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第三十四中学
中国江苏省徐州市公立中学
徐州市第三十四中学(原管道二公司学校)是一所集成9年义务教育的学校。位于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学府路18号。
师资力量
学校有在职教职工82人,退休教职工61人。中小学各有36名专任教师,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3人,小教高级教师21人。中学部教师中有四人为徐州市初中学科中心组成员,另有兼职教研员一名,两位教师分别参与国家和省级教材编写工作,已陆续有五位英语教师参加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骨干教师出国培训。小学的美术教学已形成特色。中小学教师中已毕业及在读研究生8人。
教学规模
学校有30个教学班,其中小学18个教学班,中学12个教学班。
办学成果
办学三十多年来,无论是隶属企业管理,还是移交徐州市以后,该校一直是基础教育的优秀学校,是徐州市模范学校。
成绩荣誉
1997年至2004年,学校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管道二公司学校”的品牌效应逐渐形成。切实加强教学教研工作,落实教学五认真,围绕“讲练工程”开展教研竞赛课和专题研究,鼓励教师撰写教学论文并进行交流。有3篇论文发表,1篇论文获“中华圣陶杯”中青年教师论文大赛优秀奖,2名教师的教案获徐州市一等奖,1名教师获市云龙区青年教学能手称号,7名教师参加市优质课竞赛和教师基本功比赛,并取得了好成绩。
鼓励师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有8名学生获市各类竞赛奖项,25名学生获省级以上竞赛奖,3名教师获省级竞赛指导奖。初中毕业班教学成绩显著,毕业率达96%,194名毕业生中有40人考入重点高中,重点高中升学率再次名列市普通初中前列。12月管道局教育督导组进行督导评估,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业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再次评定学校为“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一类学校”。这年,公司幼儿园划归学校管理。
根据公司的统一部署,学校实行定岗定员。学校完善了德育工作机制,形成了书记——政教处、大队部、团总支——班主任的教育网络。3名学生被评为市三好学生和市优秀学生干部,一个班级被评为市“文明班级”。6月底,举办了首届德育工作研讨会,并确定今后每两年举办一次。
为强化教科研工作,2月创办了校刊《教苑》,为教师及时了解教育教学信息、教研动态和进行经验交流提供了园地,同时制定了教研大课题:开展分层次教学,实施素质教育。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科研,这一年有6篇教师论文在省市刊物上发表,3名教师获市优质课、教案评比一、二等奖。
师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活动,学生28人次在省市以上竞赛中获奖,2名教师获全国学科竞赛优秀辅导员奖。
教学成绩继续保持上升势头,小学毕业率、升学率继续保持100%,初中毕业率上升至98.86%,175名毕业生中有45人考上省重点高中,四门学科中考均分列市区学校前10名。体育教研组培养出一名国家二级运动员。
根据新的教育形势确立了全新的“办学思想”,即:规范管理,科学育人,尊重个性,着眼发展;确定了“校风、教风、学风”新目标。校风:笃志,博学,合作,创新;教风:崇德,精业,爱生,奉献;学风:勤学,多思,求实,上进。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学生的养成教育贯穿始终,团总支、政教处、大队部带领班主任加强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和检查,以班级为单位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做到人人会背,在每班自查的基础上,政教处、大队部组织抽查,合格率达100%。
加大了教研教改工作的力度,努力在校内营造一种教育科研氛围。鼓励老师向学者型教师发展。在各教研组开展专题研究活动的基础上,学校又优选出好的课题申报市级课题立项,中、小学有三个课题被立项为市级课题,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全校共有9篇教师论文在省市有关报刊上发表,11位教师的论文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奖,7位教师在市区优质课评选中获奖。6月底举办了首届教学工作研讨会,并确定今后每两年举办一次。
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此举有效地激发了广大教职工的危机感,广大教职工居安思危,强化了敬业意识、质量意识,学校工作更具活力。严格财务制度,提高经费使用效率,超额完成了公司下达的创收指标,全年共创收三十多万元。校容校貌有了很大的改观,中、小学教学楼焕然一新,教室内外等场所均悬挂名人画像及名言条幅,初步达到了环境育人的目的。
学科竞赛捷报频传,7位教师在全国和省级学科竞赛中获辅导奖,3名学生分获省中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二等奖,2名学生分获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一等奖和三等奖,1名学生获全国初中物理知识竞赛二等奖,2名获省三等奖,百余人次的学生在全国和省级各学科竞赛及书法、绘画大赛、电脑操作比赛中获奖,8名学生的文章见诸报端。
