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海五坝
清代建筑物
清代里运河东堤的5座滚水坝。当淮河发生洪水,由洪泽湖溢洪闸坝排入里运河,经这五座水坝入海。 明后期以来由于淮河水不能通畅地由洪泽湖东出清口会黄河,万历中开始由里运河分减一部分入江。清初,运河屡次决口。 从康熙十九年(1680年)开始,靳辅建通湖22港,和建归江归海减水坝,归海坝共8座,都是土底草坝。 后 20年张鹏翮改建为石坝,共5座,从高邮至邵伯依次为南关坝、五里中坝、柏家墩坝、车逻坝和昭关坝。后柏家墩坝废, 别建南关新坝, 统称归海五坝(见图)。 高家堰上的仁、义、礼、 智、信五坝称上五坝,归海五坝称下五坝。二者上下相承, 过水总长度也基本相同。 归海坝经过多次改建,一直使用到清咸丰以后只剩下南关坝、 南关新坝和车逻坝,共3座。归海坝下泄洪水入里下河地区, 没有相应的较大排水入海河道。 里下河区西有运河东堤,东有范公堤,中间低洼, 实际成了滞洪区, 常被淹没。 靳辅治黄曾建议开一宽大水道, 两岸高筑堤防, 未实行。 到清中期以后, 淮水不能出清口,全由上五坝下泄,归海坝经常开放。 里下河水灾更重,始终没有治理办法。 直到1949年以后根治淮河, 才消除了里下河水患。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9-22 12:07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