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撒尼)刺绣
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传统美术
彝族(撒尼)刺绣,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彝族(撒尼)刺绣,也叫撒尼挑花,撒尼话叫“拿窝”,意为“未绣完的挑花”。撒尼挑花也叫撒尼十字绣,相传起源于唐宋时期,成熟于明清时期。撒尼刺绣主要在石林县的圭山镇、长湖镇、西街口镇、路美邑镇、鹿阜镇和板桥镇的撒尼妇女中流传。在与石林县毗邻的泸西县、弥勒县、陆良县、宜良县、文山州丘北县等地,撒尼刺绣也在当地彝族撒尼妇女中流行。
改革开放以前,彝族民间刺绣自产自用,作为商品出售的很少。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石林旅游业的日益发展,国内外游客喜爱石林彝族(撒尼)刺绣,争相购买。于是有少部分撒尼妇女抓住商机,用绣品做出各种规格的钱包、挂包、壁挂、围腰和坐垫等商品出售给游客。彝族(撒尼)刺绣成为商品,为世代务农的撒尼妇女打开了商品经济的大门。
由于手工刺绣耗时较久,纯手工刺绣已经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于是,彝族(撒尼)刺绣从民间加工到政府成立刺绣品市场,从家庭小作坊到民族绣品厂,彝族(撒尼)刺绣进入流水线加工时代。
文化特征
刺绣图案
彝族(撒尼)传统刺绣图案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大类:
第一大类是几何图案,这些几何图案以十字绣为主,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这类图案的代表有三弦花、八角花、铜钱花、太阳花、羊角花、蝴蝶花、石榴纹、青蛙纹、树纹、狗齿纹、蕨草纹、火焰纹、跳脚纹等,此外还有一些简单的形状,例如,菱形、三角形以及条纹等图案。
第二大类是花卉图案,这些花卉图案以平绣为主,技法较为细腻柔和,具有一定的写实性。花卉图案大部分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花草样式,例如,荷花、石榴花、杜鹃花、山茶花等。
第三大类主要以镂空贴花为主,图案较为粗犷、抽象,具体有云纹、波浪纹等图案样式。
纹样形式
彝族(撒尼)刺绣的图案纹样组合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方形或圆形的整体图案,图案样式简洁、对称。图案一般位于刺绣工艺品的正面居中位置,常常是一个完整的三弦花或八角花图案,图案四周使用羊角纹、菱形纹等各种条纹进行简单装饰。这类图案多用于较小面积的工艺品,例如围腰、背包等。
第二种组合形式是长条状刺绣图案,整体图案一般循环往复、连续不断,刺绣图案较为复杂繁琐。整幅刺绣通常以大型的三弦花或八角花为主体,由相同的图案花纹并排相连,由中心向四周层层展开,拼接组合成具有相当宽度的长条图案。主体图案之间以羊脚纹、菱形、条纹、树纹等作为过渡图案,过渡图案与主体图案拼接成更为复杂的纹样。这类刺绣工艺品一般面积相对较大,图案密密匝匝,花中套花,纹饰交融,常用于桌布、壁挂等饰品。
颜色搭配
彝族(撒尼)刺绣一般选用简洁明快的颜色作为布料的底色,例如,黑色、深蓝色或白色,也有少量其他颜色,例如,黄色或红色等。刺绣工艺品的颜色搭配一般有两种风格:一种是鲜艳的搭配风格,一种是素雅的搭配风格。
鲜艳的搭配风格多使用色系反差较大的丝线来刺绣,如黑、黄、绿、红、蓝、白、青等颜色,这种搭配风格色彩对比强烈,刺绣图案鲜艳亮丽。黑色丝线一般不与绿色丝线相邻搭配,粉红色丝线不与大红色丝线相邻搭配。除了刺绣丝线的颜色相互搭配外,布料的底色和丝线的颜色搭配也遵循一定的原则,常见的色彩搭配原则有:底为白色,配黑、粉红、绿、金黄、大红等丝线颜色;底为黑色,配白色、玫红色、金黄色、绿色、大红等丝线颜色。
素雅的搭配风格一般使用单一色丝线在纯色底布上进行刺绣,通过丝线疏密实现颜色明暗对比,刺绣图案整体效果清淡素雅、简洁大方。例如,黑白绣就属于这种风格,用黑色布料和白色丝线,黑白相互衬托,这种简洁的刺绣也称为“素挑”。素挑虽然使用单色丝线刺绣,但仍然可以做到淳朴生动,简单雅致。
