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唯辛
中国新疆乌鲁籍画家
徐唯辛,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前执行院长、教授、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致公党人民大学支部主委、美国UC伯克利历史系访问学者。美国新泽西肯恩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人物履历
1958年 生于新疆乌鲁木齐市
1972年 在乌鲁木齐市第五中学始随美术教师李大用先生习素描
1975年 作为知青下乡插队至三坪农场
1978年 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师范系
1981年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分配至新疆外贸地毯进出口公司从事地毯图案管理工作 ,1982年 调赴新疆和田地区群众艺术馆工作;创作油画《背水》
1983年 创作油画《集市》、《布市》
1985年 考入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
1987年 油画《馕房》获首届中国油画展大奖;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赴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任教
1991年 在台北举办个人作品展览
1993年 赴西藏拉萨居住;游历西藏北部;创作油画《酥油茶馆》
1994年 《酥油茶馆》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
1997年 油画《圣地拉萨》完成并入选“1997当代中国艺术展”;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徐唯辛油画集》
1998年 《酸雨》创作中;完成《过道》油画之一和之二;1999年油画《酸雨》创作结束,入选广东省美展,获银质奖;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并获铜奖。
2000年 作为中国百年160位杰出油画家之一编入6卷大型典籍《20世纪中国油画》;油画《酸雨》入选20世纪中国油画展;参加“世纪之门”当代艺术作品邀请展: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第四工作室做访问学者;Shirley Chang女士、张闾蘅女士赞助首次在香港举办个人作品展
2001年 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任教
2002年 在香港举办第二次个人展
2003年 任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主任;创作油画《工棚》;油画《过道》入选第三届中国油画展精品展;《龙年1976》创作中;作品和创作情况在《东方艺术》杂志“中国著名油画家工作室访问”专栏发表。
2004年 油画《工棚》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及北京《世纪风采》展,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银奖、北京市政府文艺奖、北京市政府文学艺术奖和北京市美术作品展览佳作奖;《打工图》、《1976·龙年》入选“世纪风骨50家展”。
2005年 任北京油画学会副秘书长;作品参加《反手为云覆手为雨》当代艺术邀请展览
2006年 《矿工肖像系列》参加《现实主义7人展》、《学术状态——当代艺术邀请展》、《世纪风骨——中国当代艺术名家双年展》、《学术与品格——中国油画研究展》
公共与机构收藏:上海美术馆、深圳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浙江自然博物馆、凤凰美术馆、卡地亚珠宝、IBM、基辛格基金会、泰康人寿艺术机构等。
2007年 当选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应“寒舍艺术机构”邀请赴台举办个人作品展;上海美术馆“劳动者之歌”个人作品展;北京今日美术馆《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作品展。
2008年 获第二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年度艺术家奖;作品《萨马兰奇肖像》入选第三届北京国际双年展;作品《矿工肖像》系列入选台湾首届福兴国际双年展;参与中国写实画派的汶川地震赈灾作品创作活动;美国纽约chinasquareny画廊《虚无众生相》个展。
2009年 作品应邀参加第四届成都双年展、“天工开物——新知识分子”学院艺术作品展、瑞士马提尼博物馆《劳动者》作品展;应邀赴悉尼大学参加展览学术交流活动。
2010 当选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执行院长;任中国美协油画艺委会委员。
2011 应邀在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举办《流通中的肖像》个人作品展。
2012 由芝加哥大学巫鸿教授策展的《七个矿工——徐唯辛当代油画作品展》在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画廊展出。
2013 在UC伯克利东亚研究中心、UC伯克利博物馆、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UCLA发表题为《中国当代艺术观察——思考与实践》演讲;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作品参加巴塞尔迈阿密艺术博览会;辞去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执行院长职务。
应邀为南非总统祖玛、吴敬琏、厉以宁、丘成桐等政治家、经济学家和科学家等名人造相。
出版著作
《中国当代新写实绘画从书——徐唯辛》
内容摘要:12开全彩印48页,全部收画家写实作品,包括“工棚”(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银质奖)、“酸雨”(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铜质奖)、“馕房”(获首届中国油画展优秀奖)等,均附名称、尺寸、年代。由徐悲鸿艺术学院院长徐庆平先生作序。