幼教工作富有成效。教学上,继续开展“四个一”活动、家长半日观摩教学活动,既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又密切了与家长的联系,家长满意度达98%。学校被评为管道局教育先进集体,3名教师获管道局教育大奖,2名同志被评为管道局优秀教师,12位同志被评为公司优秀教师,学校党、政、工、团全部获得公司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在总结过去实施各项规章制度经验的基础上,学校利用暑假,集中人力物力,编制了《管道二公司子弟学校管理手册》,使得学校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加大德育工作力度。5月和6月,邀请全国劳模王怀祖老师和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来授课、讲学,开阔了教师的眼界。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校成立了学生会,并制订了相应的《学生会工作章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在教师中开展了基本功大赛:两字一案,即钢笔字、粉笔字,电子教案,并进行了全体教职员工参加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比赛”。
中考再次奏捷,38人考上省一类重点高中,重点高中录取率达42%,初三毕业率、升学率连续第三年双达100%,化学单科成绩在徐州市所有学校中排名第一,中考成绩继续在徐州市位列前茅。小学毕业率、升学率继续保持100%。师生全年共有182人次在市局级和国家级的评优及学科竞赛中获得光荣称号和奖励。初一年级被评为市先进集体,初二(1)班获市文明班级奖,1名老师被评为市优秀班主任。2名老师分别被评为徐州市先进教育工作者、管道局优秀老师,两位老师获局教育大奖。1名老师在省美术优质课评比中获二等奖,2名老师在市优质课评比中分获一等奖,1名老师代表徐州市中学计算机教师参加全省比赛,1名老师被邀请参加了由国家教委组织的艺术课程教材的编写工作,共有10篇论文在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随着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学校中考成绩持续名列徐州市前茅,这年初一、小一招生出现了空前火爆的场面,这一场面且在以后得到了延续。
学校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基本建设,如修建道路、铺设彩砖,更换门窗、新建花坛,改建主席台、水房、水池,对中小学教学楼护栏进行了加固,校园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学校还添置了液晶投影仪、复印机,为初三年级组办公室添置了空调,为新教室配置了弧形黑板。推行厂务公开,实行民主管理。管道局在公司召开厂务公开现场会期间,与会代表到学校进行了参观,对学校的校务公开工作给予了肯定和好评。
学校蝉联徐州市普教系统最高荣誉——“模范学校”的光荣称号。继续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工作。除抓好中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外,还进行了专题活动,三月份举办了“校园是我家,爱护公物靠大家”的爱该校园百人签名活动,小学部开展了“告别陋习,健康成长”、“诚信立人”、“慰问一线职工书画展”等主题活动。
在“非典”肆虐时期,全校师生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严格执行上级有关规定,坚持晨检制度,请假登记制度,使得全校无一人受到传染。
继续重视对教育科研的投入。加强继续教育,接受新课标理论和实践培训,4月中上旬,全校数学和语文教师分别接受了市教科所及教育学会的培训。7月初举办了第三届教学工作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主题为“学习新课标,迎接新挑战”,有12名教师的论文分获校级一、二、三等奖。在市“科研杯”论文比赛中,4名教师分获一、二、三等奖。1名教师的论文发表,1名教师的论文获全国三等奖。
学校择优录用了12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充实到教师岗位。这是继1988年以后学校历史上又一次大规模引进人才,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师生在学科竞赛中频频获奖。2名同学分获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二、三等奖,3名同学分获徐州市一、二等奖。6名同学获全国初中化学竞赛江苏省二、三等奖,3名同学分获市一、二、三等奖。5名同学分获江苏省物理竞赛徐州市区一、二、三等奖。9名同学分获江苏省初中数学竞赛二、三等奖。在江苏省初中化学竞赛、徐州市初中物理竞赛、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全国“圣陶杯”作文竞赛、江苏省初中数学竞赛等竞赛中,8名老师获得辅导奖。
中考喜获丰收,毕业率继续保持100%,总均分列全市第4位,共有3名同学的成绩进入全市前百强,125名毕业生中,省第一批重点高中录取人数为63人,占毕业生总数的50.4%,创造了学校历史上第二个高录取比率。
学校硬件建设再上新台阶。中小学各年级组办公室安装了空调,换上了新桌椅,接入了宽带网,使教师的办公条件大为改善。中学各班全部换上新桌椅。对理化实验室进行了改建,全部换上了现代化设施。学校工会荣获徐州市总工会授予的“模范职工小家”称号。
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强化师德意识,以人为本,以爱育人,把育人放在第一位。14名教师获得管道局及公司“优秀教师”光荣称号,1名教师被评为徐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校团总支荣获“徐州市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
7月初,举行了学校第四届德育研讨会。两部教导处认真做好教学活动的组织、协调、考评,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强化教学过程的管理,完善、优化对教师的考评,制定了月考制度。
