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师范大学(英文名: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缩写:JSNU),简称江苏师大,由江苏省人民政府举办,江苏省主管的综合性大学,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获评“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
历史沿革
解放初期,为了建设新中国,一大批干部转业到地方,中央军委决定在全国部分省、市创办转业干部文化学校,以培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1952年8月,苏南军区在无锡创办苏南军区转业干部速成中学,苏南军区刘先胜中将为第一任校长。1952年11月,将苏南军区转业干部速成中学及苏北军区专业干部集训大队两所培训院校合并成立江苏转业干部文化速成学校。1953年1月,成立江苏省转业干部速成中学,朱亚民任校长。
1956年6月28日,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决定筹建无锡师范专科学校。8月24日,江苏省教育厅决定在无锡师范专科学校正式校名报国务院批准前,校名暂用江苏省无锡中学师资训练班,吴辛石担任班主任兼党委书记,刘百川、刘伯骞任副主任。师训班设三个专业。
1957年8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江苏师范专科学校在无锡市建立。1957年12月,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并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江苏师范专科学校于1958年由无锡迁至徐州。
1959年4月16日,徐州师范专科(邳州)从邳县运河镇迁到徐州和江苏师范专科合并,改名徐州师范学院。当年暑假开始招收四年制汉语文文学、数学专业本科生。1962年春,
国务院讨论高等学校调整方案的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明确指出,徐州地域辽阔,要有大学。徐州师范学院得以在国家高校布局调整中被保留下来,并发展壮大。
文革时期,徐州师院饱受劫难,学院的教学、科研正常秩序遭到破坏,招生制度、教学计划、教学管理深受干扰,1966年停止招生,1972年开始招收大学普通班学员,至1976年共五届。其间根据国家需要,于1970年10月创办了晶体管厂。
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2年,与煤炭部联合办学,每年为其招收本科生200名。1985年,与徐州市联合办学招收定向生200名,期间学校盖起了新的教学实验大楼,增设了两个硕士点。1989年徐州师范专科学校(徐州)并入,进一步扩大了办学规模。
1996年4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徐州师范学院改名为徐州师范大学,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1999年2月,原煤炭部所属的徐州工业学校(重点中专)并入,以其为主体成立了技术教育学院、工学院。2000年4月,该校经教育部批准成立了独立学院——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2004年,该校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评优秀等次。2010年,该校首次参与竞标教育部“国培计划”,最终2个学科成功中标;同年,被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确定为“首批全省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
2011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2013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5月,该校被确定为首批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2014年9月12日,该校正式成为江苏省人民政府同教育部共建高校。
2017年,江苏师范大学成为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教育之弦”卓越创新联盟成员;2018年,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5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83项;2021年,入选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获批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丝绸之路”项目、“中非友谊”学历生项目和进修生项目;2023年,参与推进“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
2024年3月12日,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书院揭牌,现代大学书院制是在传承古代书院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住宿学院制专长,采用“学院+书院”双重管理的一种新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截至2024年5月,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等项目已被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启动。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止2023年12月,学校设有22个专业学院以及敬文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学院和教育部批准设立的首个非独立法人中俄合作办学机构——
江苏师范大学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联合工程学院,另设有独立学院科文学院;开设59个本科招生专业,学科专业覆盖11个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截止2024年10月,学校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0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2个学科入榜2022“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10个学科入榜2023“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其中,中国语言文学进入2023“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12%。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数学、社会科学总论、计算机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7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8个学科入选省优势学科四期建设工程,10个学科入选“十四五”省重点学科。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12月,江苏师范大学有专任教师1864人,其中正高381人、副高684人,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63.8%,具有海外研修经历教师占比39%。创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拥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7人次,有国家级部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5个。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12月,江苏师范大学有教育部虚拟实验室1个,首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3项,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1项,教育部“语言学课程虚拟教研室”1个,首批江苏高校省级虚拟教研室建设培育点1个,首批江苏高校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省级重点培育项目4项,江苏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个;承担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项,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2项,江苏省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项;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金课”1个,首批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1个,江苏省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实验室1个。有优秀课程4门、优秀教学案例4个、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被国家研究生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收录优秀教学资源11个;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省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4项。建有国家级部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5个;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27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教材和规划教材6部,全国优秀教材(基础教育类)二等奖2项,1人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教育部虚拟实验室1个, 首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3项,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1项, 教育部“语言学课程虚拟教研室”1个,首批江苏高校省级虚拟教研室建设培育点1个, 首批江苏高校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省级重点培育项目4项,江苏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个;各类省级精品课程107门、江苏省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精品教材和重点教材85部、江苏省”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5部、江苏省优秀培育教材5部。
