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漆器髹饰技艺
四川省喜德县、贵州省大方县地方传统手工技艺
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四川省喜德县、贵州省大方县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彝族漆器的萌芽
据“凉山彝族吉伍工艺世家”记载,公元1616年,在今喜德县东北部的勒俄来呷(地名)居住着吉伍家的祖先吉史、阿布、布叁三代人,吉史加工一些简单的磨盘、木桶、木杓、木瓢、木盔等木制用品,后来慢慢地加工较为复杂的毕莫(祭司)作法事时用法具,后来又把伍曲制作成一条龙的图形;阿布、布叁跟随吉史学起了木制漆器的制作,然而那时的制作流程简单、也没有发现涂料,所以只是处于木制漆器的萌芽状态。
漆器涂料的发现
据记载说,有一天,吉伍在砍伐一棵树时,在砍口上滴下的黑色液体滴在了他的衣服上,回家后,无论是用冷火洗,还是用开水烫洗,都无济于事。第二天,他再次来到这个地方时候,发现在石头上、枯枝上,只要黑色液体滴到的地方,再怎么擦也擦不干净,而且表面还很光滑。回来后,他砍了一些带回家,边砍边让黑色液体滴在粗糙的木制用品上,同样的,这些用品不但表面光滑,而且耐用多了。兄弟三人将这种黑色液体收集起来(即生漆,他们所砍的树就是漆树),让所有自己产的木制器具都涂上黑漆,从这以后,虽然还没有任何图案,但涂上黑漆后的木制漆器经久耐用、朴实大方等特点,使彝族木制漆器有了长足的发展。
绘笔的产生
公元1766年,吉伍世家的阿必把原来只涂上生漆的家用木器用手指画上一条黄线或红线,再在黄线上面加画一条红曲线,红曲线上再画一条黄曲线,这样处理的结果,比原来好看得多。到了吉布这代,就有了专门的绘笔。
工艺特征
制作时间长
彝族漆器的制作有40多道流程,每两道工序之间有严格的时间间隔,少则十天半月之隔,多则一年半载之隔,比如,从砍伐木料到制作粗胚需要有半年之隔,从深埋到制作细胚需要有百日之隔。如果严格按照传统制作要求来制作彝族漆器的话,每一件漆器的形成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
品种多样,制作精美
彝族漆器品种很多,涉及到日常生活的各方面。每一种产品的工序、形状、纹饰、图案和用途都是比较固定和规范的,比如有一组叫“得哦”的图案只能用于牛皮碗、高脚盘和马鞍的纹饰,而牛目纹却只能漆绘在木钵和矮脚盘上。颜料的漆绘也非常讲究,用优质竹木片、细麻绳和山羊的胡须制作绘笔,按照黑—黄—红的顺序上色,制作成精美大方、造型多样的漆器。
实用性强
在过去,众多的彝族漆器都直接实用于生产生活,有的用于一日三餐,有的用于喝水饮酒,有的用于宗教活动,有的用于军家兵器,有的用于婚丧嫁娶等,纯粹的工艺品和装饰品较少。
工艺流程
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经过千百年来的提炼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工艺,其制作的工艺流程可分为几十道工序,大概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工序:
选材
彝族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他们认为制作彝族漆器最上等的原木就是格尼(桦槁树)和索玛(杜鹃树之一),格尼用于制作大餐(酒)具,索玛用于制作小餐(酒)具,原料采伐一般要在冬季砍伐,砍伐后的木料要在树林里自然阴干,次年冬天才能投入制作。
粗坯制作
彝族漆器的坯胎分为粗坯和细坯,粗坯的制作是指以刀斧将原木砍削成形,分为野外制作和室内制作。野外制作就是直接在储藏木料的地方制作粗坯,室内制作就是把木料运回屋内制作粗坯。一般情况下,较大的粗坯制作在野外,制成雏形之后再运回来,以减轻运输难度;较小的粗坯制作在室内,可以一次性运回。根据各种餐、酒具的形状特征,彝族漆器粗坯一般分为库祖和艾持两大类,库祖类即木质汤钵、高脚菜盘、矮脚菜盘、木碗、首饰钵、酒杯等器皿的粗坯,艾持类主要指的是大锅勺、小汤勺、发簪等用品的粗坯。这两类粗坯的主要区别在于胎体形状不同,库祖类胎体呈圆锥或圆柱形,艾持类胎体呈半椭圆形。
粗坯储藏
粗坯制成后,就是粗坯储藏,这是事关漆器质量的一个环节,通常在地里挖坑深埋,坑上再堆积农家肥令其发酵,深埋时间一般在100天左右,经过这样去性处理制作而成的漆器就不易变形、不易裂开、经久耐用。
细坯制作