加强课题研究,强化教学管理,推进课改工作。教科室除组织好周三理论学习外,还制定了校级课题研究计划,要求全体教师人人有课题,争取个个出成果。积极推进新课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创造发展。制定推门课制度,校领导、中层干部、年级组长以及教师都要进行随机推门听课,以提高每一节课的质量。
学科竞赛继续保持喜人景象,在全国及省市学科竞赛中,共有102人次获奖,其中2名同学分获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及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一等奖,多名老师获辅导奖。
中考再创辉煌成绩,总均分名列全市第3位,省一类重点中学升学率达45.6%,有3名同学进入全市百强。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试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4]22号)精神,2004年9月7日,管道局代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徐州市签署移交协议,管道二公司学校作为企业办学首批移交徐州市教育局管理。次年1月10日,徐州市政府举行授牌仪式,“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第二工程公司子弟学校”正式更名为“徐州市第三十四中学”。1月18日,管道二公司党政工领导及各基层单位负责人隆重出席三十四中挂牌仪式,标志着管道二公司学校圆满完成了她的历史任务,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第二工程公司子弟学校自创办以来,风雨兼程,走过了近四十年的历程。她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一所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学校发展为徐州市知名学校,其间倾注了学校几代教职员工的心血,倾注了历届公司领导的关怀和支持。在这片沃土上,广大教职工胸怀教育理想、热爱教育事业,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勤奋耕耘,默默工作,奉献着自己的热血和青春年华,他们的青丝变白发,然而为了公司子弟健康成长,为了公司稳定发展,他们无怨无悔。一批批优秀毕业生走出校园,他们秉承母校所赋予的勤奋、执着的精神,在各行各业创造着优良业绩,成为事业的佼佼者。他们中还有不少人已经成为中国石油的建设者,有的已成为管道二公司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2007年,徐州市政府为放大优质教育资源,决定异地新建三十四中,2011年3月破土动工。新校区位于风华北路东侧,占地近39亩,总建筑面积23370平米,按小学4轨,中学6轨设计。(“轨”指平行班级的数量)
作为教育民心工程之一,徐州市第三十四中学新校区建设进展顺利。2月份,新校区的主要建筑主体工程已经进入收尾阶段,可容纳2000名学生。据最新可靠消息称,新校区已交付使用,新生报到将在新校区进行。
一楼架空增加活动场地
在三十四中新校区建设现场记者看到,教学楼、综合楼、图书馆、食堂等主体工程建设已经全面完成,工人们正在进行田径场、下水道和消防设施的后期施工,学校食堂、实验楼、艺术楼、图书馆等也正在进行内部装修。
三十四中副校长张黎明称,徐州市第三十四中学是一所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学校。新校区的规划立足于高起点、多功能、人性化设计,聘请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院进行建筑设计。三十四中总务室卓主任称,建成后的新校区比原来大一倍,综合楼共有4层,主要是学校的行政办公楼,为学校的后勤、总务和档案管理等行政办公区域。综合楼向东是一个正方形的教学区域,分别是中学教学楼、小学教学楼、实验楼和艺术楼。两栋教学楼的一楼都没有教室,“通过这种第一层架空的设计,学生们以后雨雪天气都不用愁出来活动的问题了,这样就增加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场地。”
每层楼都设教师办公室
卓主任说:“新校区小学教学楼共有24间教室,中学教学楼有18间教室。教师办公室就设计在每层楼靠边的位置,这样就大大方便了学生和老师的交流,也为教师就近从办公室到教室上课提供了方便。”卓主任还表示,三十四中未来的教室里还将有系统化的多媒体设备。比如,以往每间教室里都有个收听广播的喇叭,学校一有通知,每个班都能听到。而新教室里,这套系统化的设备可以控制哪间教室可以听到,哪间教室听不到。除了广播,各个班级的投影仪、电子黑板都可以由学校的控制中心控制,向不同的班级发出不同的指令,运用高科技的手段完成系统化的操作。
除了传统的教学楼,学校还建造了实验楼和艺术楼。实验楼主要是为学生做生物、物理、化学和科学实验准备的实验室和计算机房,艺术楼为学生学习美术和音乐提供了专门的场地。最有特色的是地理学习教室,副校长张黎明说:“很多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都向老师们反映,实在难以理解天文部分的知识,于是学校决定开辟出一间独立的地理学习教室。”
对此,市教育局发展规划处潘杰处长表示,该项目意义重大,一方面可缓解南区就近入学难的矛盾,另一方面能放大优质教育资源,满足更多居民让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
学讲计划
2014年03月11日上午,徐州市中小学教研室在程廷伟主任的带领下,对徐州市第三十四中学进行了教学视导。市教研室领导、各学科教研员,学校责任督学夏友洲、仲新元,直属学校第三备课大组四所学校的业务校长、教务主任、教科室主任及各学科教研组长一行三十余人也参加了研讨活动。