刺绣技法
彝族(撒尼)刺绣“重挑轻刺”,其技法以挑为主、以刺为辅,除了以挑为主的刺绣技法,撒尼刺绣还有顺针平绣技法和镂空贴花技法等。
刺绣技法分为两种:“十字绣”和“一字绣”。
“十字绣”法,顾名思义,是采用“十”字作为刺绣构图的基本单元,使用的底布为经纬纹路明显的平布,以底布经线和纬线交叉形成的相邻的四个网眼为刺绣穿针点,通过绣花针用丝线将四个点对角相连,形成倾斜的“十”字,从而形成刺绣构图的基本单元,重复基本单元,并采用不同颜色丝线搭配和装饰,最后组成各种样式的图案。
“一字绣”法,是采用“一”字作为刺绣构图的基本单元。使用的底布没有特殊的要求,有清晰的经线即可。“一”字绣法丝线走向与经线纹路平行,通过绣花针用丝线沿着经线方向上下穿针,绣出大量的“一”字作为刺绣构图的基本单元,整体拼成各种规则的图案或样式。“一字绣”常用黑色底布和白色丝线,绣出的图案面积一般较小,常见于围腰带和挎包上,多以装饰为主要目的。“一字绣”法在撒尼人中又被称为“梭针法”。
无论“十字绣”法还是“一字绣”法,刺绣形成的构图常以对称布局为主,构图简单明快。
顺针平绣技法又叫“插花”,也是撒尼人常用的一种刺绣手法。这种刺绣手法首先使用彩纸剪裁出想要的绣花图案,然后把彩纸贴在绣布上,这样的彩纸被称之为底样,然后依照底样的轮廓和颜色,使用各种颜色的绣线沿着同一个方向刺绣,直到盖住底样,形成刺绣图案。这种刺绣手法可以不依赖刺绣底布的纹路,构图容易突破对称布局,刺绣走线方向平行,绵绵密密,或浓或浅,过渡自然。这种技法绣面一般比较光滑细腻,图案内容容易突破常规。在彝族撒尼人的刺绣中,这种技法常常用于花朵与茎叶相配的图案,绣出来的绣片多用在彝族撒尼妇女的包头和绣花鞋上,孩童的帽子以及背被上也常常能够看到这一技法的作品。
镂空贴花技法也叫“抠花”,是一种具有较强立体感的刺绣技法。这一技法要求先把彩色的布片与硬纸贴在一起晾干,硬纸起到固化布片的作用,然后把布片剪成曲线状、花瓣状和云彩等连续镂空纹样,这样的布片称之为“贴花”,之后再把剪好的贴花贴在刺绣底布上,用绣针沿着镂空剪口绣上金色或银色绣线,整体形成凸起的滚边,从而达到立体的效果。这一技法将贴花和底布绣在一起,且底布与贴花颜色对比强烈,因此绣出的图案颜色鲜艳,十分醒目。使用这种技法绣出的作品常用来装饰撒尼妇女的衣服前胸和披风带。
制作工序
撒尼刺绣工艺品有三道制作工艺,分别是裁布、刺绣和加工。
首先是裁布。撒尼刺绣工艺品有尺寸大小区别,小的用于不同的衣服或物品部位,大的可以作为墙上的装饰品。根据尺寸的不同需要对刺绣的底布进行裁剪。裁剪的目的方面是要满足尺寸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满足形状的要求。根据尺寸和形状要求裁剪下来的刺绣底布被称为“绣片”。
然后是刺绣。所谓刺绣就是绣针刺绣的过程。撒尼刺绣的图案以对称样式常见。对称样式的图案通常先从图案的中心或者对称轴开始,然后往四周或两边开始走线。刺绣的时候一般先把图案的主体轮廓绣出来,然后填充轮廓。填充轮廓的时候按照颜色区域分为不同的色块,同一色块使用一种颜色的绣线进行挑绣填充,一种色块绣完再接着绣另一种颜色的色块。通过控制绣线的疏密程度和不同颜色绣线的搭配可以达到颜色深浅的效果。对于复杂的刺绣图案,会有多层图案,一般先绣好一层之后,在上一层基础上进行下一层的挑绣,如此反复多次,直到整个刺绣作品完成。
最后是加工。加工一般包括对绣片的锁边和多块绣片的拼接等。这是从绣片转变成刺绣工艺品的最后一道工序。根据绣片最初的设计来进行最后的加工,例如,有的绣片需要在绣片边缘形成飘穗样式,有的需要装裱,有的需要把多个绣片拼接在一幅刺绣作品中。飘穗样式可以通过拆去绣片四周与剪口平行的经纬线,让绣线本身线条自然形成飘穗;拼接则要考虑拼接处的用线颜色等要求。随着工业化的进步,原先纯手工进行的工序,例如锁边等,都可以使用机器来进行。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艺术审美价值
撒尼刺绣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各式各样的撒尼刺绣图案承载了撒尼人的情感、意志和精神力量,体现了撒尼人对自然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撒尼人社会风尚、人格情调的神情写照。更进一步说,这些刺绣作品是撒尼妇女情感思想及观念的表达,代表着撒尼妇女原始、纯真的感情。
