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加木(1925年5月19日—1980年6月17日),原名彭家睦,男,汉族,
广东省
番禺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生物化学家,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
人物生平
1925年5月19日,彭加木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县。幼年在槎溪乡小学念书,后随经商的父亲到佛山市私立华英中学附小就读。
1938年10月,佛山市被日军侵占,他随校迁到香港新界沙田,继续求学。
1941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华英中学校址变为日军要地,彭加木随着难民队伍,逃到广东大后方韶关,转入仲元中学继续读书。
1943年,在仲元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取了由南京迁往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
1947年,南京
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毕业后,被派到北平大学农学院土壤系当助教,专攻农业化学,矢志专心钻研科学事业。
1948年,彭加木毅然辞去助教职务,报考中央研究院技工,从事生物化学研究。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1950年7月,在上海生化所第一批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3年,彭加木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研究所中第一个入党的研究人员。
1956年,中国科学院组织综合科学考察委员会,分赴边疆各地调查资源,他主动放弃去苏联莫斯科学习核磁共振新技术的机会,积极向组织提出要求,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察。
1957年,身患胸腔纵隔恶性肿瘤,回到上海治疗。
1958年3月,大病初愈后返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先后踏遍云南、福建、甘肃、陕西、广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十多个省区考察,曾15次进疆考察并帮助改建
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后任该院副院长。
1963年,参加上海科学技术工作会议。
1964年3月5日至30日,彭加木第一次到罗布泊外围考察,采集了水和矿物标本,对流入罗布泊的三条河流进行了钾含量的初步研究,认定罗布泊是宝地。同年12月,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出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文革期间,被扣上各种罪名,受到无数次审讯、批斗,家属被株连关进“牛栏”。
1979年11月15日至12月20日,彭加木第二次到罗布泊考察,经国务院批准,中日两国电视台组成《丝绸之路》摄制组,到罗布泊实地拍摄,聘请彭加木为顾问,先期到罗布泊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科学考察。
1979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党委委员,任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
1980年5月,彭加木第三次到罗布泊考察并担任中国罗布泊科学考察队长,带领一支综合考察队进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罗布泊考察,在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揭开了罗布泊的奥秘。
1980年6月5日,经过28天跋涉,实现中国人自己组队第一次穿越罗布泊核心地带,首次穿越了罗布泊湖盆全长450公里。采集了众多的矿物化石,收集了众多的第一手科学考察资料,为中国综合开发罗布泊做了前瞻性的准备。彭加木提出,利用20多天,再次返回罗布泊,开辟一条新的罗布泊穿越之路。
1980年6月17日上午10时,考察队在库木库都克附近扎营。其时,汽油和水所剩无几。为了解决困难,继续东进考察,彭加木独自外出找水走向沙漠深处,不幸失踪。党中央、国务院得知消息后,告知中国科学院领导并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取得联系,累计4次派出十几架飞机、几十辆汽车、几千人拉网式地寻找,面对着黑风暴刮起的沙包、沙梁、沙山,没找到蛛丝马迹。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彭加木生前先后踏遍云南、福建、甘肃、陕西、广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10多个省区,1964年至1980年,曾15次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察并帮助改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后任该院副院长。他冒着生命危险,先后3次进入罗布泊地区,调查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
20世纪60年代,彭加木完成了几台大型精密仪器的安装,其中象高分辨电子显微号分辨率的测定,当时在中国国内还是空白,彭加木通过探索,掌握了铂铱位子法,测定了仪器的分辨率。随后,他与其他同志一起,考察了十几种病毒的病原,还首先在中国国内发现了多种植物弹状病毒,建立了较灵敏的诊断技术,并将有关技术和经验无保留地交给有关研究单位,为植物病毒的诊断、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疗作了大量研究工作。
彭加木在中国最早建立电子显微镜观察及界面电泳用于生化研究的技术,在病原鉴定、病毒分离提纯方面取得突破性的成就;1977年、1978年两次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指导中国科学院新疆化学所开展植物病毒研究,初步解决了哈密瓜病毒质粒的分离提纯问题,发现在北疆地区存在着短棒状、线状和弹状3种形态的麦类病毒质粒,这一发现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植物病毒病的研究和防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热心于科学考察和资源利用的研究,多年来帮助筹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等边疆地区的科学研究基地,1980年率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罗布泊考察队,穿过盐壳地带,由北向南纵贯干涸湖盆,第一次打开了罗布泊神秘的大门。
彭加木生前先后发表《新疆小麦花叶病、丛矮病原体》《哈密瓜花叶病病毒研究》《生物固沙试验》《新疆马脑炎病的电子显微镜观察》《桑树萎缩型及花叶型萎缩病原体的电子显微镜观察》《原肌球蛋白和副肌球蛋晶体的电子显微镜观察》《新疆罗布泊西南外缘的初步踏勘报告》等40多篇论文。
1979年,《新疆小麦花叶病、丛矮病原体》、《哈密瓜花叶病病毒研究》获新疆自治区科技成果奖。
人才培养
彭加木创建了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鼓励不少生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作,培养不少年轻科学工作者。
荣誉表彰
社会职务
彭加木还担任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党委委员,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党委委员、全国第三届人大代表、中国生理科学会理事、上海植物保护学会理事等职。
个人生活
彭加木与妻子夏叔芳婚后育有一儿一女:彭海、彭荔。
人物评价
彭加木的身躯虽然被沙漠湮没了,但他的生命之火仍在燃烧,他的可贵的献身精神将激励我国广大知识分子和全国人民在四化建设的征程上奋勇前进。(光明日报1981年社论评)
彭加木在人民心目中已成为献身科学、献身大自然的代名词,特别是他那种对科学的探索勇气和实践精神代表了几千年来我们所欠缺的一种对自然界的探险精神。(原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刘上洋评)
后世纪念
1981年10月13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开展向革命烈士彭加木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1982年1月,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在他遇难的地方,树立纪念碑,上书“一九八零-六-十七彭加木同志在此考察时不幸遇难”。
1982年,彭加木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2010年10月9日,为了纪念彭加木烈士,广州白云区63中正式更名为“彭加木纪念中学”,这也是全国第一所以“彭加木”命名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