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扇子戏
说唱兼表演的曲艺艺术
当阳的扇子戏是在楠管和皮影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说唱兼表演曲艺艺术,因其主要表演道具为扇子而得名。 当阳扇子戏名为“戏”却不是戏,而是以扇子为主要道具的一个曲艺品种。主要流传于当阳县,以该县半月镇为中心的周围乡镇最为流行,慈化、河溶、胡场等地也颇为常见。
历史渊源
据推算,清光绪年间当阳就有扇子戏,距今约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民国时,扇子戏甚为流行,艺人甚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扇子戏的演出十分活跃,农村中办红白事者,如拿八字(订婚)、结婚、生小孩、满月、抓周、盖房、生小牛等,常邀请扇子戏艺人演出。但办丧事时,艺人的规矩是拒绝演出。
1953年第一次将扇子戏搬上舞台,扇子戏的独特风格引起了曲艺界高度重视,被收入《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湖北卷》。
文化大革命”中曲艺遭禁演,艺人受到迫害。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阳市仅有少数艺人常有演出活动。扇子戏的状况远不如以前活跃。
特点介绍
当阳扇子戏演唱形式是演唱者事先将曲目的情节绘画成连环画片,所用的折扇和画片都是艺人自制的。扇子略大于普通折扇,撑开时能遮住画片。画片用猪皮或马粪纸制成底板,上面中线处用线钉上一块与底板相齐的竹片,能使画片挺立,竹片上端剖开并弯成挂钩状,以使能挂地绳索上。有底板正面贴上用宣纸绘成曲目中要表现的人物画。演出前,必须安装好挂片和活动接线,将有弹性的丝线或麻线引入滑轮,用木桩固定在墙上,调度齐胸。拉线分二根、四根、八根三种。表演时用扇子遮住画片,利用绳索的弹性、快速灵巧地挂上或取下画片,动作全靠双手利索,才使观众有变化莫测、突兀惊奇之感,装四根拉线,常会相互缠绕,表演难度大,装八根接线,较为原始,表演时,只是在每根线上挂一画片,每唱完一段内容,即拨动一张画片。演扇子戏只需三人一班,一人持扇表演,一人打楠管或拉胡琴伴唱伴奏,具有一人多角的特点。持彩扇者于用线牵动的纸剪造型载歌载舞,手舞扇子变化万千。演唱完一个段落,需要更换纸剪造型时,便猛一拍扇,以扇和身体一挡,换成新的纸剪造型。伴唱者站在挂纸剪造型牵线的末端,与持彩扇者配合演唱,接腔帮腔,但不表演。音乐用“楠管调”,伴奏有楠管、简板、铃子等,节奏鲜明,优美动听。表演不受场地和布景的限制,室内室外均可演出。舞蹈动作虽简单且循环反复,但舞姿优美,能演唱情节曲折的故事。唱词广泛吸取民间口语,经千锤百炼,极富表现力,叙事性和歌唱性俱强,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唱腔与曲目
扇子戏的主要唱腔是<三起三落>,唱腔多为七言四句,自然音乐节奏为“二、二、三”,因在拖腔上连续三次起伏而得名。此外还有“四平腔”、“一腔板”、“四季歌”、“五字腔”等。在对扇子戏进行收集整理过程中,表演艺术上有了新的发展,伴奏加进了弦乐和弹拨乐器,唱腔加进了男女帮腔、对唱、领唱、合唱等。根据剧情和人物的需要,配合画片,手持花扇边唱边演,演员缀妆彩服,载歌载舞,使整个舞台十分活跃。
扇子戏曲目大多短小精悍,它不仅能改编小说、案卷、传记,而且也能移植京、汉、楚、皮影、花鼓等戏的剧目,如《大堂拜寿》、《秦香莲》、《雪梅吊孝》等都是深受欢迎的曲目。传统曲目有《余文榜算命》、《穷户拜年》、《八宝山》等。
参考资料
当阳扇子戏.三峡文化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01 20:05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特点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