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凤翔
西藏农牧学院高原生态研究所创始人、首任所长、生态学教授
徐凤翔(1931年-2024年12月18日),江苏丹阳人。中国共产党党员、西藏农牧学院高原生态研究所创始人、首任所长、生态学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三八红旗手”。
人物生平
1955年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并留校任教。
1978年-1980年援藏。
1981年-1984年每年进藏考察。
1985年调藏工作。
1995年退休后在北京建立灵山生态研究所和北京灵山西藏博物园。
2003年获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地球奖”。
2024年12月18日11时50分,徐凤翔教授在南京不幸逝世,享年93岁。
主要成就
徐凤翔40多年来为探索、揭示生态环境与森林资源的内蕴,考察了我国65个主要林区,其中西藏的主要林区20处,区内考察行程13万多公里,取得了大量珍贵的数据、标本和图像资料,在不少方面填补了高原生态研究的空白。
所获荣誉
2023年,被授予2022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曾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四届“地球奖”、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60位感动西藏人物等多项荣誉称号。
出版图书
个人专著
《中国西藏山川植被》
《西藏高原森林生态研究》,该书荣获1995年中国图书奖。
《西藏高原森林生态景观》
《灵山野花》
《中国西藏山川植被》
《绿野行踪》等。
这些著作和奖杯闪烁着徐凤翔教授智慧的光芒,记录着她为高原生态保护奋斗的足迹。
小木屋
20世纪80年代,著名作家黄宗英的报告文学《小木屋》风靡全国,书中女主人公徐凤翔扎根西藏林海、拓荒高原生态研究的事迹,曾感动了亿万读者。岁月如梭,当年的“森林女神”,如今已年近八旬。  一世绿色情,两座“小木屋”,四度“青春焕发”,跋山涉水大半个中国,风餐露宿寻常事,孤苦艰险不言愁。回顾大半生的风风雨雨,徐凤翔笑言:“人生境遇如此,不亦乐乎!”
“让黄河流碧水,教赤地变青山……”50多年前,我国第一任林业部部长梁希先生的优美诗文,改变了徐凤翔的人生轨迹。原本偏爱文学的她以身许绿,报考南京林学院(南京林业大学前身),毕业后留校执教,把青春献给了莘莘学子。
年近半百之时,她辞别家人,背起行囊,毅然攀上被许多人视为畏途的雪域高原。在人迹罕至的高山林海,徐凤翔孤身一人,一待就是18年,上攀珠峰大本营,下临墨脱幽谷,西达阿里、羌塘,东越横断山脉、并流“三江”,克服千难万险,建造了第一座“小木屋”―――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成为这一领域的拓荒者,被同行誉为“梅开二度,香自苦寒”。
1995年,从雪域高原走下来的徐凤翔已是年过花甲。她放弃天伦之乐,独自一人,上了北京的“珠峰”―――灵山,创建了第二座“小木屋”―――北京灵山生态研究所。这座“小木屋”集生态科研、环保教育、西藏“窗口”于一体,徐凤翔在进行野地引种实验和研究京西生态屏障建设之余,当起了全国年龄最大的“导游小姐”,向前来参观的少年儿童宣讲生态常识、西藏风情。这座独具特色的“小木屋”,被海内外人士誉为真正的生态科教基地、汉藏团结的绿色纽带,徐凤翔因此在2003年荣获国家环保大奖―――“地球奖”。
21世纪的钟声敲响之时,步入“古稀”之年的徐凤翔又开始了事业上的“第四度青春”―――进行“中国高原生态对比考察”。5年来,她先后重访西南边陲山林,再攀西藏峡谷险峰,奔波于天山大漠,探绿于黄河源头,访沙于内蒙古阿拉善。2005年春,她集考察之成果,在北京三联书店举行了中国高原生态展,以生动的图片和精妙的文字展示四大高原的生态危情,获得了各界的广泛好评。
在实地考察的同时,徐凤翔还笔耕不辍,先后撰写了《西藏高原森林生态研究》、《西藏野生花卉》等专著和论文。同时,还制作了多部电教片:“西藏生态行”、“新疆生态行”等。
“人生如串梦。”徐凤翔在她的新著《走进高原》中坦言:我自嘲是个梦想家,只有孜孜不倦地寻梦、圆梦,才能使人生充实,事业有成。“每个圆梦的经过……实际上苦多甜少、苦长甜短。似乎只有经历长长的、多样的苦难历程,最后才能基本上圆梦,获得一丝慰藉与甘甜。”
时光荏苒,徐凤翔已是白发满头,却依旧情怀激越、壮心不已。如今,她又开始了新的“圆梦”―――潜心环保科普教育,以警醒世人:善待负重之大地,留存薄产于子孙。
“我国从事生态环保的人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环保的呼声与力量不是强了,而是弱了。我当在环保教育的道路上深入前行,这是事业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决策的需要。”说到此,她一脸凝重。
一息尚存,不落征帆。这就是“森林女神”徐凤翔。
参考资料
徐凤翔.中国西藏新闻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6 14:28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主要成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