本次视导的重点是检查学校推进“学讲方式”的情况,引导教师自觉实施“学讲方式”,积极打造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视导活动中,各科教研员采取随机听课的形式到各班进行现场指导。在随后的评课研讨活动中,教研员充分肯定了三十四中在推进“学讲”活动中的积极探索,认为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提高了课堂效率。各校教师也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对“学讲方式”教学改革的经验、困惑等交换了看法。
此次活动对促进该校“学讲计划”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历史沿革
公司子弟学校始建于六十年代的大庆油田,后随着企业的流动先后迁至四川省自贡市、吉林省长春市等地。1973年下半年,学校随企业从长春迁入吉林省四平市杨木林,与当地“八一小学”合并,改名为“四平市前进小学”。学校有教师三十多名,其中地方教师十多名,企业教师二十多名,校长由地方派出。全校共十五个班级,每个年级2——3个班级。当时学校在四平市北郊小有名气,经常受到教育局的表彰,其他学校常来校参观。
1977年春迁入徐州后独立办学。建校初期,校舍为临时板房,仅设小学部,学制六年,共5个教学班,200余名学生,35名教职工。1977年秋,学校迁入新校址,校园面积达20亩。同时增设初中部,中小学教学班逐步增多。为适应教育发展需要,学校先后建造了两座教学楼和一座体操房,建筑面积4681平方米。一批有知识的职工通过学历进修和专业进修被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教职工达到100人左右。1978年,学校组织参加了徐州地区初中数学竞赛,获得团体第一名,多名同学获一二三等奖,学校声誉渐起。
1979年至1984年,为使学校取得长足发展,学校管理开始向规范化转变。为此采取了多方面措施:向社会招聘人才,为教学和管理规范化奠定基础。学校先后引进了10多名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师范院校早期毕业生,充实到教学和管理岗位。对教学岗位上的以工代干人员有计划地分批进行在职和脱产培训,使90%以上的以工代干教师逐步取得了大中专文凭,并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陆续将大部分以工代干教师转为正式干部,极大地坚定了他们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加强德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逐步引导学生由毕业后面向公司内部招工和进入公司技校,转向进入普通高中或更好的学校继续深造,鼓励学生做一名知识型人才。卓有成效的思想工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思想基础。1984年至1987年,经徐州市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学校先后增设普高班和职高班,在校高中生80余人,后因生源不足,该届学生毕业后,即予以撤销。
1985年至1997年是学校大发展时期,1986年学校新建了一座综合性教学实验办公楼,建筑面积为3100平方米,为学校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学生人数增幅较大,教学班随之增多。1985——1988年,一批师范院校毕业生被分配到学校,使师资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教学成绩呈稳步上升趋势。
1989年至1993年,学校顺利通过管道局教育处的两次督导评估,并于1993年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授予石油系统一类学校称号。同年,学校开始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制,1995年通过徐州市泉山区人民政府的“普九”验收。
1996年学校总建筑面积达7842平方米,教职工97人,语音室、计算机室等电教设施得到了完善和加强。全校中级以上职称人数达61人,占教师总人数的67.03%;其中:小教高级23人,中教高级8人,中教一级30人。
学校始终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严格按照国家教学大纲要求,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初中毕业班中考成绩和毕业率,多年来均居徐州市同类学校前列。在1991年中考中,有3名学生成绩列徐州市万余考生前5名,其中徐海军同学为这年徐州市中考状元。1993年考入重点高中学生达44人,1995年有20人升入重点高中,升学率居徐州市第四位,且中考成绩有四门学科跻身于徐州市前5名,创建校以来的最好水平。学校在抓教学常规管理的同时,积极开展二课活动,先后开设美术、音乐、舞蹈、缝纫、文学、体育、英文打字、数学奥林匹克、语音、电脑等十余种课外兴趣小组和辅导班,并取得较好成绩。成立于1985年的学校“小百灵乐团”的排练、演出有声有色,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1993年至1996年间34名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共计57余人次获市局级以上奖励。
学校坚持以教研促进教改,每学期开展优秀论文交流活动。十余年来参加交流论文达120余篇,并有多篇公开发表,仅1995年,就有两位教师的四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先后有17人次荣获市级以上奖励,获局以上奖励的教师达30余人次。
参考资料
--政府信息公开.徐州市教育局.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02 13:29
目录
概述
师资力量
教学规模
办学成果
成绩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