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1832-1883)字子衡,清广东
吴川人,行伍出身,历官至大鹏协副将,碣石、阳江、琼州镇
总兵。广东最早引进使用外国轮船和自造轮船的参与者之一,广东近代海防(军)发展的奠基者及先行者之一,清代一品
武官,为家乡治水患、救助灾民,建立书院培育英才,建立圩市繁荣地方经济。
船工生涯
1832年(
道光十二年),彭玉在
吴川市振文上彭村出生,彭家住的是土坯茅屋,非常贫困。八岁那年,彭玉父亲病死在茅屋里,从此彭玉便开始做童工,帮大户人家搓麻绳和到河边捕鱼捞虾,还为家里干农活。在众多的穷孩子中,彭玉不仅学会了游泳、潜水,而且游水速度最快,水性最好。15岁,经亲戚介绍,彭玉到盐场挑盐,一担数百斤,挑到海边的大船上,每次来回几十里路。
19岁时,有位船主看到彭玉力气大,让他上大船做船工,往来于越南、海南、北海等地运输货物。虽然船主在工钱上刻薄,但是彭玉从不计较,只要船主高兴,给多少都行,毕竟做船工比挑盐所赚的钱多。他包揽了船上所有的苦、脏、累活,像树桅杆、升大帆、抛大锚、抱甲板、补大网鱼、装卸大货以及深海里捕捉大鱼、爬桅杆整理大帆等,干得非常利落,肩扛、手提、腰背等重活样样都行。而且,他还学会了驾船、修船,凭经验判断天气变化。做船工当年,他跟船主送货到越南,返回途中遇到了海盗,有几个牛高马大的海盗跳上大船欲抢夺财物,彭玉一一把他们制服。彭玉由此名声大振,船主把他当作自己亲生儿子看待,让他管理手下的船工。
1852年(
咸丰2年),彭玉随船送货到琼南思博,途中突遇台风,船沉人没。彭玉在大海中漂流两昼夜后,被越南海域的土匪救起,逃脱后乘坐过往商船回国。
投军从戎
晚清时期,匪患严重。心系国家和人民的彭玉于1853年(
咸丰三年)毅然投军,加入围剿匪军的黄岩镇总兵黄彬带领的水师。有一次,几个水兵抬着一块又厚又长的甲板,非常吃力,抬一阵放下一阵,而彭玉自己一人用双手将这块甲板抱起来很快地搭到船上,让将领们上船。黄彬看见后,对彭玉另眼相看,不久便让他当上哨长,负责指挥两艘舢板,浆、柁、篙、炮手均由他指挥。
在随后的征战中,由于彭玉战功显著,深受黄彬、
张国梁、
都兴阿等晚清重要将领的器重。彭玉因此官升至千总、扬州守备、参将加副将街,成为清廷得力的从二品水师将领。
与此同时,广东区域一带匪患猖獗,劫匪不仅抢劫商船,甚至连朝廷的水师缉私巡逻船也抢劫,还打家劫舍,欺男霸女。1864年(同治三年)清廷命两广总督瑞麟清剿匪军余部和其他匪帮。瑞麟特调彭玉回师广东负责剿匪。
在1867年琼州海峡剿匪中,彭玉率领水师围捕号称海洋大盗心狠手辣的海盗头目李茂仔。他亲自指挥四路快船分队将匪船堵在琼州海峡最窄处10海里范围,并且不顾炮火危险亲自指挥炮手击沉匪船,其它几艘匪船被截停靠岸,抓获匪帮头目李茂仔等46人。
1882年(光绪八年)12月,彭玉亲自带兵返回高州、电白、水东、梅菉,一举端掉茂名土匪莫毓林老窝,抓获二十四岭土匪头目。彭玉在广东剿匪十多年,肃清了匪患,百姓安居乐业,商船自由航行。
驻守香港
鸦片战争后,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1865年(同治四年)10月,彭玉被封为大鹏协副将,驻守九龙、新界,为清军驻香港海防的最高军事长官,肩负着南海海防要地重任的同时还承担剿匪和执行粤海关与水师联防把守关口巡查缉私的任务。
彭玉组织力量摸清英方防线实力,提升水师装备,密切监视英军动向等,还协助两广总督
