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性体位
肢体长时间处于不适当位置所致的神经损伤
处于强迫性体位,肢体长时间处于不适当位置所致的神经损伤。由于受反复、持续的强迫和限制而使局部肌体呈现一种消极的运动状态。
简介
“强迫性体位”指的是人们在生活、劳作时;身体被迫长时间地处于某种空间位置而形成了某种固定的姿态。比如我们前面所说的上网时的久坐;服务行业中标准或必需的职业姿态;日常行为中相对固定的姿态以及体育项目中运动员的规定动作等。 由于经常性持续过度的紧张得不到及时充分的放松,“强迫性体位”可能使人的肌体产生不同程度的疲劳及损伤。
疾病病因
单纯讲人体上的“被动习惯”,是指人体处于某种“强迫性体位”时,由于受反复、持续的强迫和限制而使局部肌体呈现一种消极的运动状态。在这种消极的运动状态下,不仅会使人的肢体身躯呈现相对固定的姿态;更会让承受部位内在的血液循环、神经传导的运行轨迹(包括各系统的功能以及组织的机能)过于重复化直至固定化。
而当这些轨迹(功、机能)的重复化、固定化(或叫锁定)达到一定程度后;会使人的局部肌体的血氧代谢、神经反应等过程呈现出一部分过于旺盛;另一部分则相对静滞的失常状态。其结果首先会造成局部肌体组织的淤积、劳损;其次这些淤积劳损又会影响到相关器官、系统;对人的整个身心机能产生副作用。
病理生理
人体终究不是钢浇铁铸的,即便在其最适宜的体位,所能承受的时间和强度也很有限。有这样一个典故:“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当我们刚开始工作时,整个身体的所有系统及相关用力部位还处于紧张和兴奋的初期;这时的血液循环、神经反应等人体生理机能正处于“一鼓”时的状态;人不会感觉到疲劳。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体内神经系统发出的脉冲信号会逐渐减弱;循环系统的能量、营养供应会逐步减少;代谢、代偿能力也相应地出现了下降的势头……这个固定姿势中的相关用力部位,就会由开始的“作气”向后来“衰”、“ 竭”的方向发展。新伤旧痛更会趁机发作。
防范措施
第一、应该先防范;就是说在无论什么情况下、不管什么体位都不要保持太久。从保证气血循环的角度说,人在生活或工作中应“动静相宜”。多动则劳,过劳则损;而久静则弱,积弱则伤;肌体的营卫代谢及信息传递等功能同样受妨害。
第二、在工作、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需要长时间的久坐、久立时;我们的身体特别是颈肩部不要太“老实”了。在无伤大雅的前提下,可以时常适当地动一动;比如摇头晃脑、“抓耳挠腮”;甚至甩臂抖腿、欠腰伸脊等等。不要轻视这些简单的“动一动”:这些随意自然的摇晃抖动、抓挠伸欠等可以促进身体局部的血液循环;转移大脑皮层的兴奋灶,对人体代谢、反应等功能的紊乱实现相当程度上的改变。另外,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驱除工作中的单调乏味。
第三、针对上网时的低头驼背,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做抬头仰身、扩胸收背等动作。这样做的根据是:进行反方向(或其它方向)的用力,会及时改变局部肌体上的“被动习惯”;消除其长时间强迫性受力所致的方向性劳损,及以往陈旧、固定的气血循环途径及方式;使原先紧张的部位松弛下来并给予营养与修复。另外,这种有意识的反向用力还会对此前未曾受力的地方以相当的锻炼;随着这些部位血液循环量、神经信号传输量的增大;加快了其自身(细胞组织)的代谢和增衍,使之逐渐强壮和焕发生机活力。
动作要点
动作要准确、到位、尽力和充分。如抬头仰身就要努力向上、后方扬头仰背;扩胸就要尽量展胸收脊,使颈脖和脊背后面的肌肉及软组织充分收缩,然后放松。如此反复数次,效果更佳。
我们认为,在局部肢体上,一个完整、有效的动作系列应该是充分收缩和及时放松的结合物;就像一个完美无缺的“圆”,不会有“过度”或“不及”。反之则是运动方式及效应的片面或单一,动作没能成为真正的系列。“强迫性体位”其实就是长期被迫地动作不成系列,从而导致了肌体组织连同神经系统出现持续性的紊乱和疲劳;呈现“被动习惯”状态。形象地说就是,人体这台“精密仪器”,在被迫被动的情况下,程序运行及功能显示等方面出现了“错误”;而这些错误累积起来,就会产生难以预计的弊害。
预防
我们要纠正这些错误和因此带来的弊害;就应该在工作中或工作后尽量去转移局部肌体的受力点,及大脑皮层的局部兴奋点;改变由“被动习惯”造成的机体不平衡,消除局部的气血淤阻及肌体的劳损;对原先不完整的动作进行有效的弥补。
其实,这样的弥补做起来并不特别难,也耗费不了多少时间;只要思想上真正重视,认真去学着做,没有学不会、做不到的。
健康新主张
健身要有“针对性”、 养生应具“逆反心”
笔者曾把自己的健身锻炼及日常养生总结为一句话,就是:健身要有针对性、养生应具“逆反心”。要和“强迫性体位”针锋相对,与“被动习惯”反向逆行。
针对“强迫性体位”,我们提倡“自觉性体位”;针对“被动习惯”,我们提倡主动调节。在日常的劳作和生活中,我们应牢记和掌握防止疲劳的“三要素”:就是保证适度、主动调节和及时放松。即随时对“强迫性体位”进行充分的干预,有效地改变各肌体组织的运动模式,有针对性的调整“强迫性体位”、“被动习惯”带来的机体不平衡。
而“逆反心”,就是上述内容在我们心理层面上的系统提升,是一种与人们身心“被动习惯”相对立的积极心态。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经常“反”着想问题,对自己以往的生活方式、健康观念进行逆向的审读和批判。具体说就是,想一想以往最爱和最常做的事是什么?这些事又是怎样的“亏待”了自己的身心?越具体、深入越好。然后溯源而上,从自己以往身心“被动习惯”的发生点(或者叫源头)起,有针对性的进行逐一纠正。再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及生存需求等,科学有序地安排自己今后的健身养生方略。
调养疾病、健身锻炼需要正确的认识论和合理的方法论。随着对上述方方面面了解和掌握的逐步深入,我们的锻炼会越来越有效;我们的身体会更加适应现代生活的“快节奏”。 养生锻炼贵在坚持,只要“持之以恒”,始终拥有健康的身心状况、始终能够勤奋的工作就不会是奢望。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06 14:03
目录
概述
简介
疾病病因
参考资料