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源村(原新河、古城村合并)位于湖南
长沙市望城区书堂山街道,长沙市城乡结合示范村,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距长沙市27公里,境内有著名的世界底下釉彩发源地——长沙铜官窑遗址,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重点推进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二期建设、湘台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
村庄历史
它始创于唐“
安史之乱”以后,鼎盛于中晚唐时期,五代以后渐趋衰落,从创烧、兴盛至衰落大约经历了二百年之久,距今约有一千余年的历史。遗址发现于1956年,确认为唐至五代时期的古窑遗址,为世界釉下多彩陶瓷发源地。现保存较为完整的有谭家坡1号龙窑、采泥洞、蓝家坡、都司坡、古运货码头等46处遗迹。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文环境
彩陶源村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北郊。境内众多河流、湖泊。
彩陶源村位于长沙市望城区书堂山街道的西北端,湘江之滨。北与铜官镇太丰村和茶亭镇郭亮村,南与著名的书堂山和麻潭山隔石渚湖相望。全村855户,3458人,面积8.8平方公里。这里民风淳朴,人杰地灵。
世界釉下多彩陶瓷的发源地“长沙铜官窑”位于我村沿江一带,文化底蕴深厚,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是研究中国古代陶瓷艺术、湖湘文化、对外交流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唐代诗人李群玉给盛唐时期长沙窑的盛况在《石潴》一诗中做了生动的描述。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国时关羽大战长沙时留下的古战场遗址在觉华山上还依稀可见,后人为纪念他修建的“关公庙”(文革时期被毁)留下了很多神奇的传说。
三平方公里的天然绿洲位于湘江之中,是游人踏青休闲、消暑的好处,上面牛羊成群,生气盎然。
彩陶源村自然风貌完整,人文底蕴深厚,具有如诗如画的田园气息与山水风光和淳朴浓郁的乡土风味、风俗与风情。
彩陶源村与望城境内所有景点连成线,已经形成高效的旅游线路,同时村庄基础设施配套完备,并得到各级领导大力支持,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获得荣誉
2010年4月被确定为“长沙市城乡一体化示范村”
2011年7月被评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
2019年12月25日,入选国家森林乡村。
旅游规划
依托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新华联铜官窑文化旅游度假区建设,通过湘江长沙综合枢纽、湘江北大道、郭亮大道,与雷锋纪念馆、靖港古镇、铜官古镇、郭亮纪念园等景点连成一起,形成巨大的旅游网络。
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为高起点高水准建设好长沙铜官窑谭家坡一号龙窑遗址区保护展示设施,2010年8月9日,省文物局在长沙铜官窑遗址管理处召开了长沙铜官窑谭家坡一号龙窑遗址区保护展示设施
建筑概念设计方案专家评审会。会议由省文物局文保处熊建华处长主持。
5位专家分别听取了3家设计单位对谭家坡一号龙窑遗址区保护展示概念设计方案的介绍。按照国家文局对遗址遗迹保护中“坚持对遗址最小干预的原则,明确遗址的保护目标和定位,恰当处理考古工作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关系,重点保护和展示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原则,分别对3个方案进行了评选,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本次参评的方案基本达到设计要求,对长沙铜官窑谭家坡一号龙窑遗址区保护展示设施建设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达到了概念设计方案征集的预期目的,同时各方案设计均有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经专家组讨论和综合考虑,明确了其中2个方案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并将深化完善的概念方案上报国家文物局审定后尽快组织实施。
湘台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
湘台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范围北至铜官镇,南至欧阳询书法文化园,西至湘江,东至书堂大道,含2个乡镇(街道)和2个江心洲,总规划面积51.88平方公里。园区内文化资源丰富,临近湘江古镇群,紧靠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新华联铜官窑文化旅游度假区、欧阳询文化园、麻潭山森林公园等。
文化传承
彩陶源村支部书记 周新国
城乡一体化不等于城市化,也不等于城镇化,不是要把农村全部变成城市,而是城乡有别,要使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所谓“一体化”就是要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使城市和农村取长补短,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实现整体协调发展的过程,让农村居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在各个方面同等的待遇和实惠。推进城乡一体化,不能一哄而起,盲目冒进,更不能走入误区,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统筹协调发展。当前有四个方面的问题要引起注意:一是要防止大肆圈地。有些企业打着城乡一体化的牌子,发展产业是名,圈地建房是真。这样既剥夺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又破坏农村生态环境。一个项目用地小则几十亩,大则上千亩。在用地方面存在盲目性,应该对企业规模、生产能力以及企业发展前景进行评估,从而确定用地面积,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节约土地资源。二是要防止乱占基本农田。