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修文(1931年2月7日—1996年12月28日),出生于湖北武汉,中国作曲家、指挥家。
早年经历
由于父辈的爱好,彭修文自幼耳濡目染民族乐器,并受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熏陶;1939年,在五叔彭家信的引导与启蒙下开始学习二胡,后师从刘泽隆、何轶群先生学习琵琶和小提琴,两年后,会演奏多种民族乐器。
1944年就读四川江津国立九中,师从二胡演奏者、教育家
瞿安华。1946年在重庆求精商业专科学校求学期间,参加当地广播电台国乐团的演奏活动。
指挥经历
1950年,被西南人民广播电台文艺组录用,开始了音乐生涯。1953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管弦乐团成立,彭修文成为该团的首批演奏员,演奏二胡与琵琶,同时担任该团民间音乐整理小组组长;同年,在《春江花月夜》的演出中担任琵琶领奏。
1954年,与曾寻一起被任命为中央广播民族管弦乐团的责任指挥,开始了指挥道路。此后三年里,改编了5首乐队作品:《步步高》《将军令》《瑶族舞曲》《花好月圆》《阿细跳月》。1956年,首演了
朴东升创作的二胡独奏曲《在草原上》。
1957年,作为乐队队长兼指挥,带领中央广播民族管弦乐团参加了在莫斯科举办的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并参加了器乐合奏比赛,获得了团体金质奖章;此后三个月,在苏联境内巡演40余场,访问了列宁格勒、基辅等14个城市;同年,根据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改编了民乐合奏《四个小天鹅舞曲》。
1959年,改编了《翻身的日子》(朱践耳)、《中国狂想曲》(冼星海)、《落花流水》(吕文成),以及《蕉石鸣琴》,创作了《乡村的晚会》《贺新春》《秦香莲》,并在《秦香莲》中开始了民族管弦乐交响性的最初尝试。
1960年,创作《南海晨曲》《千帆闹海》。1963年,创作民乐合奏《燕山晚秋》。1970年,随中央广播民族管弦乐团下放到河南淮阳五七干校,在此期间根据京剧改编了河南越调的
《红灯记》版本。
1972年,与翟惠泉合作创作了排鼓与乐队《欢庆大丰收》(即后来的《欢庆锣鼓》);同年,创作唢呐与乐队《喜送丰收粮》。
1973年,被任命为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副团长;同年,改编了二胡与乐队《二泉映月》(华彦钧),管子与乐队《江河水》。1974年,改编了
李焕之的作品
《春节序曲》。
1979年,创作交响音诗《流水操》,二胡协奏曲《不屈的苏武》;同年,再次被任命为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副团长。1980年11月,应日本广播协会邀请,率领中国广播民族乐团访问日本,进行为期10天5场的演出。
1981年,受聘于
香港中乐团,担任客席指挥;同年5月,担任中国广播艺术团民族乐团艺术指导兼指挥。1982年,创作《灵山梵呗》;同年,率领中国广播民族乐团赴香港参加第七届香港
亚洲艺术节。1983年4月,担任中国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团长兼指挥。
1984年,创作民族管弦乐《秦·兵马俑》。1986年,担任香港地区杰出青年乐器大赛评委主席;8月,与朴东升、秦鹏章等人筹建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担任两届会长。
1987年,担任新加坡第六届华乐比赛评委;同年,担任新加坡人民协会华乐团(后改名为
新加坡华乐团)客席指挥;同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指挥。
1990年,指挥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录制《春江花月夜》专辑,凭借此张专辑获中国唱片总公司“
金唱片”奖。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2年,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金唱片奖-指挥特别奖”。1993年,应邀到日本指挥福冈市民管弦乐团。1994年,指挥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在新加坡维多利亚音乐厅举行4场音乐会,音乐会名称分别为“华夏音韵”、“金陵怀古”、“乐韵缤纷”、“音乐之旅”;同年,香港BMG唱片推出了彭修文的《作品大全》系列专辑。
1996年3月,指挥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纪念
刘明源音乐会;5月,指挥高雄市国乐团演出,这也是彭修文舞台生涯的告别演出;12月27日,被任命为香港中乐团音乐总监;12月28日,彭修文逝世。
主要作品
创作作品
改编作品
以上作品参考资料来源:
音乐专辑
指挥风格
