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化军是民国时期新疆地方军队。1931年新疆省主席金树仁令俄籍军官巴平古特雇佣十月革命后滞留和来华的俄罗斯人组成军队。因加入中国籍的外国人被称为“归化族”,故名。巴平古特任旅长,赴东路与马仲英等作战。1933年驻守迪化,因欠饷而倒戈,参与新疆四·一二政变。10月,边防督办盛世才逮捕和处决巴平古特,骑兵调赴南疆,大部遣散务农。1937年,主政新疆的盛世才将归化军彻底裁撤。
成立背景
1911年辛亥革命后,哈密王制统治制度不仅没有随着清朝的灭亡而被废除,反而在北洋政府的保护下得以发展。1930年3月,哈密亲王
沙木胡索特去世,其子
聂孜尔继承王位,按惯例赴省城请主政新疆的金树仁转呈南京国民党中央政府备案。金树仁手下各官员劝其趁机取消哈密王制统治,“改土归流”,把哈密地区的土地、赋税收归政府所有。金树仁派人到哈密调查,当地军政官员也早已不满“回王”独断专行的行径,力主取消这里的王制统治。
1931年1月,新疆省政府正式发布公告,将哈密地区划分为
哈密、
宜禾、
伊吾三县,由省政府派驻官员直接治理。金树仁派人清查“回王”原占有的土地,分给当地维吾尔族农民耕种,按规定向政府交纳赋税,取消无偿向王府服劳役的制度。
但是,在后来实际执行过程中,
金树仁对一些问题处理失当。例如:把部分维吾尔族农民正在耕种的“熟地”强行划拨给到这里生活的甘肃灾民耕种;在赋税征收上不顾当地维吾尔族农民群众落后贫穷的生产生活状况和承受能力,强行按规定数额征收等等,引起维吾尔族农民群众的不满。同时,由于封建统治时期长期形成的民族、宗教矛盾,特别是一部分妄图恢复过去旧王制统治的王府官员从中挑拨煽动,终于在“改土归流”、取消王制统治的次年(1931)便因“
小堡事件”而引发了哈密地区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并进一步在外来势力的影响下(主要是甘肃马仲英部入疆)引起全疆政局的动荡。
历史沿革
成立初期
因无力应付局面,金氏政府首先派出派外交官汝孝昌、赵得寿、克富斋等代表省政府与
白俄首领交谈。新疆公路局长、实业家格米林肯(Гемиленкен)最终达成协议,后于1931年7月,由伊犁屯垦使
张培元首次在伊犁招募归化军。白俄军人也企图在新疆发展势力以图反攻。因此至8月中旬募约500余人,初编为1个骑兵团,莫古特洛夫(Могутров)任团长,下辖3个骑兵连、1个炮兵连、1个机枪连。后扩编为两个团, 团长分别为安东诺夫(Антонов)和
巴平古特(Πапингот,日耳曼裔)”。
归化军与省军于奇台作战,收复镇西(今巴里坤),解围哈密。后
吐鲁番、鄯善失陷,归化军前往后再次力克敌手。其后组成的“归化军骑兵第二团”,下设三个骑兵连,又有炮兵和机枪各一连,共有官兵六百余人,团长为赫劳夫斯基(Хловский),成功解围省城乌鲁木齐。
反金政变
因归化军骁勇善战,引起了
金树仁的猜疑。配发的马匹等战略物资水平都较为低质,再加上扣发军饷,最终使得归化军离心,发动“新疆四·一二政变”。
由于金政府的贪腐无能,各方反对力量趋于联合。在获得保证政变后归化军后,1933年4月12日下午归化军在巴品古特和安东诺夫的率领下发动对省城的进攻。省军猝不及防,金树仁仓皇出逃。反对派召开联席会议,向南京中央提议拥刘文龙为主席,
盛世才为督办。
马盛之争
马仲英闻悉政变,派兵企图再占新疆。盛世才派归化军与东北义勇军联合作战,再次击退
马家军。
1933年12月,
张培元在
塔城起事反盛,盛手下姚雄、
包尔汗通过伊万诺夫(Иваннов)募集组建塔城归化军,成功镇压。此军后组编为“归化军骑兵第三团”,下设三个骑兵营和一个炮兵连,共有官兵四百余人,被调往省城。
1934年1月,伊犁张培元和哈密马仲英联合突击省城,盛世才向苏联求救,苏联红军库米齐(Кумиц)将军和沃尔根(Валгин)团长率兵越境入疆,伪称“阿尔泰归化军”。红军攻势强劲,使得张培元兵败自杀,马仲英逃亡苏联。
最终撤裁
1937年,在马盛之争结束后,盛世才恐归化军首领拥兵自重,将军队遣散复员,部分将领调任督办参谋和公路局官员。但在软禁省主席后,归化军高级将领巴品古特、安东诺夫、格米林肯甚至
东北义勇军将领郑润成一同被逮捕并栽赃,最终杀害于狱中。而这实际上也是盛向苏联方面表忠心的一个手段。
征兵政策
归化军实行义务应征制,由白俄商总负责招募士兵,凡年龄30岁以下者,皆有应征义务。志愿入伍者不拘年龄,有些原俄罗斯军官应募参军,但新疆省政府要求招募军以中国籍者为妥,规定未入籍者可发给临时执照。归化军待遇薪酬较省军高一二倍。精于枪炮射击技术的任总教练,月薪省票300两;教练120两;技师100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