我国农民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农村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减少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严重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经说过“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世界;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人。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求,是人类永远无法离弃的战略产业。有着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如果缺粮,即使全世界倾仓而出,也救不了中国。”三是要防止一味地追求集中居住。集中居住虽然节约了一定的用地面积,但打破了几千年来农村居民依山傍水的人居格局。失去了田园风光,也就失去了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的和谐相容,失去了现代文明与历史文明的交相辉映。四是要防止滥用土地流转政策。土地流转并不是什么地方都适用,要尊重农民选择权,保障农民发展权。对于那些城中村、园中村、景中村、近镇村,大多数农民已洗脚上岸,没有种田,实现了产业转移,田地出现了荒芜的现象。像这样的地方就应该搞土地流转,规模化、
集约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相反,那些以种田为业的地方,就不宜搞土地流转,而要促使企业与农民合作经营,这样才能保障农民的自主经营权,调动农民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
推进城乡一体化,要以完善政策为落脚点,要打破城市与农村相互分割的壁垒,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怎样“破”,切入点在哪里?我认为:一是要实现政策上的平等。具体体基础设施建设、户籍制度、限制粮价等方面。比如说,城市修路全部由政府买单,而农村修路就只能给予一定的补助,有的甚至连一定的补助也要不到。又比如,户籍制度总是打上等级的烙印。要将其转变成单纯的人口登记制度,农民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实惠。再比如,粮食作为商品,本就应该随行就市,而粮食价格被管制,农民种田无利可图。政府给农民每亩稻田补助109.5元,但不能真正调动农民积极性。假设按每亩产稻谷700斤、每百斤涨价30元计算,就能每亩增加210元收益。限制粮价,对农民不公平!过去粮食多了,粮价下跌,农民吃亏;粮食少了,价格不让涨,农民还是吃亏。其实是政府让农民补贴了市民,不但补贴了城市里的穷人,而且补贴了城市里的富人。我们宁愿放弃粮食补贴,让这笔钱去补贴城市里的穷人,从而放开粮价。二是要增加财政投入。村民自治组织即村民委员会是一个公共服务无限大、转移支付无限小的最基层组织。老百姓的期望值很高,而我们又没有固定的资金来源,也没有产业支撑,每年的转移支付就是6万至7万元,只能靠向上级争取资金来搞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造成行政成本高,账务处理难的问题。要建立起财政支农的稳定增长机制,要创新城市支持农村机制,要将每年土地出让的较大部分收益都用于支持农村,发挥政府投入撬动社会投资的杠杆作用。吸引大量社会资金参与农村发展,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城乡大地。三是要实现国民待遇的一致。打个很简单的比方,城市低保是应保尽保,也就是有多少户保多少户,而农村低保就只能按每村分配多少指标。农村合作医疗与城市医保参保标准也不一样,报销待遇也不一样,设置的门槛多,能享受高比率报销的限制在乡镇一级的卫生院。医疗条件和医疗技术差,只能治一些伤风头痛的病,真正要花大钱治疗的大病、要命的病还是要到报销比率很低的大医院。这些问题希望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逐步得到解决。四是要在产业发展上互补。随着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越来越小,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农村产生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要转移农民、致富农民,必须有针对性的因地制宜发展二、三产业,加快产业布局的调整。特别是要将那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涉农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向农村转移。这样可以促使企业和农民合作经营,减少企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要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种养业、农家乐、休闲会所,让农村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做到企业需要什么,农民就生产什么、市民需要什么,农民就发展什么,这样不但有利于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而且有利于缓解城市压力,解决农民就地就业,提高
农民幸福指数;五是要让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均等化。也就是要使农村居民在就业、社会保障、科教文卫体等方面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公共服务。六十岁的农民能够拿到养老金,农民的子女能够在良好的学校受到良好的教育,农民生病能得到很好的治疗,农民能够过着与城市居民一样的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农民能够享受到改革发展和现代文明的成果。
我们期盼的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而是希望农村更像农村,是比以前更美好、更富裕、更文明、更平等的农村;是一个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的新农村;构建一个各类资源合理配置,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和谐城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