这个环节实际上就是制作漆器的具体形状了,要在传统工场里完成,漆器的手工制作工场往往设在住房附近,挖一个长形方坑,搭起木架,带上皮带构成一个看似简单的传统机械,具体制作时粗坯以活塞式固定于木架,由一人或若干人坐于木架板上踩踏机械令其有序转动,师傅盘腿坐于工场上方,双手一前一后握住一长柄旋刀,对准飞旋的粗坯作“削”,通过对木胎不同部位的逐削加工和精细制作,制成原木色器皿,下一步就可以进入漆绘阶段了。
漆绘
彝族漆器的漆绘技法独特,凡是彝族漆器都只有黑、红、黄三种颜色,其中黑色的颜料是土漆,就是从漆树上采集的汁液,漆树基本上都生长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二坝山区;红色的颜料是银朱,这种颜料从前产地不详,老人们都只知道是来自“汉区”,彝族漆器制作户主要在广东购买银朱;黄色的颜料叫石黄,是产于云南省下关地区的一种矿物质天然颜料。漆绘工具有黑漆笔、黄漆笔、红漆笔、打点笔和颜料瓶。漆绘笔都是艺人自制的,一般以山羊的胡须毛制作笔毛,以竹或木为笔杆,用细麻绳拴捆粘连,制作成齐刃或斜刃排笔状工具,而打点笔的笔毛却只有几根山羊胡须,主要用于“点”式漆绘。漆绘时各种笔各有所用,不能交互使用;各种颜料也只能间隔使用而不能相互调配。彝族漆器的制作进入漆绘流程的第一道工序就是打底色,底色颜料用猪血、黄豆面和锅烟精心配制而成,在木胎上通体打一遍底色,然后置于阴凉处自然阴干,3天后用一专用椭圆扁形鹅卵石进行干磨,磨光后才开始髹第一道黑漆,等阴干后又打磨,打磨后又髹上黑漆,第二道黑漆之后又阴干,阴干后又髹第三道黑漆……这样的次数越多越好,多可达十余次,至少也在三次以上。等髹完最后一道黑漆阴干后,方可进入彩绘阶段。彩绘时先绘黄色,后上红色,但每种颜色分别靠三支不同的笔完成。彩绘时一般左手握木胎,右手拿画笔,右手运笔时左手不停地移动木胎,双手相互配合着进行漆绘,在胎体上自如地绘上日月星辰、花鸟虫鱼及其它图案,在漆绘某个物象的图案时,往往抓住该物的某个部位特点象征性地漆绘,比如想要体现牛图腾的话,不能将整头牛的样子完全画在木胎上,而是象征性地画出牛的眼睛就行了。因此,彝族漆器的主要花纹有牛目纹、鸡冠纹、羊角纹、鱼刺纹、虫纹、蕨芨纹、月牙纹、网纹、链条纹、窗格纹等。在彝族漆器的漆绘工艺中,所有的线条都不曾借助于尺子、圆规等工具,全凭手上功夫完成。
成品储藏
彝族漆器的漆绘流程结束后就进入储藏阴干阶段,储藏室一般建在房前屋后,通常在土墩里横挖一个小窑洞,容积以一个成年男人的手臂伸入所及为宜,在洞中铺一层青松叶,然后将已完工的成品漆器平放洞中,件数依容积而定,不能拥挤堆放,最后以石板为门,用布絮塞缝,密封严实,不能透风,不能漏雨,不能有鼠、蛙等小动物爬进。俗语说 “盼漆三年”,意即漆器的阴干时间很长,一般都是置于储藏室一年以上方可投入使用和出售。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历史价值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是一项古老的技艺,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一直伴随着彝族历史的发展。在彝族创世史诗、毕摩典籍上有彝族漆器的记载,在彝族传统民歌、克智尔比中有对彝族漆器的说唱和赞美,在众多的彝族历史文物上都有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体现,因此,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对研究彝族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工艺美术价值
每一件彝族漆器都凝聚着复杂的制作工艺技术,每一个漆器纹饰都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每一种产品的造型和色调都独具民族特色,具有重要的工艺美术价值。
实用功能价值
在琳琅满目的彝族漆器当中,仅仅作为摆设用品的极少,几乎都直接实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在不同的生活领域和生存空间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具有实用功能价值。
开发和收藏价值
