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局者迷
汉语成语
当局者迷(拼音:dāng jú zhě mí)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后晋·刘昫旧唐书·元行冲传》。
成语出处
后晋·刘昫旧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傍观见审,累朝铨定,故是周详,何所为疑,不为申列?”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当局者迷”。
成语故事
唐朝的元澹,字行冲,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曾撰写《魏典》三十篇,受到当时学者的推崇。
有一次,大臣魏光上书唐玄宗,要求把唐初名相魏征整理修订过的《类礼》(即《礼记》)列为经书,也就是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玄宗当即同意,并命元澹等仔细校阅一下,再加上注解,以便行用。
元澹就和国子博士范行恭、四门助教施敬本等一起整理,编成五十篇,加上注解后呈送唐玄宗。不料,右丞相张说对此提出不同看法。他说,如今的《礼记》是西汉戴圣编撰过的本子,使用到如今近千年。更何况,东汉的郑玄也已加了注解,已经成为经书。如今要用魏征的新本子,还加上注解,恐怕不妥当。玄宗觉得他说得也有道理,便改变了主意。但是元澹对这样的做法很不满,就写了一篇文章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辩解,文章的题目叫《释疑》,用的是客人和主人对话的形式。先是客人提出问题:《礼记》这部经典,西汉戴圣编撰、东汉郑玄加了注的本子,和魏征加工整理的本子,究竟哪个好?
主人回答说:戴圣编撰的《礼记》本子行用于汉末,以后经过许多人修订、注释,这当中互相矛盾的地方不少,魏征正是嫌它冗长繁杂,所以重加整理,去粗取精。谁想到那些死守章句、墨守成规的人竟会反对!
客人听后点点头,说:“当局称迷,傍观见审。”就是说好比下棋一样,下的人倒看不清楚,而旁观者却看得很清楚。后来,人们从此故事中引申出“当局者迷”的成语。“当局者迷”常和“旁观者清”连在一起使用。
成语寓意
元澹的意见无疑是正确的。故事告诉人们,做事要多听听旁人的意见,不要“当局者迷”,总以为自己是正确的。有道是“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生活中常常会碰到看不开的事情,或者是难题,其实,很多时候困扰人们的并非问题本身,而是人们自身的执念把自己逼进死胡同。不妨先冷静下来,换个角度去思考,或者想象这件事情如果发生在别人身上你会怎么做,实在不行索性请个“旁观者”帮你出谋划策,看到本质的原因,进而走出困境。
成语用法
“当局者迷”指下棋的人迷惑不清,比喻当事人对利害得失考虑的太多,看问题反而糊涂。
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分句。
宋·辛弃疾《恋绣衾·无题》:“我自是笑别人底,却元来当局者迷。”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孟东野贾浪仙》:“当局者迷,同人情之通患。”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我们打破了这个关子,是知道他是假的;至于那当局者迷一流,他却偏要信是真的。”
成语辨析
当局者迷—浑然无知
“当局者迷”与“浑然无知”意义相近,皆有指人非常糊涂的意思;区别在于“当局者迷”侧重的是当事人不清楚状况;“浑然无知”则是侧重于当事人或者听说过该事件的人更加糊涂。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17 13:58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