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东(Xiangdong Xu),1961年12月20日出生,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中国内地男演员、动作指导,北京体育学院武术系学士学位,法国巴黎第7大学
博士研究生。
早年经历
初学武术
徐向东从小练习武术是受武侠小说影响,当时还没上小学,看《三国演义》看不懂,就看插图,看插图中人物的装扮,赵云、曹操,一副武装的样,看着很威武,后来看《水浒》就看懂了。受一百单八将英雄事迹的影响,也受《七侠五义》《岳飞传》影响,这些作品就深深熔印在徐向东少年时代的脑海中。看了武侠小说后就有一种向往,徐向东凌晨4点就到树林里去,看看有没有高手在那练功,他当时还不敢去,就拉着上初中的哥哥陪他去,后来发现真有人在练形意拳,当时找到一个练习山西车毅斋形意拳的老先生,叫李福元,是张家口市业余体校的会计,徐向东就跟他练。但徐向东当时小,李福元就让他先练力。李福元说他不怕打,让徐向东照着他肚子随便踢打。李福元压腿可以够到下巴,徐向东觉得很神气,所以每天压腿、打拳不停,每天朝李福元肚子上打一百拳。徐向东当时力气小,但李福元的学生打靶子,回声很大。李福元告诉徐向东打拳要有力,要有对象,有力点,不能松。徐向东后来跟李福元学习初级拳,李福元告诉徐向东长大学传统,武术讲究整体,不管是形意、长拳,要手脚齐到,劲力完整,身体零件要合成一体,出拳才有力, 所以李福元让徐向东打他肚子,不是放松的冲拳,要蹬腿、转腰、拧胯、催肩,一气呵成。
参加比赛
1974年,徐向东参加第一届全国武术比赛,他不懂什么比赛,就是抱着学习态度,多看多学,所以没有成绩。徐向东通过全国比赛, 学到了很多套路,于海的螳螂、白文祥的翻子拳、 彭贵州的九节鞭等。1978年,中国香港凤凰公司导演鲍方在河北承德拍摄电影《密杀令》,徐向东被派去做武打演员,在片中饰演明朝锦衣卫。1979年,全运会武术比赛,徐向东参加了枪术、鹰爪和规定拳的比赛,他获得了规定拳第三名。1979年11月至12月,徐向东随中国武术技巧团访问斐济、西萨摩亚、瑙鲁,共表演19场。同年,徐向东去南太平洋出访,回国时在香港伊丽莎白体育馆表演,徐小明、刘家良他们都在现场观看。河北、湖南、广东等几个队组成表演团,演出效果很轰动,但徐向东自己不知道。
1980年10月,在昆明举行的全国武术表演赛上,代表河北队出场的徐向东以9.15分获得枪术的第一名,与李彦龙、王印宝一起获得对练的第一名。同年,在全国武术比赛中,徐向东获得枪术、对练第1名,鹰爪拳第3名,自选长拳第4名;在1982年全国武术比赛中,他获枪术、剑术冠军,对练第3名和鹰爪拳、自选长拳第4名。
演艺经历
一炮走红
1983年,福建电影厂的达奇到处找徐向东,说徐小明准备导演一部电影叫《木棉袈裟》,要找他做男主角,他才得知,1979年表演时,他们都用录像机录下来了,后来他和嘉明公司合拍列名单时候,点名要徐向东。同年,徐向东担任主角的电影《木棉袈裟》上映,该片风靡全国,徐向东一炮走红。在拍摄《木棉袈裟》后,徐向东可以做电影明星,影迷很多,片约不断,但他全部谢绝了。那时候他就想上学。当时有个美国武馆想请他坐镇,他说不行,要上学。他们说上完学不是还得当教练吗,徐向东说现在当教练他不愿意。徐向东特别渴望坐在教室里,跟同学一起听老师讲课。
熄影考学
