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越浦,又名潭子港、彭公浦。位于上海市
静安区、
普陀区境,长江支流
黄浦江支流
吴淞江的支流。元代曾在浦旁今彭浦自然镇建彭王庙,祀奉西汉刘邦灭楚大将
彭越,以镇潮神,故名彭越浦或彭公浦,简称彭浦。
干流概况
河道走向
彭越浦,位于上海市
静安区、
普陀区两区境,北段在静安区,南段河口段在普陀区。北起
走马塘,南经彭浦镇,至潭子湾入
吴淞江。长7公里(一说8.6公里,一说7.4公里,一说7.745公里)。
静安区境内,经彭浦桥,过中山北路后蜿蜒北流,经彭浦镇,迄走马塘与东高泾相接,铁路桥与彭浦桥间一段长0.62公里,是静安区境与普陀区界河。在彭浦桥以北长6.1公里。
普陀区境内,彭越浦北起彭浦新桥,南至吴淞江,境内长度1.3公里,河面宽15~25米,河底宽3~6米,航道等级8级,载重吨位10~20吨。
河道变迁
彭越浦元大德元年(1297年)前形成。历史上,东茭泾并不是和彭越浦相接,而是和赵浦(夏长浦)相接,位置也在今河道的西面。图为1921年《宝山县水利图》当年东茭泾在彭越浦的西面,在走马塘和赵浦(夏长浦)相接。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在大场筑飞机场,填没了机场内河段,所以至1948年,东茭泾南段只有很短的一段。1950年,政府曾经对东茭泾水道实施普查。1951年,上海市工务局以工代赈疏浚东茭泾(当时也叫彭越浦)。1975~1976年,宝山县疏浚东茭泾时,裁弯取直,中段河线东移,直通彭越浦,形成现在河道,河面宽27~29米,河底宽8~18米。
水文特征
彭越浦,河底标高:吴淞江至彭浦桥段为+0.5米,彭浦桥至走马塘段为+1.0米。水深:枯水1.5~2.0米,高水2.5~3米上下。水流一般平稳,海潮涨落时,流速加大。常水位2.5米。
主要支流
现存河道
东茭泾,又称
东高泾,位于宝山、静安两区境内。北起蕰藻浜,经康家宅,南入走马塘接彭越浦。又称东高泾。民国《宝山县志》卷二云:“东茭泾南起大场走马塘,北经 浦转东折北,出蕰藻浜。”长约5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9米,可通行20吨级船舶。
走马塘,位于嘉定、虹口、宝山区境内。西起封浜,往东北流经南翔镇、大场镇,至江湾镇淞沪铁路接小吉浦。长约20.8公里,底宽6米,河底高程0米。原走马塘至江湾镇以东分南北两支;南支经虬江至沈家行市入黄浦江,北支接袁长河、钱家浜入黄浦江。现小吉浦以东至复旦大学西北角一段已填没。相传南宋时抗金名将韩世忠曾驻军江湾、大场,走马往来于此,故名。又说因走马塘为吴越王钱镠所凿,故曾称钱溪、钱家浜。可通航10~15吨级船舶。除市区河段水质受到污染以外,其余河段均有灌溉之利,受益农田约1100公顷。
夏长浦,位于普陀区东北部,宝山区南端及闸北区西北部。该河道在《宝山县续志》、《真如志》及港务局业务报告中,均列为赵浦北段(参见该条目释文)。在1930年代中期舆图中,始见夏长浦名称及流向:北起走马塘,向南流经盛家角、奚家宅、侯家宅、鲍家桥、王家宅、念八图宅、陈家头,在陈家头村北与赵浦相接,通虬江。沿河有众多支河横浜,与彭越浦、大场浦相连。建国后的各测绘图中,均标明赵浦北段为夏长浦。50年代初,内河水道普查,称该河为走马塘支河。南端从甘泉新村以北的志丹路起,北端在天荣桥注入走马塘。河长4.1公里,宽12米。1970年改善本市西区污水排泄工程,辟筑自市区通往宝山县盛桥江岸的大型污水管线时,填没该河连接走马塘约1公里的北段。今该河实长约3公里,在本区境内长0.85公里,宽10~18米,水深各段不等,均在1公尺以下。河上有鲍家桥、旧铁路基桥及其他小型桥梁共5座。由于该河北段被填没,排水不畅,影响排涝。1980年前后,利用该河北段部分故河道,开挖东西两条支河,东支河通彭越浦,西支河经姜家桥西流折北注入走马塘,以发挥排涝作用。河两岸多为菜地农田。
彭江河,原名庙泾,又名蚂蚁浜,位于静安区境中部。南起彭浦镇西北口处彭越浦,向北稍偏东方向流,穿越华通开关厂,迄于灵石路,长约1073米,宽8~15米,距离南端河口70米处有一座拦河泵闸。河道仅起排涝作用。
七千浜,又名七千泾,东起彭越浦白遗桥南侧,西迄夏长浦,河长800米。
观音堂浜,东起彭越浦,迄于灵石路,长1100米。