《今日学院艺术家·徐唯辛》
内容摘要:徐唯辛,1958年生于新疆乌鲁木齐市,1972年在乌鲁木齐市第五中学始随美术教师李大用先生习素描,1978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师范系,1985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1987年油画《馕房》获首届中国油画展大奖;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赴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任教。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教授、院长助理、绘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致公党党员、致公党人民大学支部主委。
《中国现代艺术品评丛书·21世纪——徐唯辛》
《徐唯辛2007》
《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
《众生》
内容摘要:徐唯辛受过系统的学院训练,他先后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师范系和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获硕士学位,掌握了坚实的造型基础。这段学历对他的艺术成长十分重要,但同样珍贵的是,在青年时期他作为“知青”在农村劳动过三年,并在基层做过群众艺术的普及工作。他对生活在底层的劳动大众的了解,对他后来的艺术方向影响很大。在实践中,他懂得了艺术与社会、与大众的关系。他认定包括从西方引进的油画在内的美术创作,“负有积极参与中国社会进程的责任”(徐唯辛:《随笔几则》)。在人们大谈艺术的“现代性”、排斥或否定写实主题性油画,并模仿西方现代主义的风格样式时,他发表意见,认为在当今中国社会具象写实油画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认为“题材的选择相对于纯粹的形式探索更具有重要意义”。他主张用理性的精神来描绘社会现象,以“表现画家的思考和人文精神”。他说:“这是中国写实绘画的出发点,也是从事具象写实绘画艺术家的骄傲。”(徐唯辛:《随笔几则》)总之,徐唯辛是一位善于思考、勤于探索的写实油画家,他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性。
作品赏析
现实主义油画的传承和创新
油画进入中国仅有一百年的历史。上世纪初,在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和碰撞中,徐悲鸿、李铁夫、林风眠等艺术家将油画从西方带回中国,并与中国文化和现实生活结合,探索出一条油画成为中国主要绘画形式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油画在民族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现实主义的鲜明特色。改革开放20多年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油画在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中国油画家能自觉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探索如何以油画反映中国的现实生活,显得难能可贵,而中国当代油画也以其卓尔不群的特色,越来越为世界所瞩目。徐唯辛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扎实的油画写实功底和独立的思考赋予作品以丰富的内涵,并造就了深刻细腻的现实主义表现风格,使其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韵味和学术价值。从中学到下乡当知青、中国美术学院的油画研究生,再到如今的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教授,在对油彩和松节油如痴如醉的爱和迷恋中,徐唯辛的油画写实技法日趋完善。与此同时,他也在东西方文化的对比中,展开了对中国当代社会文化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他认为,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们没有经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有一些关键的阶段,如民主与法制、工业和后工业文明等都需要补课。仍处在一个后农业社会的中国,文化上距离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还相当遥远。艺术家应该清楚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大背景下,不能因为落后而急躁,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作为一个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身份的当代艺术家,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以作品来反映和关注社会进程。让我们回顾徐唯辛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油画界产生影响的作品:1987年首届中国油画展获大奖的《馕房》,是一件表现边疆风情的杰作,形式上的唯美伴随思想内容上的单纯,犹如农业社会中一首恬静、优美的牧歌;深入西藏、历时两年多时间完成的油画《圣地拉萨》,是对西藏文化和藏族人民精神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史诗般的展现,令人感到震撼。它是画家天赋、实力和耐力的结晶,由此成为当代画坛的力作。这之后,徐唯辛开始了艰难的蜕变。1998年开始创作的《过道》系列和《酸雨》(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明显有了更加靠近绘画本体的趋势,反映的又是当下中国人对于生存环境的焦虑,对工业文明的后果的反思,因而凸现出明显的“当代性”;“文革”和“民工”题材的作品,更是试图在形式和内涵上对自己进行突破,反映了画家对当代中国社会、文化敏感问题的思考,同时在油画技巧上也更加挥洒自如。从徐唯辛的艺术发展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对中国现实主义油画的传承和贡献。