《木棉袈裟》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徐小明导演主张徐向东继续拍电影,他却婉言谢绝了。徐向东当时要投身武术改革事业,他觉得他是个武术人,他要对武术有责任。他从业余队到专业训练,从拿冠军到保冠军, 从实践到体院学习,这个过程他感觉技术在不断变化,在变化中走偏了,然后他又练习散打,挑战河北民间武术高手。他觉得不能光练,要打练结合,当时徐向东脑子里整天都在想这个。每年回家,李福元会教他一些传统武术。这个过程中,徐向东对武术的理解不断困惑和反思。徐小明了解这些后,跟他说去追求武术理想吧。
1984年,在全国武术比赛中,徐向东获其他拳术(鹰爪拳)第3名。1985年5月,他被授予中国第一批最高等级的武术运动员——“武英”称号。同月,在银川举行的全国武术比赛中,徐向东分别以54.91分获得个人全能第三名,以9.2分获得长拳的第三名,以9.16分获得剑术第三名,以9.23分获得枪术的第二名,以9.26分获得传统拳三类第三名。1986年,在全国武术比赛中,获其他拳术二类亚军,剑术第3名;1987年全国武术比赛获枪术和其他拳术三类第3名。
1988年,徐向东取得北体大武术系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正值北京亚运会前夕,他被吴彬选中赴中国香港教中国台北队新套路。北京亚运会期间,徐向东担任裁判。1994年,徐向东和袁和平合作拍摄了影片《咏春》,后又拍摄了《西楚霸王》。1997年至1998年,徐向东在文莱达鲁萨兰国教文莱的国王和亲王学习中国武术,后来在毛里求斯上武术课。1998年,参演的电视剧《太极宗师》首播。
回归影视
徐向东从毛里求斯回国时,途经中国香港,拜访张鑫炎时听说徐克要拍《七剑》,在武打上要有突破,要找他给些武术方面的建议。后来徐克到北京同他聊了很多。《七剑》开始是拍摄电视剧的,后来突然决定也拍电影,电视、电影是在同一地点套拍的。在电视剧《七剑下天山》中,徐向东饰演了反一号。
2002年,徐向东在
徐克电视剧《
七剑下天山》中饰演反一号并担任武术指导工作,宣告正式回归影视圈,后来又凭借电影《
墨攻》,重返大银幕。2005年,徐向东在《侠骨丹心》中饰演陈天宇。2006年,参演电视剧《金戈梨园》。2007年,徐向东在《浣花洗剑录》中饰演王巅。2008年,参演讲述奥运武术题材的电影《夺标》。
2008年9月,徐向东参演电视剧《
浣花洗剑录》,在剧中饰王巅。2009年,出演由
鞠觉亮执导的历史题材电视剧《水浒传》,在剧中饰演史文恭。2011年,在李仁港的电影《鸿门宴》中饰演项伯。同年,在电视剧《建元风云》中饰演霍赤。2012年,在电视剧《叶问》中饰演蒋盛;同年,在电影《险道神郁保四》中担任主演。2014年,在上映电影《响尾伏魔棒 》中担任主演。2015年,参演的电影《情剑》上映。2019年,参演的电影《武动天地》上映,在片饰演天佑的父亲。
2021年3月,徐向东参演电视剧《
大宋宫词》。2022年9月21日,徐向东出演的电影《一代宗师孙禄堂》启动。同年,主演的电影《青春是首歌 》上映。2023年1月4日,参演的《天龙八部之乔峰传》发布“英雄”版预告,影片预计2023年上线视频平台。2023年1月11日,参演的电影《天龙八部之乔峰传》发布“快意恩仇”版预告,定档大年三十(1月21日)上线;11月6日,参演电视剧《乐游原》播出。
2024年12月,徐向东参演的恐怖惊悚电影《凶咒之诡戏》开机。12月20日,徐向东参加在渭南市举办的陕西省第二届武林功夫大会。12月29日,参加的武术赛事真人秀《中国武术王中王》播出。
个人生活
徐向东的父亲是秀才,爷爷是教私塾的先生,受他们的影响,徐向东也喜欢读书。
代表作品
参演电视剧
参演电影
主要作品参考资料
综艺节目
获奖记录
人物观点
协调武术与电影
