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公塘,位于上海市东南境滨海,北起
川沙县七团撑塘,向南至
南汇县老港、新港后折西经泥城南角至奉贤县柘林乡夹路码头接外土塘,全长约100公里,塘高2米左右、面宽2~3米、底宽7~10米。川沙段筑于1884年,曾名小圩塘、内圩塘、老圩塘;南汇段筑于1884年,曾名圩塘,又称王公塘,奉贤段筑于1900年,原无塘名,泛称新塘。川南奉三县的彭公塘,曾为沿海的防汛起了重要作用。现已远离海,其又有新塘,故已废,仅在南汇、奉贤境内尚存部分遗址。
彭公塘“又名王公塘。位于钦公塘东3.5公里处,其走向与钦公塘大体平行。该塘原为1738年(清乾隆三年)兴筑的一条北起自川沙撑塘南至本县老港的圩塘原址。1883年(清光绪九年)本县遭台潮侵袭,圩塘被毁,乡绅彭以藩发起,提议另筑新塘,1884年(清光绪十年),知县王椿荫正式领筑南汇县境内段,所以既称‘彭公塘’,也称‘王公塘,。奉贤县境內原无塘名,泛称新塘。现三段统名彭公塘。
彭公塘,位于上海市东南境滨海,北起川沙县七团撑塘,向南至南汇县老港、新港后折西经泥城南角至奉贤县柘林乡夹路码头接外土塘,全长约100公里,塘高2米左右、面宽2~3米、底宽7~10米。川沙段筑于1884年,曾名小圩塘、内圩塘、老圩塘;南汇段筑于1884年,曾名圩塘,又称王公塘,奉贤段筑于1900年,原无塘名,泛称新塘。川南奉三县的彭公塘,曾为沿海的防汛起了重要作用。现已远离海,其又有新塘,故已废,仅在南汇、奉贤境内尚存部分遗址。
彭公塘始筑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西起今柘林乡夹路码头东100米处的外土塘,南行稍许,即转而东北行,经县海滨良种场,钱桥乡海边、草庵、周陆和桃园村南缘,至塘外乡墩外村境,折而东南行,经大门、褚聚和三角漾村南端,折而东行,越焦墩港,经奉城乡启民、爱民、一致和同心,平安乡朱新、民福、三团港、平海、平南、前哨诸村境,与南汇县境的彭公塘(始筑时名王公塘)相接,迤逦27公里。始筑时面宽2米,底宽7米,是本县解放前筑就的最后一道海塘。
奉城和平安乡境内的彭公塘,至30年代距海已远,其南又淤出一片滩涂,且有民间围垦所筑的圩堤屏立彭公塘外御潮,故此段彭公塘不被重视。抗日战争期间,占据本县的日军凭彭公塘筑篱笆封锁线。挖战壕、筑碉堡,彭公塘破坏更严重。抗战胜利后,当局仅聊作修补,至本县解放前夕,焦墩港以东的彭公塘,已坍溃过半,焦墩港以西段,虽扼险要,但塘身也残破。
1949年,人民政府即组织群众整修彭公塘及圩圈小堤。此年做土方3.5万立方米。1951年和1952年共拨款4.2万元,继续整修彭公塘及圩圈小堤,共做土方25.6万立方米。2954年,对三角漾一带的彭公塘,做干砌块石护坡工程,以提高塘身抗潮能力。1956年,对焦墩以西的彭公塘,加固了其中8.76公里区间,共筑土方了29万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