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扎(秸秆扎刻),河北省永清县传统美术,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永清县位于
河北省中部,京、津、保三角地带中心,县城南部南大王庄村系洪武年间(约1380年)始建。该地地势低洼,历史上盛产高粱,永清县秸秆扎刻就是用上乘的高粱秸秆扎刻而成的各类工艺品。高粱秆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东西,在许多庄稼人眼里它无非就是柴火,是饲料,是肥料,充其量再做些诸如锅盖、蝈蝈笼子之类的小物件,而徐艳丰则能把一根根高粱秆变成精美工艺品。
20世纪60年代,徐艳丰偶然发现南大王庄老汉高善福用高粱秸秆扎成蛔蝈笼,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20世纪70年代,徐艳丰扎刻技艺日臻完美,得到了国家和有关部门的肯定。
文化特征
彩扎技艺以篾骨纸裱为主,同时辅以表面彩绘。由于各地风俗和物产不同,具体用料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些地方即以秸秆替代竹篾做骨,以素色布、绸或皮纸作面,河北邯郸的彩布拧台则直接用各色布料进行装裱,色彩装饰也会因地域的变化而各具特点。总的来说,北方彩扎粗犷豪放,对比强烈;南方彩扎文秀细腻,活泼可爱。彩扎制品形态丰富,花灯、狮头、戏台、古建模型等均在其列。狮头等工艺品在创制时往往以产地的戏曲脸谱作为原型,做成后配以布、麻、绢花等饰物,常能达到惟妙惟肖、生动传神的境界。
秸秆扎刻主要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仿古建筑的结构特征;二是平衡、稳定的物理性特征;三是榫、槽、角度的几何特征;四是中国古建筑的观赏性特征;五是“六节稳固”的创作性特征。永清扎刻手工技艺精美绝伦,不仅实用价值、艺术观赏价值高,科学研究价值也较高,涉及几何学、物理学、力学、建筑学等。
制作工序
秸秆扎刻技艺以高粱秆为原料,用各色铅笔、游标卡尺、不同型号的剪刀、刀具、锥子、竹签、树脂胶、酒精灯、各种型号的砂纸等几十种不同的工具,靠手工攒装、扎刻而成各种工艺品。基本特征主要有:仿古建筑的结构特征;平衡、稳定的物理性特征;榫、槽、角度的几何特征;中国古建筑的观赏性特征;“六节稳固”的创作性特征。
秸秆扎刻制作过程可分为四大部分:高粱的种植,包括选种、杂交、选地、种植、田间管理等过程;秸秆的收割,包括收割、晾晒、去皮、分类、贮藏等过程;古建模型的制作,分为设计图纸、计算所需秸秆数量、备料、开槽、组装锁榫、打磨抛光等六大步骤;成品收藏过程。其中古建模型的制作是整个制作过程的核心,开槽过程分为四边形的垂直开槽、正六边形的开槽、正八边形的开槽等三种不同的工艺。组装锁榫过程是永清扎刻整个制作过程中较为关键的步骤,这个过程要按照从下到上、从内到外的组装顺序,模仿传统木建结构中的榫卯技艺,遵循“六节稳固”的结构特征来进行。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秸秆扎刻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廊坊人民的文明与智慧,更展现了廊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对进一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推动产业化进程的发展、扩大文化对外宣传等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传承状况
秸秆扎刻技艺发展迟缓,仅靠艺人个人的力量难以将之发扬光大。这项优秀的民间艺术需要传承延续,亟待有关方面加以保护扶持。
传承人物
徐艳丰,男,1952年8月13日出生,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为彩扎(秸秆扎刻),申报地区为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永清县文化馆获得“彩扎(秸秆扎刻)”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彩扎(秸秆扎刻)》项目评估合格,永清县文化馆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重要展览
2020年9月17日,以“促文旅融合,展全面小康”为主题的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在山东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活动上展出了秸秆扎刻作品。
2020年11月17日,河北科技大学举办非遗动态展。活动上展出了秸秆扎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