瑞麟从香港购置外轮,组织水师学习外轮知识。他除钻研外轮的引进、使用、维修和仿造技术,核算对比引进与仿造的成本和海上实战演习运用的效果,向瑞麟购置外轮提供参考外,还向陈兰彬学习涉外礼节,聘请
伍廷芳教英文,以便自己适应新形势统帅才能的发挥。
彭玉担任广东水师大鹏协副将、广东水师副将衔、广东外海(洋)水师总兵期间,协助两广总督瑞麟、
广东巡抚蒋益浓整顿海防,参与从英法两国购买巡缉轮船7艘,在广州创设广东军装机器局,并协助广东巡抚
张兆栋承办的广东军火局(地点在广州增城)调试水师兵器,当时仿造的蚊子船(一种浅水炮艇)交给彭玉负责的外洋水师使用。
1873年(同治十二年)彭玉任广东外海(洋)水师总兵不久,在琼州海峡举行一次新舰演练,共有20艘新型战船出动,其中有9艘是英法制造的,只见片刻功夫,战船近百门炮把临高角岸的山包炸成平地。这次演练,展示了换洋轮换军火装备后的广东外海(洋)水师具有的战斗实力,体现了广东外海(洋)水师向近代海军的方向发展。彭玉当时是提督衔同一品官位,广东引进海军装备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的,他既是协助者,又是执行者还是使用者。
1875年(光绪元年),彭玉等人向清廷提出加快建立粤洋海军的建议,随后,总理衙门正式提出建立北洋、南洋和粤洋海军。1874年(同治十五年),广东巡抚
张兆栋于广州文明门外聚贤坊创办广州机器场,开始自造和仿造轮船,在船型、炮式的设计上不断征求暗熟水战的彭玉意见。不久,制造的4艘军舰交给广东外海(洋)水师使用。此时彭玉任提督衔广东海(洋)水师总兵兼碣石镇总兵,并协助两广总督刘坤一分管全省海防事务。期间,彭玉加大查缉走私力度,认真检查各大小口,坚持巡海,严格按“钦定税则”办事,对外国商船实施海关会同水师共同监督防范制度,体现了对国家主权完整的高度负责和关税独立。
1879年(光绪五年),朝廷颁旨命彭玉进京议事,后又留在广东管理海防事务,同年8月,被加封琼州镇总兵。因勤于海防军务,长期过度劳累,彭玉积劳成疾,于1883年(光绪九年)病逝,终年51岁。
兴办实业
彭玉虽然当了大官,但是他十分热爱家乡,竭尽全力为家乡排忧解难,深受乡亲爱戴。他一生主要为家乡办了几件实实在在的好事:治理水患、救助灾民、兴办教育、开办圩市。
彭玉的家乡吴川彭屋村,位于鉴江下游岸边,每逢持续暴雨,水位上涨,农田几乎全部被淹没,农作物颗粒无收,村民生活非常艰难。彭玉回乡调查了解到,吴川之所以连年发生水灾,是由于作为鉴江段的奇艳至木绵村长达七八里长的主干河道年久失修,河床淤塞所致。他立即向朝廷呈报整修计划,在争取当地官府出资修整河道江堤无望的情况下,自己出资先把这七八里河段的河床抬高,随后又捐巨款修筑三江堤围,消除了当时家乡严重的水患。为随时救助灾民,彭玉在家乡买地建造“谷仓”,用于积谷备荒。每逢灾年,把谷仓里的谷米捐出部分赈济灾民,其余廉价出售,平抑飞涨的米价。1877年3月,家乡遭遇特大自然灾害,彭玉获悉后立即命令手下用大船从外地运谷米回吴川,平粜赈灾,还免收重灾户的粮钱。
同治年间,彭玉回乡看望母亲,看到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一直没有改变,读书人少、文盲多,便在家乡创建振文书院,成为当地著名的最高学府,当地著名学者李文泰等受聘在书院执教。书院培养出不少秀才、举人进士。为繁荣家乡经济,彭玉捐资开办振文圩,促进了当地农产品的交易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