徐向东表示,关于武术与电影,他是先武术再电影,再电影又武术。2004年以后,他把拍戏纳入他的主要活动,他觉得他的业余活动是武术,主要活动是电影。在武术上,从1997至1998年,徐向东在文莱达鲁萨兰国教文莱的国王和亲王学习中国武术,后来在毛里求斯上武术课,他觉得他的教学生涯到了顶峰,他最大的学生是个国王,他给他们讲武术的时候,他也在思考,武术绝不仅仅在竞技场上,得一个金牌,武术更多的是一个文化的概念。 武术文化的范畴大于武术体育的范畴,武术文化属性的重要性也大于武术的体育属性,武术电影就是一种武术文化。另外,从表演上说,他又踏入一个新的领域,这个领域和武学有很多关系,他通过“武”来纳入表演,把武术和表演融在一起,相互理解,相互促进,这两方面发觉有内在联系,有相通之处。
对武术的理解
徐向东认为武术是中国人终生学习形式,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身体体现,这种运动不光是身体运动,背后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内涵,比如阴阳观念、整体观念、天人合一思想,这在武术中都有体现。整体观念讲,绝不是打一拳就是一拳,它讲究内外三合,讲究整体观念,具体到人的思想上就是天人合一,春夏秋冬是大自然的规律,人也要遵循大自然的状态,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的行为也要符合大自然规律,人的活动规律与自然规律,人一天也有四季,早上是春,中午是夏、下午是秋、晚上是冬,武术招数也有前有后、有明有暗,这就把武术内涵提高了,西方人强调“动”,中国人强调“运”,“动”之前要“运”,有孕育,有筹划的意思,运是因,动是果,武术里到处含着运动、阴阳、明暗, 这就是中国人思维方式,效仿大自然。
关于动作设计
徐向东表示动作设计就是建大楼。设计一幢新“楼”,需要对故事的理解,对历史的理解,对武术技术的理解,对镜头的理解,包括对剪接、光、画面、想象力、空间、蒙太奇等这些艺术元素的感受和素养。有了这些基础,才能谈到具体内容的合理性问题。合理性有了,就要看这幢楼的柱子、水管、空调等设计的具体环节,包括人员应用的合理性问题。要拍武戏,找个文戏演员就没法拍,这是原材料的合理性问题,选材选对了,就成功了一半。武戏部分导演只能给一个要求,如果没有要求就乱了,就没水准了。导演有了要求后,就看武术指导是否可以达到甚至超过导演的要求,这是他的能力。有很多戏导演没有要求,武术指导给补充了;也有导演提出要求,武术指导达不到。导演的要求是大前提,武术指导自己也有小前提:他的基础有多扎实,他对表达内容有多少了解。也许他不会,但他可以设计出来。他不是个制造者,他应该是个设计者。比如建造高楼,这楼是干什么用的,是住房、写字楼还是大剧院,这个要求是导演定的。定完后谁来设计?如果设计国家大剧院,既要懂得西方文化,也要懂得中国文化,设计出来才既有中国特色又有西方风格。
关于动作设计的前提问题,徐向东认为前提之一是什么故事的“打”。动作设计是中间环节,它既不是开端也不是结果,开端应该是故事,结果是演员的表达。首先,作为“动作设计”,不能不管故事,上来就打。故事告诉观众两人或两派由什么到什么,发展什么,结果怎样。“打”是矛盾发展到高潮时的自发行为。“打”的形式也很重要,是两个人比武、练功,还是因发生口角而动手,都不一样。前提之二是什么时代题材的“打”。还有就是什么朝代的打,是今天的打,还是20世纪50年代的打,或是清朝的打,都要进行有针对性地设计。应该说,动作设计就像是编剧和导演的工作,他要表达的是什么时间产生了什么不同的打法和技术。艺术来源于现实,高于现实。所以,也不一定完全依据技术历史,要看是什么类型的片。如果是部正片、武术片,纪录片性质的就必须依据武术技术历史,其他类型的则是可以灵活一些处理。如果了解技术发展史,就很容易贴近它。