彝族漆器纹饰源于自然,来自生活,有体现大自然、动物、植物的纹饰,也有反映人们生产生活的文饰,图案多以日月星辰、山河树木、花鸟蛇虫、飞禽走兽及生活用具为素材,以抽象化、艺术化、规则化的手法,在胎体上再现大自然及人类的生产生活场景。彝族漆器具有做工精致、造型多样、美观大方、笔法细腻、通体绘纹、繁简相宜、色泽对比强烈、主次位置得当的风格;还有无毒、无异味、耐酸碱、耐高温、不变形、不易裂、不脱漆的性能;华贵,绚丽的纹饰和优美的造型浑然一体,和谐统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进步,彝族漆器日渐倍受青睐,成为馈赠和旅游纪念佳品,其收藏和市场开发价值得到日益凸显。
传承人物
吉伍巫且,男,1953年5月1日出生。2009年5月,吉伍巫且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申报。项目名称:彝族漆器髹饰技艺。
保护措施
2013年10月,喜德县委农办邀请阿普如哈彝族漆器世袭制作师吉伍约色等三位制作师,在喜德县驰彝族漆器有限公司对农民群众进行为期十天的培训,将漆器制作技能推向普及化,打破传统世袭传授观念,使彝族漆器制作传统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为该县传承彝族漆器制作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开始,吉伍巫且在西昌、昭觉等地收纳学徒,从事讲学工作,交流漆器工艺技法。
2007年起,大方县文化遗产管理局定期开办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培训班,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2007年,大方县出台《漆器产品市场规范管理办法》,通过增大投入,以园区形式对作坊式分散的生产经营进行集群化布局,切实有效地推进大方漆器的传承、保护、发展和利用。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大方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政民族工艺厂获得彝族漆器髹饰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彝族漆器髹饰技艺项目保护单位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政民族工艺厂评估合格。彝族漆器髹饰技艺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大方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社会影响
重要展览
2007年5月23日至6月,在“首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活动中充分展示了彝族漆器文化,受到了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同仁和各级官员的一致好评。
2008年7月,吉伍巫且制作的漆器参加了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圣塔菲举办的第五届国际民间艺术商交会,展出了285件个人作品,向超过17000人的参观队伍展示了彝族漆器技能及艺术作品。
2016年,中国(贵州)彝族文化产业博览会在大方举办,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在展览中被展示。
荣誉表彰
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贵州大方漆器与江苏扬州漆器双双获得银质奖。
1983年,吉伍巫且制作的漆器获得了国家民委和轻工部颁发的优质产品证书。
1986年,吉伍巫且制作的漆器荣获四川省二轻厅旅游产品“创新奖”。
2006年,吉伍巫且制作的漆器荣获四川省第二届冬季旅游发展大会旅游商品设计征集大赛铜奖。
2008年4月,吉伍巫且的作品《酒具》系列被四川省文联和四川省民协收藏。2008年7月,吉伍巫且的作品《库祖》和《册底》被世界民俗博物馆直接收藏。
参考资料
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通知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8 15:39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