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云生
原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
彭云生(1877-1966),名举,别号芸生,笔名芸村、芸荪。1887年(光绪十三年)生于四川省崇庆县太平(今崇平)乡羊叉堰老屋。1921至1926年,在重庆联中、省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顺庆联中等校教国文。1927年,彭云生返成都,被张澜聘到成都大学预科教国文,兼授师范大学国文部文学批评课。1934至1939年,任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1940年3月,应云南大理民族文化书院之聘,任经、子课程。1951年1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聘彭云生为省文史馆研究员。1966年,浩劫渐起,身边所余古籍荡然无存,《薛涛丛考》问世之愿亦成泡影,遂郁郁而殁。
人物生平
彭云生(1877-1966),名举,别号芸生,笔名芸村、芸荪。1887年(光绪十三年)生于四川省崇庆县太平(今崇平)乡羊叉堰老屋。后随母张氏迁城内下南街外祖父宅。父亲经营纸业和钱庄,母亲起馆教学。少时从母亲及城中塾师学,四应章子试,不第。
父母去世后,彭云生改途从商,因生意折本歇业,到成都考入法政学堂。1913年春,又考入四川国学院,受业于廖平、吴之英。刘申叔诸名家。在国学院就读半年后,因家事干扰而辍学,后在家自修。自修期间,常往成都住四川图书馆韩德滋处,在阅所需书籍,并结识祝彦和。1915年,同萧公弼办《世界观》杂志,探索人生道路,出至6期停刊。1916年,经林山腴、祝彦和推荐,到总府街卢选卿家馆执教。次年3月,赴北京住叙州会馆补习法文,拟出国留学。补习5月有余,留学之愿未果。1918年,经林山腴介绍,到成属联中及省立第一中学教国文,从此开始一生教学生涯。
“五四”时期,李大钊、周太玄等人发起成立少年中国学会,彭云生首批参加,并与李劫人、胡少襄等9人成立少年中国学会成都分会,由李劼人任书记。为了在四川传播新思潮,他们创办《垦期日》周刊,彭云生参与撰稿及出刊事宜。
1921至1926年,在重庆联中、省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顺庆联中等校教国文。在二女师,同教国文者有萧楚女、卢作孚、廖化平等,张闻天也在此执教,彭云生和他们相处甚睦。“五四”以后,“少年中国学会成员分化为拥护中国共产党和拥护中国青年党两个阵营,彭云生徘徊其间。1924年,杨叔明任二女师校长,并加入中国青年党,二女师教员中思想斗争剧烈。彭云生抱着大同主义理想,站在左翼人士的对立面。他的朋友、共产党员萧楚女、恽代英等都曾规劝过他,批评他的主张是空想社会主义,他却不以为然。1925年寒假,他赴上海一游,会见了青年党要员左舜生,听了左舜生一席“国家主义”论,他便加入中国青年党。次年返川,仍就教于二女师及重庆联中。
1927年,彭云生返成都,被张澜聘到成都大学预科教国文,兼授师范大学国文部文学批评课。在青年党内,任四川省支部委员。时省支部委员长为何鲁之,又有特派员李璜、陈启天等住成都,从此,他与青年党头面人物过从甚密。在成都大学预科任教的同时,与唐迪风等人集资创办敬业专科学社。1928年改为敬业学院,并附设中学部。唐迪风为院长,彭云生任教务,实主持校政。院长唐迪风殁,彭云生仍惨淡经营数年。终因彭云生及学院若干教师为青年党员,该院实为青年党重要阵地之—,未能被国民政、府教育部获准正式立案,于1933年停办。
1934至1939年,任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讲八代文,著有《八代文注释》《史学史讲义》等作为该校教材。其间,曾兼华西大学课程。1937年暑假,赴南京、上海、杭州旅游,在南京,结识支那内学院佛学大师、江西宜黄歇阳竟无,共论佛学。当年12月,支那内学院迁四川江津,他与欧阳竟无相交更频,以欧阳为师,潜心佛学研究。次年10月,和蒙文通、韩文畦同赴江津访欧阳,更加深了对佛学的信奉,将其别号书为“芸生”,即源于佛家用语“芸芸众生”。他精于宋明理学,在大学执教时,正是以佛学禅宗的观点来阐述宋明理学的。
抗战期间,内迁单位较多,不少名人学者纷纷来川,彭云生结交了许多名流。梁漱溟晚年回忆他在川结交的朋友时写道:“还有彭芸生先生,又叫彭举,是我心目中仰慕的学者。”记得他是四川崇庆州人,治史治经有成就。其人恭遂谦和,是个认真做学问的人。”抗战形势和当时知识界的影响,使彭云生的思想有所变化。他鉴于青年党不注重社会经济的改革,领导人都是一些只尚空谈的书生,依靠旧军阀,脱离农工民众,故提议“宣布解散”,“以免拖累他人”。提议未被采纳,他从此再也不过问青年党事,无形脱党。1939年,因党内有人对其借机攻讦,加之他与党内个别人不睦,便愦而在3月1日《新新新闻》上登报脱党。
1940年3月,应云南大理民族文化书院之聘,任经、子课程。1942年春返成都,先后任齐鲁大学、四川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齐鲁大学迁回,专任四川大学教授。由于彭云生在知识界有一定影响,青年党始终在争取他,把他登报退党看作仅是出于一时冲动,仍同他往来。曾琦对他说:“我们以朋友关系,还是把你认做党员。”因此,1945年青年党在重庆召开临时代表大会,物他提名为后补中央检审委员,他曾回信谢绝、否认。1947年,国民党政府召开国民参政会,青年党又提名彭云生为国民参政员。开始他一再推辞,后经该党诸人劝说,加之他又想趁便到上海购书运回成都,便接受了国民参政员的名义,前往与会。
1948年,欧阳竞无的门生王思洋把东方文教学院迁来成都,王思洋又聘彭云生到该院任教。直至新中国成立初,彭云生仍执教于东方文教学院。1951年该院停办,他暂无职业,便在祠堂街“天锡暇”药店行医,并加入中医师筹备公会。1950年和1951年,几次将收藏之书捎给华西大学等校。仅1951年秋,一次就捐给西南民族学院7000册,30个书柜,其中不乏苦本书籍。所得赠金,帮助他度过困难。
1951年1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聘彭云生为省文史馆研究员。后来,新建重庆师范专科学校,他被借调到该校任教。1966年,浩劫渐起,身边所余古籍荡然无存,《薛涛丛考》问世之愿亦成泡影,遂郁郁而殁。
出版图书
主要作品
20世纪60年代,彭云生回省文史馆,对薛涛与望江楼、杜甫与草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考证,撰成《薛涛丛考》《薛涛诗笺》《杜诗版本考》《草堂文献汇编》等稿,并参与《成都城坊古迹考》《杜甫年谱》等书的编写。1964年,彭云生患病,精力不济,嘱其崇庆籍学生、四川师范学院王文才日后代为增损《薛涛丛考》,争取问世。王文才教授撷取《薛涛丛考》有关部分,整理成《望江楼志》一书,于1980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署名“彭芸荪”。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12 16:5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