艺术评论
新现实主义艺术家徐唯辛
——文/苏旅
徐唯辛早在其研究生毕业创作《馕房》的时候就奠定了自己在中国画坛上的现实主义画家地位,多年来一直没有太大的改变,不管是在阴雨连绵酷热难当的广州还是在沙尘蔽天干旱缺水的北京。不同的是,徐似乎更适应在北方的生活,他的一系列《工棚》、《民工》、《龙年1976》、《核基地》、《2005中国矿工纪实》等杰出作品都是到了北京以后才问世的。作为一个彻底的现实主义画家,徐并不像某些画家那样有意或无意隐瞒自己的创作观点,而是用画笔和文字为自己面对当代社会的观念和立场做直截了当的呼吁和宣言。画如其人,也如其文,徐的作品大气、简单、明白,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早期在南方创作的《酸雨》、《过道》系列,真实地表现了艺术家对当代生活情境的困惑和质问,尽管这些声音还显得犹豫和模糊。但回到北方以后,艺术家的声音开始清晰而且咄咄逼人,尤其是早些年创作的《2005中国矿工纪实》系列,那巨大的矿工头像,脸上的创伤和苦难震撼人心,体现了深层次的人文关怀。创作的达百幅之巨的《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系列,更是艺术家独自面对“文革”这一特定的苦难历史所发出的关于人性和良心的深度追问,这一浩大的艺术工程将不可避免地载入中国美术史和中国的文化史。徐唯辛是中国当代已经为数不多的敢于对人民的苦难大声疾呼的艺术家之一,这需要艺术家的勇气,也需要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徐以艺术家的正直、良心和敏锐,以其犀利的画笔为我们掀开了在看似歌舞升平的盛世面纱下阴冷和残酷的一角,使我们不得不直面这些仍然生活在地狱中的同胞们。徐的作品同时表明:用艺术的视觉图式表现和记录时代,仍然是艺术家不可回避的一个主题。
为众生造像
——文/李凝
“现实主义”是艺术史中的一个流派,常常通过写实的艺术手法来表现社会现实。在近现代中国更迭动荡的百年历史中,无数背负社会责任的艺术家最终都选择了现实主义作为喉舌。这种创作形式不仅仅是艺术家的选择,是受众的选择,更是时代的选择。对于创作个体之一的徐唯辛,整理他的从艺脉络,我们不难看到其中的偶然,同时,也是必然。面对徐唯辛的作品,总能感受到来自艺术创造的现实的力量。从少年时代用粉笔临摹国家领袖肖像,到深入少数民族生活的写生创作,直到2005年开始创作当代众生相系列,从事绘画艺术三十余年来,徐唯辛一直在探索着现实主义道路。特别在近两年来的“当代众生相”系列中,不但继承了学院派现实主义绘画技法的传统,还大胆吸收了现代艺术的形式元素,进而赋予现实主义以当代文化语境下的新内涵,创作出鲜明的当代劳动者形象。 表面上看,徐唯辛不过是在不断转变所刻画的对象,事实上却是一个创作个体的主观选择与当代社会交织影响的结果,是小个体和大时代之间的呼应。艺术家既独立于时代,同时却又因为时代而被成就。每个阶段的创作,徐唯辛都有意识地贴近所选择的对象。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初的十多年时间里,他的作品大多以刻画边疆少数民族生活为主,一大批诸如《集市上的新疆妇女》、《馕房》、《酥油茶馆》等作品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痕迹。而1997年的《酸雨》则可看作徐氏现实主义创作的转折点。徐唯辛毅然抛弃了带有风情意味的题材和纯熟的学院派写实技巧,主动剔除那些有碍传达内在精神的成分,从群体刻画转为个体局部放大的肖像,用粗砺的笔触和单纯的灰色调,直接指向自己更为熟悉的当代题材,沉淀为“彻底的现实主义者”。这一点,也恰恰反映了现实主义绘画在中国所走过的,和未来要走的道路——为众生造像。用真正饱含人文情绪的笔触引领社会公众的目光。此次“劳动者之歌——徐唯辛油画展”也正是秉承着关怀众生的人文理念而策划的。在策展过程中,徐唯辛对于时代、社会的关注度尤使我印象深刻,相信这也是他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的动力。他作为平凡人的生活和艺术经历本身就是财富,虽然将近天命之年,却还以始终贯穿着的热情和理想来看待世界,甘心背负上无形的责任。同时,徐唯辛也不是一个唯美的人。他的作品理性、刚硬、正面,直指社会高速、不平衡发展背后的严峻问题,完全避免了文艺抒情的调子。在主人公们漆黑、粗糙、劳累,甚至伤痛的脸孔后面都是有尊严的灵魂。观众所产生的心灵震撼是对于人格平等的同胞的同情,而非贵族阶层对底层的俯视。选择这个展览作为“五一”献礼,对于美术馆来说也有着深层的意义。我们希望能够借助艺术家、艺术作品来促成现实主义者们的社会理想,排解人们对当代艺术的种种误解。当代艺术并不是材料、技术的简单叠加,也不是哗众取宠的概念,更不是轻贱现实、“玩艺术”人群家里的时髦摆设。当代艺术的使命和源泉应该是关注时代,为当代的每个人传达他们正经历着的一切。当观众面对这些巨大的肖像,做目光之间的交流时,根本不需要多余的辅助语言。此时,语言和这种单纯的视觉力量相比,实在太无力。去徐唯辛的画室拜访,看到他的一些新作品,也发现了些新的转变。他正逐步调整自己的目光,在我们的时代中搜寻和放大更多曾经被忽视、遗忘的细节。相信“为众生造像”将会是他一生的工作。谨以此展作为献给当代劳动者们的一份礼物——这些永远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流和先锋们。
2007年3月于上海美术馆
媒体专访
2012年12月14日,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执行院长徐唯辛接受了中国艺术网的专访,当谈到对于在哈佛举办了《中国形象——流通中的肖像》展有什么看法时。徐院长说:“消费文化”的现象不是个噱头。“我很同情80后这帮孩子们,他们生活在一个残酷的年代,从摸到画笔的一刻就知道画画可以卖钱,而且可以赚大钱。这在我们那个年代是不可能的,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资讯贫乏的年代,但是我很庆幸,当年的我们都是真正纯粹地谈创作。”艺术是激情盎然的,但也是残酷无情的,面对内心深处的良知,我们的艺术道路还任重道远。
出版图书
参考资料
徐唯辛油画欣赏.开放油画网.2013-05-12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3 16:50
目录
概述
人物履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