工艺价值
撒尼刺绣其制作工艺非常复杂,要求刺绣的妇女精挑细绣,有较大的毅力和耐心,需要付出远高于其他工艺品要求的努力和心血。对技法的要求也非常挑剔。其中一些刺绣技巧体现了撒尼人独特的民族智慧,其精巧的工艺、繁复的流程是现代技术难以替代的。撒尼刺绣的工艺价值就是手工艺之于机器化大生产的价值。
实用价值
撒尼刺绣的实用价值更多地体现在撒尼人的生活中,撒尼刺绣常常用于装饰撒尼人服饰的边角,一方面装饰了衣服,美化了仪容,同时也增强了服饰边角的抗磨性,延长了服饰的使用寿命,这对于常年田间劳作的撒尼妇女来说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学术价值
撒尼刺绣是彝族撒尼人特有的文化表征,刺绣图案样式反映了撒尼民族心理、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对世界的认识,反映了撒尼人的审美价值和对大自然的艺术加工,对撒尼民族美术、民族习俗、民族心理、宗教信仰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经济价值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撒尼刺绣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特别是游客的青睐,撒尼刺绣慢慢走出撒尼村落,融入其他民族家庭。
传承状况
撒尼刺绣技术难度非常大,工艺流程非常繁琐,对刺绣者的要求较高,需要从小进行培养,短期内无法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加之电脑机绣产品可以满足大部分民族服饰的需求,导致学习传统手工刺绣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当老一辈手工艺人老去后,传统撒尼刺绣技艺将陷入无人传承的局面。
撒尼花围腰是撒尼刺绣服饰的精品,也曾经是撒尼妇女的嫁妆,史书曾记载彝族撒尼妇女佩戴花围腰的情景:“红绿满身皆自染”。这些制作精良的刺绣工艺品大多已经失传。
民族的特色正慢慢受到外来潮流的影响,很多民族原汁原味的手工艺刺绣品正越来越迎合大众口味,原本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正在慢慢消失,撒尼刺绣的民族内涵和民族精髓也逐渐消失。
发展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其初衷越来越多地被从业者所忽略,原本希望民族旅游工艺品能够承载的民族文化气息已经日渐凋零,很多从业者仅仅把刺绣手工艺品作为商品进行生产、销售,刺绣手工艺品的形式和内容在与时俱进中越来越背离传统的内涵。
传承人物
毕跃英,女,彝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彝族(撒尼)刺绣。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石林彝族自治县文化馆获得“彝族(撒尼)刺绣”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彝族(撒尼)刺绣”项目保护单位石林彝族自治县文化馆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为石林彝族自治县阿诗玛文化传承与保护中心(石林彝族自治县阿诗玛文化研究所、石林彝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社会影响
重要展览
2010年10月15日,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山东济南开幕,彝族(撒尼)刺绣作品参与展示。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02 22:05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