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刺绣(凉山彝族刺绣)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传统美术
彝族刺绣(凉山彝族刺绣),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彝族刺绣(凉山彝族刺绣)据考证可以追溯到三国以前,与原始绘画、记事符号、服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文化特征
艺术特征
彝族刺绣(凉山彝族刺绣)的图案纹样大多源于自然。动物图案有山羊角、绵羊角、水牛角及各动物乌兽的眼睛;植物图案有各种花草树木和种子;自然图案有山水雷电等,以及各种线条和面组成的几何图案。
彝族刺绣(凉山彝族刺绣)的色彩基本以黑色布料为基调,配以纯度极高的红、绿、紫色,显现出一种强烈的对比效果。其刺绣作品面积大,密度高,绣工细,不失为民族刺绣中的艺术瑰宝。
彝族刺绣(凉山彝族刺绣)针法一般采用平针、插针、掺针及盘绣、拉绣、挂绣、十字绣等技法。色彩丰富,图案和谐,饱满奔放是彝绣的主要艺术特点。
用途
彝族刺绣(凉山彝族刺绣)大多运用在彝族服饰的头帕、花帽、衣领、托肩、衣襟、袖口、腰带、披风、裙边上,也出现在挎包、三角包、针线包、香囊等生活用品上。
制作工序
彝族刺绣(凉山彝族刺绣)的布料,一般用木棉质和麻质的平织布,以及其他混纺平织布。绣线采用棉线、膨体纱彩线、丝光绣线和金线等。布料经裁剪、提针绣花、熨烫等各种动作后,便成为了一件精美的彝绣作品。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彝族刺绣(凉山彝族刺绣)是彝族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表述和载体,也是中国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刺绣(凉山彝族刺绣)体现了彝族人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民间信仰、历史文化和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和审美价值。
传承状况
长期以来,彝族刺绣(凉山彝族刺绣)主要以家庭式自产自足为主,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增多,加上遭到现代机绣的冲击,会彝族刺绣的绣娘们越来越少,彝族刺绣文化一度面临失传的危机。
传承人物
阿西巫之莫,1957年生,四川省首届农村手工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彝族刺绣(凉山彝族刺绣)。
保护措施
2021年9月18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凉山彝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彝族刺绣(凉山彝族刺绣)”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彝族刺绣(凉山彝族刺绣)项目保护单位凉山彝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展览
2020年9月19日,“彝”韵新风•凉山印象彝族非遗彝绣衍生品发布会开展,彝族刺绣(凉山彝族刺绣)作品亮相北京时装周。
2021年4月13日,首届凉山非遗创新设计大赛“圆·彝”主题大秀在深圳时装周上演,彝族刺绣(凉山彝族刺绣)作品参与展示。
社会活动
2015年7月23日,凉山州举行“彝裳秘境”——中国传统与现代彝族服饰(彝绣)设计大赛。
2019年10月16日,由凉山州妇联主办的“巧手编织五彩凉山”——2019大凉山妇女手工编织大赛在西昌火把广场启动。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7 19:59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文化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