截至2023年12月,江苏师范大学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项,江苏省教学成果奖73项,全国研究生教育成果奖1项,教指委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18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与徐州、连云港、泰州等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各类产学研合作基地200余家。技术转移中心获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大学科技园获批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江苏省科技服务业“百强机构”荣誉称号。牵头成立淮海经济区乡村卓越教师教育联盟。获批设立淮海经济区首家雅思考点。2017年获批江苏省军转干部进高校专项培训基地,2021年获批全国首批“退役军人事务研究基地”。
学校相继与英、美、澳、俄等国的132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先后接收76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来校学习。学校获批“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委托培养高校”、“留学江苏目标学校”,入选教育部内地与港澳高等学校师生交流计划项目。牵头成立全国中俄合作办学高校联盟并成为首届理事长单位,牵头成立江苏-俄罗斯高校合作联盟,加入江苏-英国高水平大学联盟、金砖国家大学联盟、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等。与大迈阿密亚裔商务联盟共建迈阿密商务孔子学院。获评孔子学院先进中方合作机构。在马来西亚设立全球首个海外孟子学院。设有“一带一路”研究院(独联体国家研究中心)、巴基斯坦研究中心、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伊比利亚美洲研究中心,其中3所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名单。设立“一带一路”研究院海外分院6所。与哈佛大学、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知名高校联合建设科研平台。与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中国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江苏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共建“中拉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等国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和学分互认项目,与哈佛大学、香港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合作开展师资和管理人员培训项目。
学术科研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2月,江苏师范大学拥有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发改委科技创新平台1个,部省级科研平台33个。
科研成果
学校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397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8项(重大项目11项、领军人才项目2项、重点项目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1项(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3项、国家杰青2项,国家优青5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发表Science、Nature、PNAS等国际一流期刊论文24篇。2020年首次以第一单位、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部级科研奖励14项。35个案例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案例库。
学术资源
截至2024年5月,图书馆共有纸质图书356万余册,生均纸质图书103.11册,各类文献数据库70余个,拥有电子图书401余万册,电子期刊近200万册,学位论文622万余册。其中,教育学、语言学、历史学、基础数学等学科文献尤为丰富,古籍、民国文献等颇具特色。该校图书馆2010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自建了“汉画像石(砖)数据库”“徐州地方文献资源数据库”等特色资源库。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原名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5年创刊,1980年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为季刊。1997年更名为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改为大16开,2004年改为双月刊,单月15日出版。该学报主要发表文学、历史学、哲学、美学、戏剧影视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文章。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于1983年12月经江苏省高教局批准创刊,为公开发行的季刊。主要报道数学与统计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等学科及与其相关的交叉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研究及教学研究等方面的成果。该学报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江苏省优秀期刊。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该校中文名称为江苏师范大学,简称江苏师大;英文名称为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英文缩写为JSNU。
江苏师范大学标志由校名中英文、盾牌、青龙及玉兰花等元素组合而成;标志整体为圆形,代表圆满、恒久、团结、和谐,象征着博大精深。
盾牌是庄重、荣耀、高贵与典雅的象征,彰显出刚强、团结合作与拼搏进取的精神品格;盾牌上半部分的“龙载日”图案来源于汉代瓦当,喻示江苏师范大学将开启全新的发展征程,“龙载日”也蕴含学校事业发展蒸蒸日上之意;盾牌下半部分是水的象征,学校始建于江南水乡,发展于苏北,龙行水上,寓意为江苏师范大学饱含吴风汉韵之精髓;盾牌下方的玉兰花是学校的校花,是高雅、圣洁、感恩、纯真、奉献的象征。
江苏师范大学的校旗底色为白色,校旗正中是校徽和红色的郭沫若手书体校名的中文组合(或者中英文组合),大小有三种不同的规格。
精神文化
江苏师范大学的校训为“崇德厚学,励志敏行”。
“崇德”,即崇尚道德,追求品德端正,意在告诫师生彰明伦理,完善品德,它是校训中最基本的要求,故而放在最前,它与《周易》的“厚德”和《大学》的“明德”异曲同工,且又避免了使用这两个词而与其他许多大学校训重复的弊端;“厚学”与“崇德”相对应,指要博学、厚积薄发;“励志”,是砥砺、激励人树立远大志向,志存高远,注重知识的拓展,素质的培养,品格的塑造;“敏行”,意思为“勉力修身”,语出《论语》:“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指君子应该在言语上谨慎庄重,在行为上要迅速、灵活。
江苏师范大学的校园精神是“厚重笃实,艰苦创业”。
江苏师范大学的校园精神的总结提炼缘于该校2004年的教学评估,这种精神在学生身上表现为基础扎实,为人朴实,作风务实;在教师身上体现为治学严谨,执教从严,务实求真。该校的校园精神指的是一种淳朴、敦厚、踏实、表里如一的为人精神;是一种自强不息、开拓进取、追求卓越的做事精神。
社团文化
2014~2015学年江苏师范大学为帮助社团更好的发展和规划,开始实施校学生社团联合会会员制度,经各社团申请,校团委审核,最终确定启明星艺术团、启明星艺术团、“桃蹊”文学社等82家社团为江苏师范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会员单位。截至2023年5月,“桃蹊“文学社是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也是苏北高校中实力最雄厚的纯文学社团。
校区情况
截至2024年5月,江苏师范大学建有泉山、云龙、奎园、贾汪4个校区,占地1605800.36平方米。
泉山校区
江苏师范大学泉山校区位于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上海路101号,该校区有江苏师范大学的文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外国语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智慧教育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等院系。
云龙校区
江苏师范大学云龙校区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彭城街道和平路57号,该校区有江苏师范大学的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公共管理与社会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传媒与影视学院。截至2018年,该校区有6栋教学楼,江苏师范大学科技园也位于该校区。
奎园校区
江苏师范大学奎园校区位于江苏省徐州市解放南路淮塔东南侧,该校区有江苏师范大学的继续教育学院,主要负责学校各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社会职业素质技能提高需求培训和“二学历”自学考试助学工作。
贾汪校区
江苏师范大学贾汪校区前身是徐州煤炭工业大学,位于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大泉街道育才路2号。该校区有大礼堂、学生宿舍等基础设施;设有科文学院、文学院、商学院等院系,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金融工程专业等专业。
现任领导
知名校友
校园环境
泉山校区的钟楼是学生们第一眼就看到的建筑,自建校时便存在,见证着代代师大人的成长历程,蕴含着学问的淳朴。
敬文图书馆是由朱敬文基金会及省教委于1999年9月共同出资兴建,作为江苏师范大学文化性标志,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体现了学校发展内涵。
所获荣誉
学校排名
截至2024年5月,江苏师范大学位居2024软科中国大学排名143位。
学校荣誉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