赵陈浜,东起共和新路陆家宅,向西南流入彭越浦,1100米。
侯家浜,东起彭越浦(灵石路2号桥北约340米处),西迄大侯家宅西头,长970米。
奚家浜,西起夏长浦,东迄距彭越浦约80米处,长910米。
曹泾港,西起彭越浦(白遗桥北75米处),迄于上海冶金矿山机械厂南端外(东距共和新路约340米),长1300米。
管港,又名管家浜,西起彭越浦(陈家木桥南约150米处),屈曲向东北偏北方向流,穿过灵石路,迄于大徐家阁之北,长1500米。
历史河道
象仪港,东起虹口区俞泾浦,在象仪巷西头接童家浜,通彭越浦北宝兴路、洛川东路、上海玻璃厂、延长路、姚家湾、浦江轴承厂、长浜,长1700米,静安区内长1400米,1958~1983筑共和新路、建上海玻璃厂、筑平型关路、建延长新村填没。
赵家浜,西起彭越浦,在今止园路西,与朱家浜相通,经中山北路五号桥、地梨港路、普善路、平民新村苏家巷、芷江西路、第四纺织机械厂北墙外、谈家湾、育群中学南、越共和新路、铁路子弟中学、赵家宅、和田路、止园新村,长2100米,1958筑路、建房填没。
童家浜,西起彭越浦老沪太路桥,南向东穿过风华中学北墙外,接象仪港,经上海家具厂、老沪太路、童家宅、市机械施工公司、风华中学北墙外,长860米,1958~1986建厂、建房填没。
柳营河,又称长泾浜、沉金港、倪家浜,东起虹口区俞泾浦,西迄彭越浦,沿柳营路,长2100米,静安区内长1800米,1993因建合流污水治理二程填没。
治理开发
河道治理
在明末崇祯六年(1633年)和清代曾疏浚过4次。民国时期疏浚3次。解放后,1950年市工务局组织失业工人以工代赈,疏浚自苏州河至走马塘段。1951年再疏浚走马塘至蕴藻浜段,1958年市政工程局测量彭浦镇至走马塘一段长3.2公里,确认该段有碍航行。同年1月,北郊区发动农民进行疏浚。1970年春疏浚走马塘时,带浚彭越浦至灵石路桥一段,长2.5公里。1975年冬到1976年春,县疏浚东高泾、彭越浦,从蕴藻浜向南到彭浦镇北正和桥止,长7.8公里。底宽56米(出口段为8米),底高0米,边坡1:2,挖±61.5万立方米,配建公路桥2座、拖拉机桥10座、人行桥12座,国家投资74.5万元。
河道建筑
彭越浦泵闸,位于普陀区潘家湾彭越浦与苏州河交汇处,距苏州河约40米,于1999年4月建设,2000年10月投入运行,是苏州河综合调水子项目。泵闸的节制闸孔口净宽8米,选用4台立式轴流泵,总设计流量为10立方米/秒,通过X形流道实现双向引排。工程占地面积约6亩,总投资8053万元。彭越浦泵闸属II等水利工程,由一座单孔节制闸和一座双向泵站组成,采用泵闸泵对称布置形式;节制闸采用直升平面钢闸门,闸门净宽8米,闸底坎高程0.50米,闸门顶高程5.5米,采用卷扬式启闭机(型号QPQ-2*16T);泵站安装有4台900ZLB-125型直立式轴流泵,单泵流量2.5立方米/秒,通过X形流道实现双向引排水,泵组在水位1.9米以上可以启动;电机电压为380伏,功率为155千瓦;节制闸及泵组均采用计算机集中控制;电源采用两路互为备用的10千伏线路供电;绿化面积约880平方米。泵闸在防汛排涝、综合调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航道航运
彭越浦,枯水期航道水深1.0~1.5米,通行10~20吨级小船。到1990年代,仍是宝山区蕴藻浜与苏州河间船只航行最频繁的南北向河道于2010年代限航。
文化传说
彭越浦一带,原来海潮常同猛兽一般,来势汹汹肆虐,而被称为“霸王潮”。人们认为:只有王者才能制服水患,保佑平安。就以西汉时梁王彭越之名,定为浦名,称之为彭越浦。并于元大德三年(1299年)在彭越浦东岸建彭王庙,塑梁王彭越坐像,以镇水妖,供人叩拜求福,保佑平安,彭越浦和彭浦地名由此而来。
至明朝彭越浦沿岸已有农民集居。清道光十二年(1838年)建镇,名彭王庙镇,俗称“庙头”,后改名
彭浦镇,清末成为宝山四大镇之一,南北不到半里,却有商铺十五六家,人口1000人。1927年划入上海市区,1932年“一二八”庙宇被毁,镇貌败落。上海解放后,逐渐复苏,庙宇残存的大殿,改建成彭浦小学。改革开放以来旧貌换新颜,
彭浦镇周边市政风光,建有“歌林春天”等大批商品房,大型牛奶制品公司等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