“以情入曲,以曲传情”是彭修文指挥的特点之一。他认为,“一个演奏者不能理解作品就不能入情,不入情的演奏就失去了艺术的感染力,就不能使听众产生共鸣。”因此,每排练新作品,尤其是一些古曲时,他总是会给演奏员介绍作品的背景和内容,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比如在排练《塞上曲》的时候,他就在排练中讲了王昭君与蔡文姬的故事,并在乐曲的某些段落和乐句中,进行具体的提示,帮助演奏员深入理解作品。此外,继承和学习传统乐曲与民间音乐的演奏手法,是彭修文在指挥时十分重视并倡导的演奏艺术。例如,在编钟与乐队《梅花三弄》的曲谱里,有一段弹拨乐与低音乐器的齐奏旋律,在排练时,彭修文规定了一些特殊的演奏技法,取得了如同一群古筝演奏的效果,使乐曲增加了民族风格。
创作特征
改编作品
彭修文的创作特征首先是改编与创作并举,他的改编作品占到创作总数的三分之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彭修文改编作品的主要特色。例如《春江花月夜》《月儿高》《流水操》《将军令》等,都是根据古曲改编而成的民族管弦乐作品。通过改编,使作品保留了原曲旋律优美、结构完整和风格浓郁的特点,并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之面貌一新。而《四小天鹅》《图画展览会》《卡门组曲》《雅典的废墟》等作品则是改编移植与西方管弦乐队的作品,在改编过程中,彭修文分别在和声、曲式、配器等方面赋予了原作以更多的创造性因素。
创作作品
彭修文的作品中所展示出的音乐趣味,显示了他深厚的中国音乐底蕴与作曲才华。他的作品发出的是中国的音响,用的是中国的语汇,融合了深厚的中国传统、古典及民间音乐的文化音响。彭修文善于借鉴西方作曲技法,他对西方各个时期的音乐以及作曲技法都进行了钻研。比如他的《十二月》组曲中的《八月》就吸收了印象派的手法采用了全音阶、连续大三度、减五度和大二度平行进行等。
彭修文模式
“彭修文模式”,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探讨民族乐队建设中普遍使用的概念。“彭修文模式”下民族管弦乐的音源结构特征,是彭修文按照晚清时期传统器乐领域的分类(即吹、拉、弹、打)为基础,并在传统管弦乐队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实践适合中国民族音乐特点的音源结构。在此之后所成立的民族管弦乐队,基本上都或多或少借鉴了“彭修文模式”。
获奖记录
人物评价
中国当代杰出的民族音乐大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的创始人之一,民族音乐事业的播种人,杰出的作曲家、指挥家。(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评)
彭修文的这些作品是极为丰富的财富,他不愧为中国民乐界的一位主帅,一面大旗,中国当代杰出的民族音乐大师。(作曲家
朴东升评)
彭修文的指挥胸有成竹,严谨规范,鲜明果断,热情奔放,张弛有致,刚柔相济,一派大师风范。(指挥家
卞祖善评)
后世影响
1997年元旦,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播发了彭修文逝世的消息。1997年12月12日,中央电视台“音乐直播厅”栏目举行了“彭修文逝世一周年纪念音乐会”,由指挥家
卞祖善、
阎惠昌、
彭家鹏执棒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演出,演出曲目涵盖彭修文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2002年1月,值彭修文逝世五周年,指挥家阎惠昌指挥香港中乐团,在
香港大会堂音乐厅举办了两场纪念彭修文的音乐会;7月,新加坡华乐团举办了彭修文纪念音乐会。
2003年8月,新加坡华乐团举办彭修文纪念音乐会;同年,香港中乐团联合
中央民族乐团、中国广播民族乐团、
台北市立国乐团、新加坡华乐团等国内外九个乐团举办了“世纪中乐名曲选”活动,选出的10首作品中,彭修文改编或创作的作品有5首。
2006年,为纪念彭修文诞辰75周年,逝世10周年,中国广播艺术团举办了“彭修文中国民族管弦乐艺术国际论坛”活动,并由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在北京音乐厅举行了彭修文先生纪念音乐会。
2011年3月,指挥家彭家鹏执棒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在
北京音乐厅举办了纪念彭修文诞辰80周年音乐会。2013年4月,指挥家张进执棒广东民族乐团,在
星海音乐厅举办了彭修文民族管弦乐作品纪念音乐会。
2016年10月,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与台北市立国乐团在台北联合举办了“舞台巨人”——彭修文作品音乐会;12月,为纪念彭修文逝世二十周年,指挥家阎惠昌执棒香港中乐团举办了两场不同曲目的音乐会。
2021年4月,为纪念民族音乐家彭修文诞辰90周年,由北京民族乐团演奏的“向大师致敬——彭修文作品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举办;同年,由
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出版了《彭修文作品集(全十卷)》,此书获得了国家出版基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