如果完全按照技术史的特征设计,就不完全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那样就规定死了,因为条条框框太多了。前提之三是什么人“打”。 警察有警察的打,小偷有小偷的打,木匠有木匠的打,一种人一种打法,不能干篇一律。演戏也不能将所有人演成一个人,演员塑造人物要一人一个样。无论怎么打,都是通过镜头来表达对武术的理解,这就涉及武打设计对武术基础的理解。有什么基础就有什么结果。这个基础不光是对电影的认识,还有对武术的认识、对演员能力的认识,有若干基础搁在那儿。
影片的动作设计还要根据故事的空间设计打斗,比如故事发展到河边,就要在河边打。同时也可以创造,比如要设计一条船、一棵树,因为戏里要用到它。当然,这都要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设计。武打设计不是上来就“套招”。如果是那样简单的事情,它就不会成为学问了。它有很多实践性的学问,也有很多创造性的东西。这些东西都会了还不够,没有的动作还必须设计出来、创造出来。所以它是艺术,是Creation,是个空间想象。要有创新意识,创造出新的、好的东西,在前人设计的基础上启发后人开拓更大空间。这种工作不容易,既要有脑力劳动的知识,也要有体力劳动的技能,当然是一门有系统的学问,而且是动作电影制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工作。
轶事趣闻
将错就错
1979年,徐向东参加全运会武术比赛,在鹰爪拳比赛中,有一个“雁落沙滩”的动作,腾空飞腿加落地坐盘,徐向东当时太兴奋,外摆莲太高,坐盘没坐住,就直接摔地上, 他将错就错,来了个侧摔,他镇定的表现很多人没看出来,观众也鼓掌,临场发挥把动作改成“外摆莲接侧摔”了,那时候套路赛场上还没有侧摔,不是劈叉就是坐盘,徐向东误打误撞,来了个侧摔。当时他觉得已经失误了,就索性放开了,结果引起了全国武术界对徐向东鹰爪拳的极大关注和争议,后来赛场上就开始有了旋风脚接侧摔,开始普及。
喜欢读书
徐向东在运动队,除了训练外,他还学习英文,自学考大学的课本。拍《木棉袈裟》时候,于荣光就老说他一回房间就捧着书看。在拍《木棉袈裟》过程中,徐向东感觉耽误时间, 整天在现场耗时间,不出活,一天就拍几个镜头,从福州、内蒙到河南、武当山,从冬天拍到夏天,大概半年的时间,可他觉得像拍了一年,有这个时间可以好多个高考补习班。在在片场一有空就跑去看书了。那时他也没看剧本,导演也很忙,所以在一起讨论剧本的时间很少。虽然当时他身为男一号,却不知道男一号的重要,就和于荣光互相交流,他教于荣光武术,于荣光教他京剧,他跟于荣光学唱京剧《林冲夜奔》:望家乡、去路遥,很能表现他当时的心情。
两个伯乐
徐向东大学毕业后,正值北京亚运会前夕,武术首次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国家急需武术人才。加盟中国武术研究院吴彬深知徐向东的功夫了得,便亲自运作,将他招到自己负责的教学部。北京亚运会武术比赛统一规则,统一套路,采用中国台北队没有练过的国际套路,于是中国奥委会派以吴彬为组长的教练组赴港教台北队新套路,为期两个月。彬深对徐向东很器重,他选了两位教练随行,其中一位就是徐向东,负责教长拳、刀、枪、剑、棍。
