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民(1934年4月24日-2024年8月15日),生于山东烟台,曾任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生平
1948年随姐姐徐环娥(钢琴家)到天津进入南开中学学习,并先后学习钢琴、小提琴,后来又学习和声与作曲。
1951年,姐姐徐环娥介绍在中央音乐学院音工团工作的罗忠镕先生教授徐振民和声与作曲课程。
1952年,徐振民顺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苏夏教授学习作曲,从
陈培勋教授学习配器、从刘烈武教授学习和声,从段平泰学习复调,从苏联专家阿拉波夫学习曲式学,此外
罗忠镕教授也给他很多教益。
1955年,徐振民用陕北民歌《三十里铺》改编大型声乐变奏曲,经苏联作曲专家阿拉波夫推荐,这部作品成为他正式发表的第一首作品。
1956年,徐振民又用陕北民歌《媳妇受折磨》为主题,创作发展成一首大型钢琴变奏曲。这首变奏曲1957年底由朱工一教授首演并立即被苏联钢琴专家克拉芙琴柯选为教材,收入中央音乐学院编选的《钢琴曲集》。
1957年,徐振民完成了他的毕业作品《钢琴协奏曲》。由周广仁教授担任独奏,李德伦指挥中央乐团协奏,在中央音乐学院礼堂首演。同年,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担任配器课助教。
1958年,徐振民奉调前往南京,在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任教整整三十年。
1961年,徐振民创作钢琴组曲《江苏民歌小曲五首》;
1979年,为纪念周总理逝世3周年,徐振民创作幻想序曲《雪里梅园》。这部作品在1981年“全国交响音乐作品评奖”中获奖,并通过郑小瑛指挥中央歌剧舞剧院乐队的演奏而引人注目。
1983年,徐振民教授加入九三学社,是九三学社中央音乐学院支社最资深的社员。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为日本名古屋爱乐交响乐团创作了一部色彩新颖、充满生活气息的管弦乐《边寨音画》,于1986年5月由名古屋爱乐乐团首演,由日本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外山雄三亲自指挥。
1991年4月,他又根据唐代诗人张继的著名诗篇创作了音诗《枫桥夜泊》,并于同年10月下旬由日本东京新星交响乐团首演。这部作品在1993年“全国单乐章弦乐作品征集比赛”中荣获二等奖(一等奖空缺),上述的《边寨音画》则同时获得三等奖。
1994年,《枫桥夜泊》在“全国第二次交响音乐作品评奖”中获得了三等奖。同年,他又应外山雄三之约,为日本名古屋爱乐乐团、爱知艺术大学管弦乐团和中国南京艺术学院管弦乐团的联合演出创作了管弦乐《金陵怀古》,这部作品于1995年1月14日在名古屋隆重首演,由中国指挥家石中光指挥,并于1996年“纪念孙中山诞辰130周年交响乐作品比赛”中获奖。
1996年,徐振民教授创作的交响序曲《华夏颂》,在1997年由文化部举办的“迎接97香港回归音乐作品征集”中获奖。
2010年九三学社北京西城区委及本院支社为表彰徐振民教授的教学和创作成就,特别举办了《“奉献”——徐振民教授室内乐作品音乐会》。
退休后,徐振民教授选择再次回到南京养老。
2021年9月疫情期间,南京广播电台举办森林音乐会“山水城林 交相辉映——交响与协奏音乐会”,上演了徐振民管弦乐作品,徐老师感慨道:“没有音乐,我这一生,是怎么过来的呢?”
2023年4月28日,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联在江苏大剧院举行《意蕴神州——徐振民交响乐经典作品音乐会》。江苏交响乐团在著名指挥家谭利华指挥下演奏了徐振民先生的六部交响作品。江苏电视台、《扬子晚报》等媒体进行了网络直播。
2024年8月15日22点40分,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与九三学社资深社员徐振民先生,因病在南京去世,享年90岁。
人物贡献
徐振民在南京艺术学院长期担任作曲教研室主任并曾任音乐系分管教学的副主任,学报副主编,还担任江苏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徐振民辛勤耕耘,硕果累累,为学校音乐系的学科完善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此期间,他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作曲人才,为江苏乃至全国的音乐创作事业输送了大量的杰出人才,如著名作曲家、教育家邹建平,王建民,乔惟进,吴小平,崔新,杜小甦等。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徐振民创作江南题材作品最多的时期,江南风光及独特的风土人情逐步也渗入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如艺术歌曲《怀台湾同胞》《海鸥》《白帆》《湖上的风》等,以及民歌合唱《拔根芦柴花》《康定情歌》。
徐振民
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期间,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培养了许多专业人才,如贾国平、陈泳钢、姜万通、田蕾蕾、龚晓婷、严洁敏、赵林、张征、刘洁、吴羿明等。他们中有的活跃于国内乃至国际乐坛,作品广泛在国内及世界各地演出,并有多人屡次在包括法国贝桑松国际交响音乐作曲比赛、中国音协“金钟奖”作曲比赛等国内外重大赛事中获得殊荣;更有坚持在教学一线,秉持徐先生的风骨与理念,继续为培养新一代专业音乐人才而不懈努力。
个人生活
家庭成员
姐姐:徐环娥
主要作品
钢琴协奏曲《渡江交响诗》、幻想序曲《雪里梅园》、音画《边寨音画》、音诗《枫桥》、音诗歌《京陵怀古》,交响序曲《华夏颂》等等。
他的管弦乐《春天的故事》(1998)、钢琴与管弦乐《彩虹颂》(1999)、管弦乐《我的祖国》(1999)、钢琴与管弦乐《我爱鼓浪屿》(1999)、管弦乐《音乐会序曲》(1999)、为琵琶和管弦乐队创作的《琵琶行》(2000)、为南京大屠杀70周年祭而作的《南京安魂曲》(2007),管弦乐《三晋随想》(2010)等,通过不同题材风格不断呈现着他“交响梦”的毕生抱负。
20世纪90年代以后,他在室内乐创作方面也非常突出,如艺术歌曲《水调歌头》(苏轼词)、《忆江南》(白居易词)、《期待》等;钢琴作品主要有1998年应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钢琴家拜瑞·斯耐德教授之约创作的《唐人诗意两首》,这部作品不仅获得当年的“金钟奖”银奖,同时还被选为2004年第三届北京国际钢琴比赛必弹中国钢琴作品,受到各国大师级评委的赞扬;此后他根据京剧曲牌《夜深沉》创作的同名钢琴作品(1999)和《叙事曲》(2011)同样受到演奏家们青睐。新千年后虽然他新作数量减少,但也在一些方面有新的拓展,如扬琴五重奏《茉莉花》(2007年)、《夜深沉》(2010年)以及《奇异恩典》(双小提琴与钢琴)(2000)等。
人物评价
于润洋教授和徐源教授就徐振民音乐中体现的现实感受和民族历史感悟,深刻体会出其“抒情的气质”与“悲天悯人的情怀”;高为杰教授称赞“徐先生是我国音乐界的抒情交响大师”。王次炤先生在徐振民教授出版的乐谱序中写道:“徐振民先生为人低调,从不张扬。他的作品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在音乐界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我相信这种影响不是短暂的,而是永久的!因为他的作品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先进水平,它可以与国际上的优秀作品相媲美,它的影响力将是无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