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民歌(彝族酒歌),主要流行于云南省
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境内的
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彝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川西高原和横断山脉东麓的高原山地上。这里高山耸立、峡谷纵横、江河湍急,为彝族酒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特殊的地理环境。
彝族酒歌是
武定世居民族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传统民歌,已有上千年的传唱历史。
明代景泰《云南图经志》记载,明汉族官员顾起纶偶遇武定女知府瞿氏摆出的壮观酒筵,作《武定歌》。
清代《康熙鹤庆府志·风俗》记载,夷俗,饮必欢呼。
基本特征
酒歌类型
彝族酒歌大体上可分为叙事歌、山歌、情歌、舞蹈歌和儿歌等几大类,有独唱、对唱、重唱、一唱众和等多样的演唱形式。
酒歌以口语的形式展现,内容丰富,含有历史、农耕、祭祀、宗教、饮食等诸多文化内涵,它包含了彝族人民礼尚往来、民族迁徙、风俗习性等文化信息。彝族酒歌演唱时一般不用任何器具伴奏,祭祀酒歌以树叶、羊皮鼓、
法铃伴奏,而在庄重的迎宾场合则会采用月琴、大三弦、大号、地筒等乐器伴奏,风格粗犷、热情、奔放。
腔调唱法
彝族酒歌有“挪衣”“道嘎”“起除挪衣八”“命熬”“起除”“早除”“南嘎”“所稳切答除”之分,其中“挪衣”意为听古代流传的歌,其内容比较古老,多以历史、传说为题材。
“道嘎”意指用清楚易懂的语言唱小调,其内容多为格言、
警句。
“起除挪衣八”意为将“嫁调”与“挪衣”合在一起,即将宫调式和商调式二者有机统一。
“命熬”中的“命”为诗,“熬”为见,“命熬”意即唱起歌词如同眼见一样,其内容多为叙事诗。
“起除”即“嫁调”,其曲调有一百四十余首,歌词不固定。
“早除”是歌颂的调子,多表现祝贺、赞美、恭维等内容。
“南嘎”属对唱形式,有时也有齐唱。
“所稳切答除”系贵宾敬酒调,它曲调很多,有特定的歌词。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彝族酒歌是彝族各支系密切交流的重要手段,它承载着
彝族社会生活、历史传说、风俗民情、伦理观念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彝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含有民族诸多文化内涵和文化信息,具有历史学、民俗学、人类学的重要价值,充分体现了彝族人民的民族智慧和艺术才能。它承载的伦理观念和准则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文化价值,是彝族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对强化彝族的民族自我认同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也是彝族人民各支系间交流来往的主要途径之一,对促进
民族团结、民族繁荣、民族进步,有着现实的社会功能。
传承状况
由于彝族的生活习俗不断向汉族靠近,酒歌这一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正面临消亡的危险,应该加以保护。
武定县政府开办有彝族彝语彝文古歌培训班,彝族民歌(彝族酒歌)传承人余学光每周都会去给学员们上课,教唱酒歌、民歌,讲彝族酒歌的渊源。
余学光每年要培养三四名徒弟,2010年至2018年,20多期彝族酒歌培训班参训人数达680多人,收集整理的100多首酒歌,已制作成光碟和教材,为保护传承彝族酒歌作出了积极贡献。
传承人物
余学光,男,彝族。2018年5月入选为
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云南省武定县申报。项目名称:彝族民歌(彝族酒歌)。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武定县文化馆获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彝族民歌(彝族酒歌)项目保护单位武定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表演
2019年9月,武定彝族酒歌登陆浙江卫视《
中国梦想秀》和东方卫视《
中国达人秀》栏目舞台上,为更多人所熟知。
2020年11月,2020
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在上海开幕,楚雄州少数民族演员表演彝族酒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