起初,中国台北队有位练传统武术的教练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瞧不起派来的教练,对国际套路指手划脚,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期间,中国香港武术界为德高望重的老拳师陆智夫拜寿,当场各路精英纷纷登台献技,徐向东的鹰爪拳,一招一式,味道十足,回味无穷,震惊了几百名武林人士,这位台湾教练也被震住了,从此对派来的教练刮目相看,结业时特意为吴彬一行举办了送师宴。北京亚运会期间,徐向东跟吴彬一起担任裁判,逐渐由一名武术运动员向武术运动的管理员转换。徐向东在国外学习、援外的日子里,每逢遇到难题,总是来电向吴彬请教,所以徐向东逢人便说,在学武的路上,他有两位老师,一位是翟金生教练,另一位是吴彬老师。
徐向东经常请吴彬给他找老师,学新东西,每当学拳有感悟,总是向吴彬汇报,听从老师的点评。比如,他想学推手,吴彬为他引荐京城吴式太极、推手名家马长勋。徐向东虽然有名了,可是只要吴彬有事儿,从不推诿,召之即来。
徐向东从影后,他本有辞职的念头,掌管武术协会的李杰竭力挽留他,并给予他宽松的“政策”,使他既保留了对武术的挚爱,又能发挥演武打影视片的特长。在李杰主管武术协会期间,徐向东到海外留学深造、援外,广交朋友,开阔眼界,这对于他的成长极为重要。在外人眼里,摆在他面前的机会很多:包括在国外发展、到影视圈打拼,但徐向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到中国武协,他说:“那个时候想做什么就做了,从不后悔,因为自幼习武,对武术有深厚的情怀。”李杰曾个人举办过《武颂》晚会,破天荒地表彰为武术运动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其中包括对武术影视片的“有功之臣”颁奖,徐向东荣获了贡献奖。2016年,在宁波内家拳年会上,徐向东见到李杰后上前和他亲密拥抱。
拍戏体会
在《七剑下天山》,徐向东在戏中扮演反一号,并兼任武术指导,他表示在拍摄该片时已经全身心进入电影界了,开始真正感受到拍戏的乐趣,之前是被动的,当时是主动的。而乐趣在于跟徐克相识,他谈论中国的剑与外国的剑的区别,中国的剑法和外国剑法的区别,《七剑下天山》中七个拿剑的人与剑的性格吻合。人物概念对徐向东来说是个新的概念,剑对他来说是个熟悉概念,在演戏的时候,剑也是人物,这是他以前没想到的。不光手中的兵器和拳法,还有个人的精神和内涵,所以他觉得不光是打,而且是这个人的性格、技能、精神的综合体现。没有一个过去的经历,又如何表现现在的打斗,他为什么要练武,为什么要打,这就是内涵。
徐向东表示电影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所以在理解电影后,就可以更好诠释。1983年,徐向东与徐小明合拍《木棉袈裟》,时隔二十多年后,他与徐小明导演再次合拍《夺标》。所以徐小明打电话给他说拍《夺标》,徐向东没有二话,即刻接受;也有一个报恩的思想,所以拍摄《夺标》过程中,他很珍惜,他还把这种报恩思想传递给了于荣光。二十五年来,他和徐导联系不多,但很珍惜这份情谊。他觉得无论做什么,只要自己高兴,是愿意干的事情,就好。他可能走武术文化这条路,走一辈子。
人物评价
徐向东,从武术冠军到影片男一号慧能和尚的角色转变,看似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但电影本身对动作场面的高标准严要求,依然让这位久经摔打的青年人胆战心惊。(中国中央电视台 评)
徐向东当年是河北武术队的主力队员,他的鹰爪拳功夫独树一帜,拳脚刀枪无一不精,是与赵长军、李志洲、王建军、熊长贵齐名的优秀运动员。他在影片中的形象憨厚朴实,表演激情四溢,武艺精彩漂亮。(1905电影网 评)
徐向东则发挥自己腾跃轻巧的特长,着重表现府的飞腾展扑形象,形成了自己势猛轻腾的独特风格。(《武术知识问答》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