发之时,浇以冷水,使体内的阳热之气郁极而发散,顺势解之。听起来头头是道,想起来浑身哆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